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是一种复杂、相对常见、危害性大的疾病。解剖上常表现为降主动壁部分撕裂后形成假腔甚至破裂。早期,复杂的B型主动夹层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或积极的药物治疗,手术早期死亡率高,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夹层动脉瘤。1999年Nienaber和Dake提出腔内治疗B型急性主动夹层。此后,主动腔内修复术成为主动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回顾主动夹层的进展及并发症。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弓CT血管造影(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的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直径为(34.56±4.72)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为(12.50±1.95)mm、左颈总动脉为(8.28±1.51)mm、左锁骨下动脉为(10.41±2.20)mm.主动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为(50.30±13.79)°.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mm.不同年龄组主动直径差异显著,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①在进行主动腔内修复术时,选择支架应充分考虑61岁以上患者主动直径有明显增大趋势.②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主动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主动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 标签: 主动脉弓 CT血管造影 解剖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TEVAR的时间[M(QR)]为37 d(72.8个月)(范围:1 h至14年)。48例急诊手术,9例亚急诊手术,1例转运至手术室途中因夹层破裂死亡。57例手术患者均行主动根部处理。54例于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全弓置换,3例(年龄>65岁)于浅低温下行弓部去分支吻合+升主动置换+弓降部覆膜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时间(445±32)min(范围:382~485 min),主动阻断时间(103±19)min(范围:89~133 min),心肺转流时间(189±27)min(范围:162~221 min),术中出血量(665±343)ml(范围:450~1 750 ml)。术后ICU停留时间5(6)d(范围:2~27 d),术后住院时间14.0(4.5)d(范围:2~36 d)。死亡3例,包括严重脑部并发症2例,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消化道出血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0.5~7.0年,1例术后3个月发生左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2例再次行胸腹主动置换,其余患者CT血管造影未见吻合口漏和支架扭曲膨胀不全。4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术后2年突发脑梗死。结论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多数与支架移植物相关,积极的外科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 血管内手术 支架
  • 简介:<正>患者男性,67岁。因突发胸痛于2009年11月就诊于当地医院。查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发现主动夹层(aorticdissection,AD),予以保守治疗1月余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未再发作,为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入院后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修复术 再发作 患者 主动脉弓 颈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不同锚定区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对B型主动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147例B型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两组:≤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2(Zone 2组,40例);>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3(Zone 3组,107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后每年CTA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内漏的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Zone 2组年龄低于Zone 3组[(57±9.3)岁比(61±10)岁,t=2.04,P=0.04]。全组患者随访时间(37.8±20.5)个月(范围:6~77个月)。共18例患者TEVAR术后出现并发症,Zone 2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1/40)比6.54%(7/107), χ2=11.90, P=0.001];其中10例患者发生内漏,Zone 2组内漏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0)比3.74%(4/107),χ2=5.82, P=0.025]。共12例患者接受再次干预治疗,Zone 2组再次干预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0)比3.74%(4/107),χ2=10.27, P=0.003]。结论与支架锚定于Zone 3的TEVAR比较,支架锚定于Zone 2的TEVA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手术干预率更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内漏 主动脉夹层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腔内介入手术治疗主动夹层和主动瘤的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法将本院于2019年04月-2021年06月纳入的76例主动夹层和主动瘤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开放性手术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比较应用成效。结果 参照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高于观察组;比较两组治愈率,观察组较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腔内介入手术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主动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胸主动脉瘤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钝性主动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主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主动腔内修复术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胸 损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缺乏锚定区的主动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用"烟囱"技术治疗5例DebakeyⅢ型主动夹层和1例DebakeyⅢ型主动穿透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烟囱"技术的适应证和实施要点。结果6例患者在植入主动支架人造血管的同时分别植入"烟囱"支架于左锁骨下动脉3例,左颈总动脉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隔绝,"烟囱"植入分支通畅,围手术期无死亡、脑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烟囱"技术拓展了主动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微创、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待随访、观察。

  • 标签: “烟囱”技术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主动置入物感染是主动外科手术后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但死亡比例较高。主动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周围被覆组织较少,一旦发生置入物感染,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所以主动术后置入物感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主动术后置入物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重塑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 [(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7 d [(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Ⅰ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真腔直径为(26.8±4.6)m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P<0.05或0.01)。结论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破裂 主动脉,胸 血管内手术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主动夹层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主动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在术前及时对血管解剖形态、血管壁及腔内病理改变、相关脏器功能评价、支架种类选择以及支架放置方案作出分析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B型 远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有效、易行、成本低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幼鼠主动,分别用酶消化法、机械刮取法、组织块贴壁法、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内皮细胞,消化、传代,观察细胞形态,VIII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确定建立动脉内皮细胞体外细胞模型的最有效、易行的培养技术。结果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内皮细胞的细胞纯度和细胞活力都远较酶消化法、机械刮取法、组织块贴壁法高。结论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内皮细胞可获取数量多、纯度高、活性好的细胞,是大鼠主动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最有效、易行的培养技术。

  • 标签: 大鼠 主动脉 内皮细胞 培养
  • 简介: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夹层临床经验。方法:主动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及腹主动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及腹主动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主动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支架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