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胃粘膜癌前病变在不同人群、不同病变的发生情况,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择胃镜下发现胃粘膜有较明显变化(如糜烂、出血点、疣状隆起、溃疡、癌肿、息肉)的病人进行活检做病理检查,统计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分析胃粘膜癌前病变在不同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平果县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越大胃粘膜癌前病变检出率越高;Hp感染是造成胃粘膜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结论我县胃粘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率较低,可能与我县的膳食结构如长期食用抗癌食品玉米有关。

  • 标签: 胃粘膜癌前病变 胃癌 调查 幽门螺杆菌
  • 简介:“色素病变”通常指黑素细胞痣。皮肤科中有些疾病虽然表现为色素沉着,但其本身并不是黑素细胞病变(如血管病变、脂溢性角化病和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这些病变均具有明确的诊断特征,因此,本文仅讨论黑素细胞痣。

  • 标签: 血管病变 色素沉着 黑素细胞痣 检查 脂溢性角化病 基底细胞癌
  • 简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性肾病的2个主要的突变基因(PKD1和PKD2)已被识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性肾病的突变基因在2002年已被识别,它编码的是一种功能不详的蛋白——纤维囊素。致病基因的识别使具有复杂多变表型的众多肾疾病予以分子学上的重新定义

  • 标签: 遗传性肾病变 致病基因 治疗 染色体 肾结构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可导致毛细血管闭塞的微血管病,可累及视网膜前毛细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早期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基底膜增厚、周皮细胞丧失以及微动脉瘤形成。一般认为,持续存在的高糖血症是引起血管内皮病变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并附着于异常内皮可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最终的结果是视网膜缺血,释放出细胞因子(尤其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在血管渗透性增高的早期也起一定作用)促使新生血管增长。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理学 分类 激光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是发生于真皮和皮下间叶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多发生于真皮。Darier和Ferrand于1924年首次报道DFSP[1],其可发生于身体上任何部位的皮肤,但以躯干和四肢最为常见,而发生于乳腺皮肤者实属罕见。对于DFSP的治疗,外科手术完全切除是必要的,但在切除的具体范围上还没有达成共识[1]。NCCN指南推荐应用扩大切除或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物进行完全的切除,达到阴性切缘为2~4cm,是治疗的最佳选择[2]。本文报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4年4月收治的1例乳腺DFSP患者,并分别检索国内文献报道的较完整的临床资料12例,对DFSP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乳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简介:垂体区占位病变绝大多数是垂体腺瘤,临床上时有非垂体腺瘤的垂体区占位病变误认为垂体腺瘤,并行不恰当的治疗。本文回顾分析2004年至2010年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收治的9例非垂体腺瘤性垂体区占位病变的诊治,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

  • 标签: 库欣综合征 库欣病 双侧岩下窦采血
  • 简介:由于大气污染和烟草消耗等因素的影响,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在上升,但是原发于气管、支气管的病变仍然是比较罕见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主要包括局灶病变(如恶性或良性气管、支气管肿瘤)[1]和弥漫性病变(如淀粉样变、气管支气管骨化病等)[2]。罕见支气管腔内病变疾病发病原因和治疗方式不尽相同,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和总结。

  • 标签: 支气管腔内病变 罕见病 支气管肿瘤
  • 简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产前或围产期白质损伤导致脑瘫)、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及卒中时,谷氨酸介导的少胶质细胞损伤促成了智力和体格缺陷。据报道,与神经元不同,白质少胶质细胞缺乏NMDA受体。一般认为,谷氨酸通过仅作用于钙通透性AMPA(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红藻氨酸受体或通过反转胱氨酸一谷氨酸交换及细胞的抗氧化保护功能受损,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NMDA受体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激活 缺血 红藻氨酸受体
  • 简介:1前言20世纪的NSABPB-06试验奠定了早期乳腺癌保手术加放疗等同于乳房切除术之后,乳腺癌保手术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

  • 标签: 乳腺癌:保乳手术 舌型皮瓣
  • 简介:<正>肝硬化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59.7岁±9.6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1例(其中2例合并肝癌),混合性肝硬化4例(酒精+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Wilson病1例。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21例,C级3例。将精神状态无异常、无扑翼样震颐、无听力障碍,静

  • 标签: 亚临床肝性脑病 乳果糖 混合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 数字连接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胸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方法、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胸人路内镜甲状腺切除术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4例、甲状腺腺瘤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6例和甲状腺癌1例。结果成功完成手术60例,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6.2±27.0)min,术中失血平均15.5ml,均未输血。术后2d~3d拔除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平均住院费用为14510元,本院同期开放甲状腺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平均为4700元,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肿瘤切除11例,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23例,双叶次全切除27例,甲状腺癌根治性切除1例。甲状腺肿块长径最大4.0cm。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随访,失访2例,58例随访3—60个月(平均20个月),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小结节,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术后无复发。患者均对手术美容效果满意。1例甲状腺癌目前仍生存,并继续随访。结论经胸入路内镜甲状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而可行的手术方法,手术视野清晰,显露神经清楚,具有显著美容效果。但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费用较开放手术高,因此仍有待改进。

  • 标签: 内镜 甲状腺 甲状腺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索胃镜检出胃恶性病变患者的发病及胃镜、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90~2009年胃镜诊断的3460例胃恶性病变患者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胃镜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460例胃恶性病变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26:1),但年龄≤40岁组男女差别不大。50岁以上发病明显增高,特别是60~70岁发病率最高。胃窦部为胃癌的高发部位,年龄440岁组以胃体和胃窦为主,而60岁以上患者胃贲门食管连接部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年龄440岁组病理类型以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病理类型逐渐趋向于以中分化管状腺癌、高分化管状腺癌为主。胃淋巴瘤多发于胃体、胃窦部,胃镜下表现以多发性溃疡病灶为主。结论:胃恶性病变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不同年龄组胃癌的发生部位、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应引起重视,同时应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提倡和重视胃镜检查普及,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胃癌 胃镜检查 病理
  • 简介:目的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CAE,coronaryarteryectasia)是一种冠状动脉扩张为主的血管病变,扩张的冠脉直径大于附近正常血管的1.5倍。文章概述CAE的发病机制、临床危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arterydisease)的区别、与全身其他血管扩张的关联、治疗的特殊之处。方法以近年来CAE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文献,概述CAE的研究进展。结果CAE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5%,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AE可对冠脉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被认为是有害的冠脉病变;粥样硬化重、特定的ACE、MMP基因型、不合并糖尿病的CAD患者更容易出现CAE;治疗上CAE与CAD基本类似,但不适合用硝酸酯类等药物。结论CAE是一种有临床危害的不同于CAD的冠脉病变,需要临床重视及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 标签: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粥样硬化 炎症
  • 简介: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是3个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是各种心血管病最严重的不良后果。高血压被公认为临床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人类的最大杀手,其既可独立、又可放大其他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从危险因素到临床心血管事件链,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而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动脉僵硬度增加。

  • 标签: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血管病变 动脉僵硬度 动脉弹性
  • 简介: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国内外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由于保术后肿瘤残腔的局部改变,传统的保手术联合全及瘤床加量外照射无法精确定位且整个疗程较长。采用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radiationtherapy,IORT)能很好的避免呼吸运动及体位改变带来的影响,并在术中即刻对瘤床进行精确照射。对患者而言,IORT缩短放疗周期并减少对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照射,从而使IORT具有方便、易接受、并发症相对较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对早期乳腺癌的保治疗越来越多的肿瘤防治中心采用保手术联合10RT的方式并对术中放疗的适应证、方式、剂量、疗效及预后做了相关研究。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保乳手术 术中放疗
  • 简介:目的观察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累及肠系膜根部胰腺钩癌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为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0—72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胰腺钩癌患者施行了合并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手术方法、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施行了肠系膜根部切除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同时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和重建。平均手术时间(4.2±1.1)h,术中出血量(1635±1362)ml,术中输血量(1609±1462)ml。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6例出现轻至重度腹泻,术后住院天数9—30d。病理示,肿瘤直径3~8cm,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57%),神经浸润20例(87%),22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11例血管切除患者中有10例血管内膜浸润。随访5—42个月,4例发生肝转移,3例局部复发,1年、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2%和42.5%。结论通过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对肠系膜根部组织、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以及广泛后腹膜组织的切除可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钩癌的手术彻底性,有效降低肿瘤残留,减少局部复发。手术方法是安全的。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两组糖尿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了解病史,测定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DR组157例,NDR组122例;两组的病程、空腹血糖、HbAlc、尿微量白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水平等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OR:1.127)、糖化山红蛋白(OR:1.032)及尿微量白蛋白(OR:1.006)与DR发生为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由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是神经发生病理改变最常的原因。而糖尿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又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总数的60%以上,重者可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致死,严重地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为促进临床医生对其的掌握,笔者就近10年来的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 标签: 糖尿病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检测 并发症
  • 简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PAD)较非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更高、进展速度更快、病变更严重。PAD的内科治疗一方面强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干预,另一方面是针对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药物治疗,其中己酮可可碱、西洛他唑、沙格雷酯、前列腺素E能改善行走距离,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治疗 药物
  • 简介:<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25%~90%,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研究的进展,如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研究,不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加深了认识,同时为针对性药物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高血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因而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措施。恰当地对症治疗有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近年来,发现有多种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予综述如下:

  • 标签: 药物治疗 高血糖 弥可保 超微结构 发病机制 受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