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气性坏疽患者紧急处理方法护理对策。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气性坏疽患者5例,采取积极有效救治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迅速明确诊断;实施急诊清创探查术;给予完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5例患者中,1例保全了肢体,4例实施了截肢术。患者均脱离了生命危险,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及其他护理并发症。结论正确及时治疗方法及周密完善护理措施是确保气性坏疽患者康复重要保证。

  • 标签: 气性坏疽 紧急处理 护理
  • 简介:转眼间,我们已经步入新世纪第三年,于此时诞生,确为我国脊柱外科一大喜事.值此创刊之际,笔者试图回顾脊柱外科过去,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广大脊柱外科医生共勉.

  • 标签: 回顾展望 外科回顾 新世纪脊柱
  • 简介:目的为了研究体成分骨密度(BMD)之间关系,因体重BMD显著相关,体成分各个组成相加等于体重,而体成分为BMD关系仍不清楚。方法随机选取206名16-52岁健康男女性汉族人,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BMD体成分,进行BMD体重,体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体重,瘦组织(LTM)男女性BMD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FTM)仅对女性全身,腰椎BMD起显著性作用。结论影响男妇女性BMD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FTM)仅对女性全身,腰椎BMD起显著性作用。结论影响男女性BMD体成分中,LTM是主要因素,FTM仅对女性BMD有影响。本文较全面地研究了体成分BMD关系。

  • 标签: BMD 女性 体成分 骨密度 体重 全身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男性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和粗隆间(InterTro)骨密度(BMD),探讨老年男性肥胖骨密度关系。方法以我院273名年龄60~75岁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骨密度,分析老年男性肥胖骨密度关系。结果老年男性各部位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男性70~75岁组股骨颈和粗隆间骨密度均低于60~64岁组(P〈0.01)。老年男性按不同年龄分组发现,肥胖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对照者(P〈0.05或P〈0.01)。结论年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重要因素,老年男性肥胖者骨密度较正常体型者高,提示肥胖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老年男性 肥胖 骨密度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MRI轴向扫描影像确定主动脉在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和正常患者体内位置,并对两者位置进行比较。在右胸弯脊柱侧凸患者前路融合固定手术中,螺钉放置位置靠近主动脉,其依据主要是因为主动脉位于椎体左侧后外侧。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对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主动脉位置进行评估。

  • 标签: 脊柱侧凸患 主动脉 位置关系 左胸 动脉位置 前路融合
  • 简介: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约为59.89%;如果并发骨折,约有20%患者在1年内死亡,50%终身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一个社会性健康问题而备受医学界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为深入研究成骨破骨平衡生理生化原理、骨丢失病理生理机制,筛选防治骨丢失药物,复制了许多动物模型,常见到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文献报道。由于不同动物与人类在解剖生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

  • 标签: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复制 病理生理机制 人口老龄化 生活质量 健康问题
  • 简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是一种有效颈椎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颈椎不稳、缺损,尤其是后柱部分缺损.侧块螺钉目前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颈椎弓螺钉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其适应证、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颈椎弓螺钉 适应证 临床应用 并发症
  • 简介:胸腰段(T11~L2)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①胸椎较为固定,胸腰段成为活动腰椎固定胸椎之间转折点,躯干活动应力集中于此。②胸椎生理后凸,腰椎生理前凸,胸腰段为两曲度衔接点,肩背负重应力集中部位。③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以上3个特点构成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内在因素。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MSF)诊断表述手术治疗.方法总结Scofix器械治疗46例MSF,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MSF,累及椎体100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82.6%).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B、C级术前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19.3分和15.9分.结论MSF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段骨折关键部位及骨折性质(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脊髓损伤程度,以便于临床比较;固定节段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固定节段.

  • 标签: 多节段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 简介: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最早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科学家PeterAgre于1988年在研究人类红细胞时发现。最初被命名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integralmembraneprotein,CHIP28),1991年10月Carbrey等[1]第一次证明了CHIP28为AQP,确认了其通透水分子功能,

  • 标签: 水孔蛋白脂类 脊髓损伤 水肿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诊断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胸椎 腰椎 感染性骨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防治研究愈显重要。近年研究表明,各种原因导致骨量减少常伴有骨髓中脂肪组织含量增加。骨质疏松发生可能与骨代谢中成脂和成骨比例有关。骨髓中脂肪组织在骨形成和造血支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组织具有内分泌调节功能,释放出一系列重要分泌性因子,比如:leptin、adiponectin、chemerin、resistin、visfatin等,在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hemerin是新发现脂肪因子,它在免疫应答、脂质代谢、糖类代谢、炎症反应等生理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与leptin、adiponect等脂肪因子一样参与骨代谢调节,对维持骨代谢平衡起着重要作用。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信号传递通路激活可以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促进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影响骨重建。现在chemerin/CMKLR1信号通路影响骨代谢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深入研究chemerin及其受体骨质疏松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症发生机制,为治疗及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方向。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 简介:自1984年Rokkanen等将可吸收内固定物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以来,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可吸收材料从生物相容性、排斥反应、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弥补了金属材料不足,由可吸收材料制成内固定器随着置入时间延长,逐渐被降解吸收,强度不断降低,使应力逐渐转移到骨骼上,

  • 标签: 骨代用品 生物降解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跟内、外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及其足跟痛关系.方法:解剖20例足踝部尸体标本,分别以内、外踝尖水平线以及内、外踝尖跟骨结节连线观测跟内、外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局部封闭跟内、外侧皮神经支治疗35例足跟痛患者,以'治愈'、'有效'、'无效'标准进行评判疗效.结果:跟内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内踝尖连接跟骨结节内侧突后最突出处连线中点稍下方;跟外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外踝尖至跟腱后缘水平线中点稍下方;临床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治愈率81.3%,而封闭跟外侧皮神经支治愈率为41.7%.结论:跟内侧皮神经支卡压是产生足跟痛主要原因,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有良好效果.

  • 标签: 跟内侧皮神经支 跟外侧皮神经支 足跟痛 体表定位 局部封闭 局部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锁骨中段复杂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时,锁定非锁定固定模式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闭合性锁骨中段复杂骨折(AO/OTA.B3型、C型)临床病例,均使用同一种重建钢板固定。锁定模式固定组64例,非锁定模式固定组52例。术后随访13—46个月,平均27.8个月。比较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内固定失效、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结果锁定和非锁定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9周和12.7周(P〉0.05)。两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8.4%和98.1%(P〉0.05)。锁定组有3例发生延迟愈合,非锁定组为0例(P〈0.05)。两组均有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并发生钢板断裂。非锁定组有1例螺钉松动拔出,但骨折最终于术后5个月愈合。锁定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4.2分,非锁定组平均为93.3分(P〉0.05)。结论对于锁骨中段B3和C型这类复杂骨折,重建钢板采用锁定模式虽然能提供更强稳定性,但在促进骨折愈合、增加骨折愈合率、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内固定失效等方面,非锁定模式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同时可能导致延迟愈合,故不推荐将锁定固定作为常规选择。

  • 标签: 锁骨骨折 重建钢板 锁定 非锁定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原因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共进行胸腰椎后路手术615例,非内固定手术318例,后路内固定手术297例。其中胸腰椎后路手术感染9例,非内固定手术术后感染5例。对这14例因胸腰椎退行性脊柱疾病后路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2-81岁,平均58.6岁。结果14例患者最终切口均甲级愈合,经8-3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未见感染复发。内固定组优7例,良2例,无一般及差评,优良率100%;非内固定组优3例,良1例,一般1例,无差评,优良率80%。结论早期彻底清创,置管冲洗,结合抗生素使用,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内植物取出,是处理胸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切口感染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手术 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平均年龄48岁,近期内均接受过腰椎间盘手术,其中2例使用椎间盘镜手术.全组患者血沉均升高(40~110mm/h),均经MRI检查确诊.6例症状典型,疼痛较重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症状不典型,疼痛较轻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结果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疗效较好,症状缓解明显,保守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常有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结论结合患者临床特征,经MRI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炎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喝牛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不同部位骨密度关系。结果1喝牛奶组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2腰椎骨密度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3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4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后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作用。

  • 标签: 喝牛奶 骨密度 绝经后妇女
  • 简介:脂代谢紊乱和骨质疏松症均是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现脂代谢紊乱易合并骨质疏松,研究二者相关性,对预防治疗骨质疏松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骨代谢包括骨生成和骨吸收,血脂则包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几个方面,研究脂代谢骨代谢之间关系,涉及到多种血脂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关系,关于二者相互影响分子机理目前有了一定研究成果,本文就二者相关性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脂代谢 骨代谢 血脂 骨质疏松 WNT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