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肾上腺肿瘤手术的术前准备和麻醉处理。方法:选取1997年9月至2003年12月小儿肾上腺肿瘤切除术9例,年龄11月-14岁,平均8.02上4.44岁;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肿瘤8例(腺瘤4例,皮质癌2例,囊肿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气管内插管吸入复合静脉麻醉7例,气管内全麻联合硬膜外腔麻醉麻醉2例。术前2小时起至术中用激素替代治疗4例.结果:9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儿均成活,无一例出现严重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监测和正确的麻醉处理才能保证肾上腺肿瘤手术患儿的安全。

  • 标签: 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麻醉处理 小儿 肾上腺皮质肿瘤 术前准备 神经母细胞瘤
  • 简介:会议日期:2011-11-25至11-27所在城市:山东省济南市具体地点:山东大厦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肿瘤学分会会议网站:http://www.cmacso.org/cn会议背景:为了加快我国肿瘤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增进我国与国际肿瘤同行的学术交流,为中青年肿瘤工作者搭建展示学术才能的平台,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肿瘤中青年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11月25—27日在山东济南山东大厦召开。会议期间将进行“中华肿瘤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以及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肿瘤的转化研究——基础与临床”。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学术交流 肿瘤学 中青年 会议 学分
  • 简介:纵隔肿瘤是一组病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胸部肿瘤,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易于侵犯邻近器官和结构,根治切除极为困难。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我院近期对3例巨大纵隔肿瘤施行手术治疗,现将麻醉处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巨大纵隔肿瘤 麻醉处理 肿瘤切除 胸部肿瘤 解剖部位 邻近器官
  • 简介:据以色列学者报道,某些麻醉药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敏感性,其原因在于抑制了NK细胞的活性。其中,氯胺酮的抑制作用最强,但是可以用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和免疫增强剂预防。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MelamedR博士指出,术后的免疫抑制一部分与麻醉有关,这种免疫抑制会减弱病人对感染和肿瘤转移的抵抗力。为此,研究人员比较研究了不同的麻醉药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对实验性肿瘤转移的抵抗力,并且研究了其可能机制和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药 术后 转移 NK细胞 肿瘤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肿瘤病人术中回收血液中癌细胞和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GC-170胃癌、LOVO大肠癌细胞分别加入浓缩红细胞中,采用水浴加温法,随机分为7组:37℃(对照组)、42℃、43℃、45℃、47℃组,均40min,以及42℃20min组和42℃60min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细胞和红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活性细胞,观察并记录肿瘤钿胞活细胞计数、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Brdu标记、免疫组化检测癌细胞DNA代谢物;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热处理后各组14天后均有肿瘤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除42℃、20mln组外各组肿瘤细胞的计数、Brdu标记率、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2℃20min和42℃40rain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热处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加重,42℃、40min热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热处理 离体血液 肿瘤细胞 红细胞 酶活性 输血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安氟醚对颅内占位病变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内幕上肿瘤行择期开颅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格拉斯哥评分15分。随机分为1%安氟醚(Ⅰ组)20例;2%安氟醚(Ⅱ组)20例和异丙酚组(Ⅲ组)20例。咪唑安定、哌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氟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保持PetCO2在4.0—4.4kPa。维持麻醉在Ⅰ组和Ⅱ组吸入安氟醚。Ⅲ组用微量泵持续翰注异丙酚5—8mg/(kg·h)。在显露硬脑膜前调整Ⅰ组和Ⅱ组的安氟醚吸入浓度.使Ⅰ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1%.Ⅱ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2%。显露硬脑膜后暂先不予剪开,由手术医生用22G穿刺针刺入硬脑膜下,连接压力换能器与监测仪.记录ICP数据,此为a时点。同时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l,记录桡动脉平均压(MAP)。继以每隔5min记录一次ICP、MAP和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1.前后共三次分别记为b、c、d时点。各时点抽取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CO2、PO2、pH、SpO2、Hb;计算动静脉血氧含量(A-VD02);计算脑灌注压(CPP)。结果:1%安氟醚组、2%安氟醚组和异丙酚组的ICP、CPP、A-VDO2的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吸入不超过2%的安氟醚对幕上肿瘤开颅手术病人的颅内压、脑灌注压、动静脉氧含量差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

  • 标签: 二异丙酚 安氟烷 颇内压 脑灌注压 支静脉氧含量差 幕上肿瘤
  • 简介:输血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但输血又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何减少不必要输血,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发展,本文将从合理输血、成分输血、自体输血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合理输血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
  • 简介:单肺麻醉即单肺通气(OLV)麻醉,目的在防止血液或分泌物流向健侧肺;为手术操作提供相对静止的手术野。但是,OLV时,无通气侧肺的血液没有得到氧合就回到左心,可致静脉血掺杂,PaO2降低;无通气侧肺泡的低氧可致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使非通气侧肺血流减少并转向通气肺,由此使QS/QT减少,PaO2降低有所改善,但仍有约10%的病人发生显着低氧血症。所以,如何降低OLV时的QS/QT和怎样提高PaO2是单肺麻醉的关键问题。

  • 标签: 麻醉 PAO2 单肺通气 血液 手术野 QS
  • 简介:患者自控镇静是一种新兴的并迅速应用的临床麻醉技术,它允许患者根据手术中的实际需要,在麻醉医师的监控下,以麻醉医生制订的镇静方案为依据,自己控制给药,达到自己满意的镇静深度,充分实现个体化给药。这种给药方式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患者的参与用药还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患者 自控镇静 研究进展 个体化给药 给药方式 心理效应
  • 简介:转录因子NF-κB(nuclearfactorκB)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控制着各种基因转录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许多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癌变和个体发育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目前诱导NF-κB活性的改变来治疗疾病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核转录因子ΚB 生物学功能 靶基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单肺通气麻醉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低氧血症作为单肺通气麻醉的最大挑战,其产生原因众多,本文综合阐述了单肺通气麻醉的研究与进展,以期提高术中单肺通气的效果,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

  • 标签: 单肺通气 低氧血症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寒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关于寒战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尚未取得共识,目前认为与环境温度,麻醉药物,输血输液中的热原反应,以及患者的心理,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麻醉后寒战对机体所造成的主体危害包括机体耗氧量的增加,心肺负荷的加重等,麻醉后寒战的常用防治方法为围手术期保温以及药物治疗。

  • 标签: 麻醉 寒战 研究进展 术后并发症 原因 机制
  • 简介:炎症反应和组织降解的生化递质在根性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机械压迫、化学性神经根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在神经根病变中的机理及非手术治疗根性痛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神经根性疼痛 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
  • 简介:正确理解压力-容量环与容量-流速环是指导机械通气的关键,容量-流速环呼气相的斜率反映呼气时间的长短;肺损伤病人压力-容量环的上下拐点不能很好地反映损伤肺泡的闭合与复张,肺损伤机械通气时主张低潮气量与气道压控制,最佳PEEP是指吸入氧浓度小于0.6时能保持SaO2大于90%的PEEP,并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确定。

  • 标签: 呼吸力学 压力-容量环 机械通气 肺泡 潮气量 气道压
  • 简介:患者是否会出现气管内插管困难,是麻醉前查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术前能做到精确预测插管困难问题,就可避免插管困难的误诊率和危险性,这是麻醉医生一直在追求着的目标。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气管插管困难的预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气管插管困难 气管内插管困难 麻醉医生 预测方法 麻醉前 误诊率
  • 简介:每例选择性剖宫产手术的失血量估计约为1000ml,因此,采用自体输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体输血可有效减少异体输血所可能引起的白细胞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播和免疫抑制。本文综述了贮血式、稀释式和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标签: 回收式自体输血 剖宫产 研究现状 失血量 异体输血 白细胞反应
  • 简介:臭氧疗法作为疼痛治疗的一种热门的、新型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和广泛应用。许多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臭氧的抗炎镇痛作用较强,对软组织炎性疼痛,骨关节炎疼痛、盘源性疼痛以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随着癌症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凸显。臭氧对癌症及癌痛治疗方面的探索也有所进展,然而,这方面的报道还很少且缺乏系统性。为了探讨臭氧治疗癌痛的可行性及效果,本文对臭氧治疗癌症以及癌性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做一综述,期待可以开发出一种新的癌痛治疗方法,为备受癌痛折磨的患者带来福音。

  • 标签: 臭氧 癌痛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