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动过速心肌病是一种可逆的扩张型心肌病,室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可诱发,相关心动过速被终止后,患者心功能多可恢复正常。近几年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快速心律失常可以得到根治,因此,明确诊断心动过速心肌病更加重要。现虽然有很多文献报道心动过速心肌病,我们对此病的认识仍很肤浅,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心动过速心肌病相关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及仍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概述。

  • 标签: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可逆性心肌病 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正>治疗6例。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用激动顺序,射频消融均获成功,成功靶点均位于左室间隔中后部,在靶点处均记录到较QRS波提前(28.6±10.8)ms的P电位消融成功后P电位仍存在。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用起搏,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处起搏,起搏12导联心电图QRS图形与自发性室速的

  • 标签: 射频消融 特发性室速 右室流出道 游离壁 导联心电图 室间隔
  • 简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PSVT)简称室匕速(SVT),是急诊临床常见的一种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失常。在全部SVT病例中,房室结内折返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nodaleentrantachycardia,AVNRT)与利用隐匿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dia,AVRT)约占90%以上。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 常见 AVNRT AVRT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结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终点研究 发作方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传导曲线
  • 简介:心率受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影响,人体心率在24h中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分布节律。一般在觉醒前3h(即凌晨03:00~06:00)达到谷值,觉醒后心率迅速上升并于3~6h后(上午09:00~12:00)达到峰值。与心血管事件在这段时间多发相关。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研究发现,静息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静息时心动过速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增高、左室肥厚、高血细胞压积、高血糖等症状有关。

  • 标签: 心动过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佘××,女性,70岁,住院号:91188。主因心慌胸闷头昏1周,晕厥15分钟于2003年7月14日人院。既往有高血压病20年。晨起时发病,短暂意识丧失,伴失语、恶心呕吐1次,出汗多,测血压80/60mmHg(1mmHg=0.133Kp)。发病前饮食不振,口服北京降

  • 标签: 北京降压0号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药物不良反应 降压药
  • 简介:<正>52例中,49例心动过速终止,其中Ⅰ型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3例经反复增加起搏频率及升高电压后仍未奏效,后经静注心律平后终止2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率为94.2%。其中1次超速抑制即被终止者46例占93.8%。16例复律后偶发室早,6例偶发房早。治后28例自觉恶心,欲呕吐,胸腹部烧

  • 标签: 超速抑制 室上性心动过速 食管心房调搏 起搏频率 预激综合征 心律平
  • 简介:目的对9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97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房室结内折返心动过速42例、房室旁道所致折返心动过速50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5例。结果房室结双径路42例,其中慢-快型41例,快-慢型1例;房室旁道50例,其中左侧旁道34例,右侧旁道10例,双旁道4例,多旁道1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5例,共计107条。成功率95.6%,复发率3.3%,并发症2.2%。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消副放电时间及能量,减少复发率。操作要规范,细心,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导管射频消融 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路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评价磁导航系统对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技术和4mm温控导管消融,B组采用磁导航系统和温控磁大头导管消融。两组各入选10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和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可比。比较两组患者如下参数:消融操作时间、患者透视时间、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消融能量、成功率、并发症、手术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全部一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相同,随访(7.1±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磁导航消融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和实际消融能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消融组,但手术费用高于常规消融组。结论采用磁导航系统指导房室结慢径路导管射频消融能明显缩短消融操作时间及患者和术者的透视时间,减少放电次数,降低实际消融能量。

  • 标签: 磁导航系统 导管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 简介:目的比较心律平和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中选择作为PSVT治疗的首选药物。方法收集近年来应有心律平和异搏定治疗的PSVT病例共120例,总结其转复率、转律时间、转率剂数及血压、心律、心率、等变化情况。结果二者对PSVT的转复率、转律时间等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则以异搏定为多且严重。结论当未能行电生理分型时,PSVT应首选心律平,不宜首选异搏定。

  • 标签: 心律平 异搏定 药物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人生理性舒张功能减退与左增大的相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4575例年龄20~97岁健康人的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其中男性2150例,女性2425例,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左室,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PFV)及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APFV).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为7个年龄组,观察各年龄段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观察年龄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结果各年龄段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随年龄段增加,左增大,EPFV减慢,APFV增快,E/A比值减小,除80年龄组外,左房内径、EPFV及APFV各年龄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年龄与EPFV及E/A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左房内径、APFV呈显著正相关;左房内径与EPFV及E/A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APFV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左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而左室内径及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左房内径与左室舒张充盈的各项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提示左增大可能是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重要表现之一.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正常人 年龄 左心房 心室舒张功能
  • 简介:我国每年有15万各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出生.房间隔缺损(ASD)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居首位.其中继发孔型约占总数的95%而中央型又占继发孔型的76%。既往手术是其治疗的唯一方法,但存在创伤大、疤痕形成和手术意外等情况。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无需体外循环,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康复快,术后处理简单。超声心动图在ASD经心导管封堵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术前对病例的正确选择和术中对封堵的准确引导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面是X线透视所不能替代的。

  • 标签: 介入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引导 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孔型 手术意外 封堵治疗
  • 简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是目前公认的睡眠呼吸紊乱的“金治疗”方法,如果压力滴定正确.nCPAP的治疗效果可以接近100%。但仍存在面罩问题、气流刺激以及鼻部干燥或充血等引起的不良反应,而且使用不方便,费用较高,患者的耐受和顺应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

  • 标签: 口腔矫治器 睡眠呼吸紊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简介:现已证明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有30%~40%为舒张心衰,在老年人群,特别是老年女性这一比率可高达50%左右.舒张功能异常与收缩功能异常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不同,故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和程度的准确评估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然而,仅仅依据病史、体检、心电图或胸片等临床资料很难将收缩心衰和舒张心衰鉴别开来.需要找寻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外的客观测定参数.

  • 标签: 舒张功能异常 超声心动图 评估 充血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衰 收缩性心衰
  • 简介:脂代谢紊乱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制定脂代谢紊乱的定义:三酰甘油(TG)〉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高密度脂蛋白(HDL—C)〈0.9mmol/L(男性)或〈1.1mmol/L(女性),或己接受相应治疗。它和高血压、血糖异常、肥胖症等多种疾病被称为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发现它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

  • 标签: 脂代谢紊乱 消化系统 国际糖尿病联盟 代谢性疾病 靶点 高密度脂蛋白
  • 简介:Oddi括约肌具有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及阻止肠液反流的重要功能,其协调性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体液的调控。Oddi括约肌的功能发生紊乱会影响胆汁及胰液的排放甚至出现反流而引起胆胰疾病。近年来,有关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phincterofOddidysfunction,SOD)与胆胰疾病相关的研究日趋增多。本文就SOD与胰腺疾病的发生做一综述。

  • 标签: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 胰腺疾病 疾病关系 肠液反流 胆胰疾病 疾病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