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为改变阶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行为变化阶段、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支架血栓事件与再入院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宣教干预强化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行为转变理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服药依从性 生存质量
  • 简介:心力衰竭是一种致残性慢性疾病,它是老年人致病和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心衰病人有着不同的致病因素,但是慢性交感神经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AR)的激活是心衰发生时共有的现象。慢性交感神经和β-AR的激活对心脏是有害的,在心衰恶化、心脏功能异常和心肌重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交感-儿茶酚胺系统通过直接激动

  • 标签: 肾上腺素受体 心肌重塑 信号途径 非经典 病理性 心衰
  • 简介:目的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 标签: 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讨基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院诊治的9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并总结其用药处方,调查患者的疾病分类、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判断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结果9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冠心病为主,DDDs位于前三位的药物依次为硝苯地平、异山梨酯和尼群地平;除非洛地平和硝酸异山梨酯外,其他药物的DUI值均≤1。结论我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用药方面基本合理,遵循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给药、合理配比用药的原则,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甚至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并有效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临床用药 合理性分析
  • 简介:在读者、作者及编委专家的关心与帮助下,《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经过五年的成长,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办刊的宗旨进一步明确,办刊的理念不断提升。为更好地宣传、介绍循证医学的理论、方法及促进循证医学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2012年初,杂志已将原“循证评价”栏目扩展为“循证理论与实践”栏目。

  • 标签: 循证医学 栏目 征稿 医学杂志 循证评价 心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施康定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方法晚期肿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通过视觉类比量表(VAS)和主诉分级进行疼痛强度评估,分为A组奥施康定组40例,B组奥施康定+加巴喷丁组40例,通过个体化用药,研究其治疗疼痛缓解度,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A组疼痛完全缓解9例,明显缓解17例,其有效率85%,显效率65%,B超疼痛完全缓解12例,明显缓解19例,有效率92.5%,显效率77.5%,结论奥施康定+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 奥施康定 加巴喷丁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家属行为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08例AMI患者抢救及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将家属行为中对患者抢救效果可能有影响的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填写表格,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与AMI的抢救均相关。其中,排在前六位的正性因素为: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意见一致、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积极协助抢救(OR=13.12~9.87,P均〈0.01)。排在前六位的负性因素为:送医院不及时,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差(OR=13.28~8.47,P均〈0.01)。结论:家属行为与AMI抢救密切相关,要提高AMI抢救的成功率,就要增加家属行为的正性影响因素,减少负性影响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行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从体表心电图(ECGT)测量QT离散度(QTd)的错误理由。方法使用立体心电图仪对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100例,进行24导通道实时同步描记12导联ECG,普通心电向量图(VCG),3导正交心电图(O-ECG),9导时间心向量图(T-VCG),变向时间心向量图(DCT-VCG)检测。结果(1)病例和对照组的QT间期,QTc在体表ECG,O-ECG,T-VCG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879-0.993,P<0.01),而QTd,QTcd在体表ECG和T-VCG之间无明显相关;(2)两组所测QTd,QTcd值在体表ECG和O-ECT,体表ECG和T-VCG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QT,QTc无明显差异;(3)从两组间的比较来看:病例组较对照组QT,QTc间期均在体表ECG,O-ECGtT-VCG上有明显延长,而QTd,QTcd仅在体表ECG上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O-ECT,T-VCG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同步12导联的体表ECG,在同一心动周期中只有1个整体的QT间期。QT间期的测量最好采用SECG,因从T-VCG的角度观察更准确。虽体表ECG上测量QTd在不同组间有差异,但在T-VCG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立体心电图 体表心电图 QTD 心律失常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生活行为方式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收集2017年3月~5月间于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研究对象397例,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WC)、臀围(HC)、心率等基本情况资料及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睡眠状况等生活方式资料,并检测CAVI值。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CAVI正常组(CAVI<9m/s)和CAVI升高组(CAVI≥9m/s)间进行一般情况比较,并对CAVI增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VI正常组与CAVI增高组比较,年龄、体质指数(BMI)、WC、腰臀比(WHR)、收缩压(SBP)、是否高血压、体育锻炼、饮酒、吸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WC和饮酒是CAVI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育锻炼与CAVI增高呈显著负相关(β=-0.617,P<0.05)。结论年龄增长、腰围增大、饮酒是CAVI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育锻炼可预防CAVI的增加,积极控制体重,避免饮酒,加强锻炼将有助于防止动脉血管硬化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心踝血管指数 危险因素 体检人群 生活行为
  • 简介: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妇女乳癌认知和乳腺自检行为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我院在2013年2月~2016年2月对68名健康妇女开展调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对照组人员值进行常规防癌宣传教育,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主要方法为开展与乳癌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讲座和专栏报告,对所有人员进行乳腺自我检查的技能辅导。在3年内,每6个月向研究组人员邮寄宣传资料,每隔3个月举行电话访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人员接受护理干预后防癌知识水平与乳腺自我检查能力明显提高,组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妇女乳癌认知教育,加强乳腺自检行为,可以显著提高妇女的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乳腺自我检查的积极性,便于开展乳癌早期筛查工作,护理干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乳癌认知 乳腺自检
  • 简介:动脉弹性是指动脉的舒张功能.动脉弹性功能不仅是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动脉内皮功能状况.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已经成为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标记(marker)之一.虽然脉压也可反映动脉弹性功能,但是脉压大小是心搏量、左心室射血速率、动脉弹性和外周血管压力反射波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通常临床上肱动脉部位测得的脉压增大往往是动脉弹性功能明显减退的晚期标记,不能将脉压作为敏感与准确评估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虽然血管超声、磁共振方法通过观察收缩期与舒张期动脉腔径变化也可获得动脉弹性功能状况,但这仅表示动脉某一截断面的功能,不能反映整个动脉系统的弹性功能.目前已有多种无创性手段检测动脉系统的弹性功能,例如脉搏波传导速度、压力反射波的收缩期增强指数、脉搏波舒张期衰减参数和血压测量时袖带内压力震荡波分析等.本文简要介绍这些检测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与评价.

  • 标签: 动脉弹性功能 检测 理论 实践 脉搏波传导速度 反射波增强指数
  • 简介:遵医行为是指病人的行为与医生医嘱相符合的程度,病人遵医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和转归。冠心病其院内治疗通常只能暂时缓解病情,院外的长期管理才是控制疾病发展的最有效办法。本研究143名患者进行院外遵医行为调查,旨在了解本地区患者院外的遵医情况,明确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院外随访制度提供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遵医行为 随访
  • 简介:继凌锋教授主编、刘承基教授主审的系列丛书《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6》之后,《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7》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本书反映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将这些新的理论和知识奉献给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神经影像科及神经重症监护室的医师,奉献给在神经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使之能更有效地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服务。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和学者们,对脑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作了详尽的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全书共61万字,每册定价79元。欲购书者请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联系。汇款地址:北京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脑血管病

  • 标签: 书出版 实践书 理论实践
  • 简介:继凌锋教授主编、刘承基教授主审的系列丛书《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6》之后,《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7》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本书反映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将这些新的理论和知识奉献给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神经影像科及神经重症监护室的医师,奉献给在神经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使之能更有效地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服务。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和学者们,对脑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作了详尽的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脑血管病理 出版 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重症监护室 神经科领域
  • 简介:目的对农村育龄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本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登记的1126名农村农村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以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结果1121名农村育龄女性平均年龄(24.3±2.3)岁,有392名妇女知道出生缺陷受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432名妇女知道应从妊娠前开始预防出生缺陷;1023名愿意接收免费孕前检查,1049名妇女希望能得到关于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信息,一些妇女觉得风险评估和保密检查结果十分重要,17.0%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已有相关了解。关于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很多妇女知道健康检查、实验室检查,对遗传病筛查、优生筛查、健康教育以及风险评估等均了解较少。结论农村孕龄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出生缺陷和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 标签: 孕前健康检查 行为调查 农村育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