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恰当手术治疗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重要性。方法1995—01/1998—12收治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25例。全组病人均施行脾切除及门奇断流术。其中急诊手术3例,相对择期手术于止血后1周内手术11例,2周内8例,3周内3例。结果全组病人近期止血率100%,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和稳妥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关键。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高压症 病人选择 围手术期处理 止血 外科治疗
  • 简介:宫外孕由著名阿拉伯外科医师Ablucasis于公元前963年首先报道,由于统计方法不同,其结果有很大差异,无论用什么统计方法,宫外孕发病率在不断地增加是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国外报道:绝育后发生妊娠中15%~20%为宫外孕。用紧急避孕药者,宫外孕发病率增加。也有些作者报道,人工流产可以增加宫外孕危险性。传统观念认为,宫外孕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影响受精卵到达宫腔因素,另一类为孕卵内在因素。

  • 标签: 宫外孕 治疗 诊断 统计方法 紧急避孕药 外科医师
  • 简介: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对胃癌研究,尤其是关于胃癌预防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焦点.

  • 标签: 胃癌 病因 预防 分子生物学 诊断
  • 简介:活体肝移植(LDLT)可扩大供肝来源,有效缓解供体紧缺局面,尤其是对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和无,法长期等待肝癌患者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尽可能减少LDLT潜在手术风险,尤其是供者风险,应由肝病内外科医师共同进行严格供受体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恰当手术方案。中闰应稳步开展LDLT,并积极拓展尸体和脑死亡供体肝移植,进一步发展儿童LDLT和劈离式肝移植(SIX)以提高器官利用率。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国内外肝病专家就LDLT现状作了相关报道,本文就此次会议有关内容和最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 标签: 肝移植 肝病 肝肿瘤
  • 简介:细胞调亡(apoptosis)是1972年英国生物学家Kerr等首次提出概念。它是由基因控制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其发生对机体维持稳态和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许多生物学家、免疫学以及临床学家浓厚兴趣,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近几年来已发现细胞调亡在造血、免疫和肿瘤发生机制上重要作用。认为以细胞凋亡为研究手段,可望进一步探讨和揭示疾病发生机制;探讨药物或其手段作用机理和耐药性;寻找新治疗药物和方法。深入研究细胞调亡发生机制及其基因控制并进行基因分离,可望人为地调控细胞调亡,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发生。

  • 标签: 细胞调亡 细胞凋亡 疾病 发生机制 临床学 首次
  • 简介:黄疸是临床上常见一类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患者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通常因肝脏损伤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肝细胞性黄疸是因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凡能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泌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肝脏损害(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布鲁菌病、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其中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性黄疸病因90%以上。

  • 标签: 肝细胞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本文仅对肝前性黄疸诊断和治疗作一总结。1黄疸定义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巩膜、黏膜和皮肤黄染,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和体征。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为1.7~17.1μmol/L(0.1~1mg/d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 标签: 肝前性黄疸 胆红素 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症
  • 简介: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状态,多种病因均可引发肝病导致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肝纤维过程中,肝细胞、肝窦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和窦内皮细胞均参与肝纤维化形成,其中以星状细胞活化作用最重要.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这一观点现已被广泛接受[1].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肝窦星状细胞凋亡很重要.本文就肝窦星状细胞激活凋亡对纤维化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星状细胞 激活凋亡 窦星状
  • 简介:丘疹性荨麻疹,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每年春季开始,夏秋季节,有的一年四季不断,尤其夏秋季节为重,在小儿身上不断出现不规则成群分布梭形红色丘疱疹或风团,伴有剧烈瘙痒,有的经搔抓继发皮肤感染形成脓胞疮。现简要介绍一下对丘疹性荨麻疹认识防治。

  • 标签: 丘疹性荨麻疹 婴幼儿 儿童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过敏性疾病
  • 简介:新生儿出现黄疸颇为常见,它既可是生理性,又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我们分析了近年我院新生儿黄疸原因,并浅谈一下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诊断护理 鉴别诊断
  • 简介: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s)是一组高度保守肽类蛋白质,主要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合成、折叠、积聚、装配、运输和降解。HSPs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植物等各个物种细胞内,生理条件下占细胞内蛋白质总量2%-5%。近年来。HSPs肿瘤关系备受关注,已证实胃癌发病HSPs关系密切。

  • 标签: 热休克蛋白 胃癌诊断 细胞内蛋白质 HSPS 分子伴侣 免疫作用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引起消化性溃疡,是胃癌危险因素之一。H.pylori感染普遍存在,而且其基因具有很强种系地理结构(phylogeographicstructure)。提示其多态性可反映人类种系地理特征和迁徙史。2003年,我们将370株H.pylori菌株分为4个主要种群。这些菌株地理起源反映了人类居留史上重要事件,如玻里尼西亚和美洲殖民地化,以及非洲班图人迁徙。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 人类 非洲 渊源 地理特征
  • 简介:材料方法同期检出胃粘膜病变共30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6例;肠上皮化生(IM)51例;异型增生(DYS)23例.每例于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则取粘膜组织4块,分别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和Hp染色Warthin-starry染色.以镜下见到棕黑色典型Hp菌体为Hp阳性.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肠上皮化生 HP阳性 胃体 胃粘膜病变
  • 简介:治疗肝损伤104例。其中对Ⅰ~Ⅱ级肝损伤采用保守治疗、单纯清创缝合和深部褥式缝合方法,Ⅲ级损伤选择大网膜或明胶海棉填塞加缝合术式,Ⅳ级损伤行清创性肝切除术。Ⅴ级损伤则根据患者损伤部位及全身情况采用单纯纱布填塞和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结果治愈率达94.2%。提示没有一种疗法能包治所有的肝损伤,只有根据患者肝损伤程度及类型,并结合本单位技术和设备条件选择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肝损伤 肝脏外伤 诊断与治疗 患者 大网膜 填塞
  • 简介:目的探讨胃窦黏膜粗糙不同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胃镜下胃窦黏膜粗糙不平不同表现患者118例,根据黏膜表面凸起均匀性分均匀粗糙和非均匀粗糙两组。均匀粗糙分细砂纸状、粗砂纸状、鳞片状及粗结节状4型,非均匀粗糙分细小、中等、粗大结节状3级。每组分有灰白凹陷和无灰白凹陷两型。比较粗糙不同表现处、灰白凹陷处病理性质。结果非均匀粗糙对粗糙不平黏膜萎缩性炎症灵敏度是96.8%,特异度是85.7%,和均匀粗糙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非均匀粗糙程度病理萎缩程度有相关性。胃窦黏膜均匀粗糙灰白凹陷处非均匀粗糙及其灰白凹陷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窦黏膜粗糙不平均匀性可作为慢性胃炎萎缩性和非萎缩性判断依据;黏膜粗糙伴灰白凹陷者不论占比多少胃镜诊断应以白区为准;胃镜下黏膜粗糙程度分级有临床意义。

  • 标签: 黏膜粗糙 胃炎 萎缩性 内窥镜检查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