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早在1876年德国学者Kupffer即报道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血流侧存在枯否细胞,而在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肝细胞的一侧即狄氏(Disse)腔有星状或纺锤状细胞,其功能不明,当时命名为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又称贮脂细胞(fat-storingcell,FSC),lipocyte或Ito细胞,是在肝纤维化时及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细胞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主要来源细胞,HSC的活化、增殖及胶原产生的增加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文就HSC的分离、生物学特性、以及与肝纤维化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分离 肝纤维化
  • 简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s,HSCs)可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并可分泌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等促纤维化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来研究发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具有多种免疫细胞的特性,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免疫学特性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MATRIX 转化生长因子 促纤维化因子
  • 简介: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状态,多种病因均可引发肝病导致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肝纤维过程中,肝细胞、肝窦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和窦内皮细胞均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其中以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最重要.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这一观点现已被广泛接受[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肝窦星状细胞的凋亡很重要.本文就肝窦星状细胞的激活与凋亡对纤维化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星状细胞 激活凋亡 窦星状
  • 简介:摘要:星状细胞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活化的星状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是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肝纤维化时,肝脏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细胞因子网络均参与了星状细胞的活化。此外,微小 RNA、缺氧、乙肝病毒等也对其有激活作用。本文就肝星状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激活 肝纤维化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肝星状细胞(HSC)的直接接触调节作用。方法建立HSC及BMSC共培养系(共培养组),共培养72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共培养组HSC中Notch通路相关受体(Notch1、Notch2、Notch3及Notch4)及BMSC中Notch相关配体(Dll1,Dll3,Dll4,Jag1及Jag2)的表达情况,以单独培养HSC及BMSC为对照组。两组蛋白表达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培养组中Notch1表达量为1.85±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8±0.25(t=4.235,P<0.05);而Notch3表达为0.4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8(t=-7.971,P<0.05);Notch相关配体Jag1表达为2.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9±0.13(t=6.386,P<0.05)。结论BMSC可能通过Jag1结合Noch1以直接接触机制调控HSC。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髓 肝星状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肝脏是人体各类恶性肿瘤易于发生转移的部位,而肝星状细胞(HSC)在肿瘤肝转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HSC能够促进和构成肿瘤细胞肝转移的微环境,肿瘤细胞又诱导HSC活化,活化的HSC又反作用于肿瘤细胞促其生长,两者双向作用呈现级联扩大效应,最终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及生长。

  • 标签: 肝脏 肿瘤 肝转移 肝星状细胞 微环境
  • 简介: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炎症刺激后组织修复失控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Uatecell,HSC)的激活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与HSC的关系密切,其干扰肝纤维化的形成及发展,有望成为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 标签: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 简介: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stellatecell,PSC)是1998年德国学者Bachem等[1]从胰腺基质中分离出的细胞,因其活化后可产生细胞外基质(ECM)及降解ECM相关酶类,而ECM和基底膜的降解被认为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首要步骤,因而已成为探讨胰腺癌的侵袭转移机制的焦点。

  • 标签: 胰腺癌细胞 细胞相互作用 肿瘤侵袭转移 细胞外基质 胰腺星状细胞 cell
  • 简介:随着对肝纤维化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抗肝纤维化的策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由过去的抗炎治疗为主转变为针对肝星状细胞激活为基础的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业已知道,肝纤维化过程实质上是机体应答各种慢性刺激,形成损伤与抗损伤反复演变的过程。期间涉及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等复杂变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且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不少患者肝脏机能储备严重下降,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门静脉高压等临床症状,生命安全直接受到危害。因此,以肝星状细胞作治疗标靶的理念转变将为摆脱多年来肝纤维化临床处理的困境带来希望。本文以下就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某些抗肝纤维化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治疗
  • 作者: 叶倩男 平键 徐列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03;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 201203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小囊泡,广泛分布于多种体液中,内含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能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病理活动。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细胞均能够以外泌体为介质与肝星状细胞进行信息传递,调控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迁移、凋亡等生物学活性。现就外泌体对肝星状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外泌体 肝星状细胞 活化 迁移 凋亡 自噬
  • 简介:摘要肝纤维化是由慢性肝损伤引起的。在慢性肝损伤期间,肝星状细胞(HSC)被激活并增殖,这导致过多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导致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包括酒精,慢性病毒性肝炎,寄生虫,代谢性疾病和毒素或者其它药物。当肝纤维化不受控制后,它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现在有一些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可逆的。近年来中药作为抗肝纤维化药物效果较为明显,本综述旨在总结中药对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保护机制。

  • 标签: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细胞外基质
  • 简介:胰腺癌的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1%。在西方国家,胰腺癌位于恶性疾病死因的第4位,年发病率约10/10万。外科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治疗依然作为有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惟一手段。近年来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愈来愈受关注,

  • 标签: 胰腺星状细胞 胰腺癌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理。方法用不同浓度(0,1,10,100,500μg·ml^-1)的银杏叶提取物处理HSC-T6细胞24h和48h,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在10,100,500μg·ml^-1浓度能明显抑制TGF-β1、CT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P〈0.01或P〈0.05),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影响HSC-T6的细胞周期,降低其增殖活性。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基因的表达,由此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银杏叶提取物 转化生长因子-Β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胶原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锌α2糖蛋白(AZGP1)在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诱导人肝星状细胞株LX2活化和构建四氯化碳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细胞和肝组织中AZGP1的表达情况。应用质粒转染法过表达和抑制表达AZGP1后,分别检测LX2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功能及相关因子的改变。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活化的LX2细胞中,AZGP1蛋白减少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增多,二者呈负相关。AZGP1基因和蛋白在活化的LX2细胞和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小鼠的肝组织内显著低表达。过表达AZGP1后,LX2细胞中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基因和蛋白明显下调;细胞荧光显示过表达AZGP1的细胞活化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减少。此外,过表达AZGP1后,LX2细胞的增殖活性和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蛋白显著降低;细胞周期实验显示过表达AZGP1的细胞停滞在G0/G1期比例显著增多、而S期比例显著减少。AZGP1对LX2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AZGP1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增殖而逆转肝纤维化;过表达AZGP1有望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肝硬化 肝星状细胞 锌α2糖蛋白
  • 简介:目的构建以大鼠CTGF和TIMP-1基因为靶点的双重RNA干扰表达载体质粒,以检测其转染肝星状细胞的效率.方法筛选出对CTGF和TIMP-1基因最有效的RNA干扰靶位,各设计1对含有短发夹结构的RNA干扰靶点序列,分别克隆到质粒载体psiRNA-DUO-GFPzeo,构建含目的靶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含有CTGF和TIMP-1),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转染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结果酶切与测序结果提示重组质粒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成功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转染肝星状细胞,在24小时,空质粒组、CTGF组、TIMP-1组和CTGF+TIMP-1组转染效率分别为15±2%、13±1%、15±1%和14±2%,均低于质粒psiRNA-GFP-Com转染组(Com组,20±2%,P〈0.05);在48小时,空质粒组、CTGF组、TIMP-1组和CTGF+TIMP-1组转染效率分别为10±2%、9±1%、8±2%和10±1%,均低于Com组的15±2%(P〈0.05).结论成功构建靶向大鼠CTGF和TIMP-1最有效的RNA干扰靶位的双重RNA干扰表达质粒,能转染至肝星状细胞,并且psiRNA-GFP-Com转染效率最高.

  • 标签: 肝纤维化 RNA干扰 质粒载体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肝星状细胞
  • 简介:摘要胰腺星状细胞(PSC)激活在正常胰腺-胰腺炎症-胰腺癌前病变-胰腺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PS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异质性决定的。PSC通过分泌、自噬、能量代谢和微环境失衡等机制影响胰腺炎症和胰腺癌前病变,而抑制PSC激活、促进活化PSC状态改变及诱导PSC凋亡等可能是阻止胰腺炎症向胰腺癌前病变演化和进展的重要干预措施。

  • 标签: 胰腺星状细胞 胰腺纤维化 胰腺癌前病变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GZ)对肝星状细胞(HSCs)中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T6)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RGZ干预组、RGZ与锌原卟啉-Ⅸ(ZnPP-Ⅸ)共同干预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T6的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肽(PⅢ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PPARγ、HO-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RGZ干预组HSC-T6增殖活性及HA、PⅢP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均< 0.01),但PPARγ、HO-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PARγ:2.97±0.22对比1.07±0.05,0.96±0.08对比0.31±0.03;HO-1:4.28±0.73对比1.80±0.36,1.83±0.26对比0.61±0.09),P值均<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Z与ZnPP-Ⅸ共同干预组同RGZ干预组比较,HSC-T6增殖活性及HA、PⅢP表达有所升高(P值均< 0.05);HO-1的的mRNA相对表达量(3.16±0.38对比4.28±0.73)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31±0.17对比1.83±0.26)降低,P值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ARγ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但呈下降趋势。RGZ与ZnPP-Ⅸ共同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1.80±0.36)及蛋白相对表达量(0.61±0.09)比较,明显增高,P值均< 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上述结果一致。结论罗格列酮诱导PPARγ表达增加进而抑制HSC增殖活化及胶原产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其下游HO-1的表达而实现的。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肝星状细胞 罗格列酮 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醛刺激的肝星状细胞生长速度的变化以及细胞中Wnt信号通路中主要下游分子及目的基因mRNA表达的改变,探讨乙醛刺激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乙醛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与同时正常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为对照1。由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对比。同时采用RT-PCR从mRNA水平观察Wn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从细胞生长曲线的对比可以清晰发现大鼠肝星状细胞在乙醛刺激后的生长和增殖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组。在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中,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β一链蛋白)的mRNA表达增强2。结论乙醛通过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中Wnt信号通路的活化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 标签: 乙醛 肝星状细胞 Wnt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