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过去几十年至今,人们普遍以组织药物浓度来推测抗生素的活性和MIC,将组织匀浆液中测得的药物浓度与相应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的比值来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然而从药动学和药效学角度看这种方法并不合理,并最终可能对病人产生潜在危害。全组织药物浓度通常是通过测定碾碎或溶解后的匀浆组织的药物浓度而得到,这种测定方法忽略了组织的内部结构(如间质液、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等),药物不一定是均匀分布于组织中,并且,组织匀浆的药物浓度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有效活性。所以全组织药物浓度不能真实反应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比如:多数细菌的感染部位在细胞外,故细胞外药物浓度才是关注的焦点。对于主要分布于胞外的药物,组织碾碎后使细胞内外液混合,则测得的药物浓度会低于实际感染部位的浓度;相反,对于主要分布于胞内的药物,测得的全组织浓度会大大高于细胞外浓度。对于胞内菌感染也可得相应结论。给药后抗生素会分布到全身不同部位,大多数药动学可以用二室或三室模型模拟。由于室间不能瞬间达到平衡,所以各室的药-时曲线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异。在某时刻采集全组织样本就可获得该时间点组织浓度与血药浓度的比值。为了减少干扰,应在同一病人上采集达稳态的样品,但这并不可行且存在伦理学问...

  • 标签: 浓度意义 组织浓度
  • 简介:目的应用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比较山苍子油处理前后白念珠菌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分析山苍子油对白念珠菌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山苍子油处理白念珠菌ATCC900028株90min,将处理后的菌株命名为白念珠菌ATCC90028-L,分别抽提细胞总RNA,经杂交、洗涤后,通过扫描分析白念珠菌ATCC90028株和ATCC90028-L株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基因芯片共筛选出49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白念珠菌ATCC90028株比较,在ATCC90028-L株中有216个基因表达上调,有275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约占总基因数量的11%(491/4634),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白念珠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编码基因(ERGs)、应激反应相关基因、DNA复制与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跨膜分子转运相关基因、能量代谢酶类相关基因等。结论山苍子油可使白念珠菌基因组中约11%基因产生差异性表达,影响较为显著,我们推测山苍子油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均通过对白念珠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的影响而起作用,基因芯片筛选出的其他差异表达基因也可能与山苍子油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山苍子油 白念珠菌 基因芯片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Ayfy2926中TEM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大肠埃希菌Ayfy2926中TEM型β内酰胺酶的全编码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PCR产物克隆入pHSG398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JM109中进行表达,琼脂稀释法测定转化子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大肠埃希菌Ayfy2926中TEM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为一种新亚型,TEM-166(GenBank注册号FJ197316);与TEM-1相比,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Arg120→Gly);与TEM-1转化子菌株相同,TEM-166转化子菌株对哌拉西林高度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敏感,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克隆表达菌株的耐药性。结论TEM-166为TEM型β内酰胺酶的新亚型,是一种非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TEM型 Β内酰胺酶 TEM-166
  • 简介: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呈全球性分布,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病地区。目前根据HBV的进化变异程度可分为9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自然史以及与抗病毒治疗效果间的关系均有其特征性,HBV基因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HBV基因型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HBV的热点问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临床意义
  • 简介: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其中1/4进展为慢性肝病,其严重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患者多达100万~200万例.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例.造成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HBV感染后机体形成的免疫功能不全、体内高滴度病毒含量及对受染细胞的耐受状态,因此,近年关于HBV感染后的免疫耐受状态形成与调节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 树突状细胞 固有免疫 TOLL样受体
  • 简介:目的研究屎肠球菌透明质酸酶(hyl)基因在细菌感染中的致病意义。方法分别用hyl基因阳性的屎肠球菌和hyl基因阴性的屎肠球菌菌株作小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腹膜炎模型,通过检测相关的腹膜炎指标以分析2株细菌的毒力差异。结果hyl基因阳性株感染后6h和12h,外周血白细胞均高于hyl基因阴性株,前者24h白细胞下降趋势快于后者;前者肠系膜炎症浸润情况也较后者严重。结论hyl基因可能是屎肠球菌的毒力基因之一,它可能与屎肠球菌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 标签: 屎肠球菌 透明质酸酶基因 毒力基因 腹膜炎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脂多糖(LPS)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不同时间8防御素-3(hBD-3)的表达,探索hBD-3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及与细菌感染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人工调控其分泌、防治呼吸道感染进行基础研究。方法不同浓度LPS(0.01、0.1、1、10mg/L)诱导HBEC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2、4和8h)用RT—PCR法检测hBD-3mRNA的表达;同时用0.1mg/LLPS诱导HBEC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BD-3蛋白的表达。结果0.1mg/LLPS诱导HBEC4h后,可见培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胞质呈棕褐色阳性颗粒,hBD-3蛋白明显表达;不同浓度LPS诱导细胞相同时间后,在同一时间点随浓度增加hBD-3mRNA表达亦随之增加,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浓度LPS在诱导细胞不同时间后,在同一浓度组hBD-3mRNA表达亦随时间而增加,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D-3在HBEC胞质有表达,LPS能诱导HBEChBD-3表达上调,LPS诱导hBD-3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BD-3可能参与气道对LPS最初的防御反应。

  • 标签: 脂多糖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β防御素3 量效 时效
  • 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够引起从症状轻微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到威胁生命的脓毒血症等各种临床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该菌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变体——小菌落突变株(smallcolonyvariants,SCV)。金葡菌SCV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报道,20年前因发现其与持续性、复发性难治金葡菌感染相关而受到关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小菌落突变株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我国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和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国15个省市28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655株,琼脂稀释法测定该菌加入外排泵抑制剂羟基氰氯苯腙(CCCP)前后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RTPCR检测外排泵MexAB-OprM和孔蛋白OprD2的表达水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结果收集到的655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52.5%和59.2%,加入CCCP前后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无明显变化;52.0%(51/9B)美罗培南耐药株MexAB-OprM显著高表达(P〈0.05),43.7%(59/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显著低表达(P〈0.05),14.8%(20/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表达缺失;SDS-PAGE和Western—blot显示与标准菌株PAO1相比,OprD2表达水平减低菌株ZZ20显影减低,表达缺失菌株BJ1不显影。结论MexAB-OprM表达升高和OprD2表达降低甚至缺失是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外排泵 外膜孔蛋白 羟基氰氯苯腙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美国感染病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诊治指南中制定了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是否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标准。作者研究分析7年间2102例CAP感染住院患者。预测标准为至少符合重症肺炎主要诊断标准,(①侵袭性机械通气和②需要使用血管紧张素的感染性休克)中的1条,

  • 标签: 美国胸科学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治指南 感染病 ICU患者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标签: 痰菌阴性肺结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3 骨桥蛋白 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