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遗传朊蛋白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8年6月我院收治1例遗传朊蛋白病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鼻饲、口腔、呼吸道、留置导尿、膀胱冲洗和会阴护理,做好精神症状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压力损伤的发生,并予康复护理。结果 患者住院238天未发生压力损伤和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康复护理有积极反应。结论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防治措施,主要为对症处理,故加强护理,特别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不仅可减少由于疾病带来的伤害,且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 标签: 遗传性朊蛋白病 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视网膜疾病是最常见最严重致盲的眼科疾病,其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曚、先天性静止夜盲及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等多种类型,但多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础病变。本病目前以基因研究为主,各类型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研究较为丰富,可以为基因治疗提供靶向位点。但同时由于表型异质及基因异质的存在,该组病具体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尚不清晰,需要今后更深入研究。但Leber先天性黑曚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为今后遗传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是今后重点关注方向。

  • 标签: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眼科 研究进展
  • 简介:<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疾病,该病发病率为1/1000~1/400,为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第4位,我国约有150万~300万患者。60岁时,将有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形态学上ADPKD以双肾多发

  • 标签: 多囊肾 囊肿去顶减压术 肾功能不全 腹腔镜手术 肾脏功能 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ADPKD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均采用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联合肾脏被膜剥脱术的治疗方式,总结本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在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肌酐、收缩压、血尿素氮、疼痛评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DPKD患者,采用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联合肾脏被膜剥脱术疗效理想,但是由于本组样本量较少,没有与单纯去顶减压术的对比,临床结论需要进一步检验,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综合治疗措施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非息肉病结直肠癌(HNPCC)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登记的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结果在32个家系91例患者中,共9个家系10例患者(110%)发生异时多原发癌,无同时多原发癌发生,其中8例(157%)来自典型的HNPCC家系,2例(5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第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者9例,第2个癌为结直肠癌3例,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脑胶质瘤1例.有2例患者发生3次癌,其后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60~108个月,中位数68个月.第2个癌除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0.0%.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者明显增加.对HNPCC患者要加强随访,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争取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肿瘤 多原发肿瘤 HNPCC 分子遗传学 错配修复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遗传结直肠息肉病(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29例FPC、60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息肉标本的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DNA含量(DI)明显高于DucksA、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DucksC、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FPC息肉到恶变的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FPC组织,DNA异倍体(≥5倍体)和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异倍体和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和未恶变的FPC息肉(P<0.01),而且同Ducks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倍体和DNA含量相近0.05)。结论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 标签: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变 DNA 图像分析 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山东聊城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与未通过者耳聋基因突变情况,探讨联合筛查在预防耳聋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聊城地区5516个新生儿足底血斑,进行耳聋相关的4个基因20个位点的基因检测,并针对筛查出的携带杂合突变基因的新生儿进行听力诊断。结果有341例耳聋基因单基因突变,突变携带率6.18%,GJB2基因突变163例,携带率2.96%;GJB3基因突变22例,携带率0.40%;mtDNA突变携带者22例,携带率0.40%;SLC26A4突变携带者129例,突变携带率为2.34%。此外,共筛查出10例两个及以上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突变携带率0.18%。进一步的听力障碍检测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84例,发生率1.52%。结论 常见遗传耳聋致病基因在聊城地区新生儿中具有一定的突变率,其中GJB2基因突变率较高。遗传耳聋基因筛查在预防耳聋发生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新生儿的听力诊断及母亲的优生指导提供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听力学表型 基因突变 先天性耳聋
  • 简介:目的研究组织芯片在遗传非息肉结直肠癌(HNPCC)家系筛选中的价值。方法将22例HNPCC家系中结直肠癌患者和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LH1、hMSH2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免疫组化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68.2%(15/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4例、阴性1例(6.7%),hMSH2全部阳性。组织芯片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77.2%(17/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3例、阴性2例(13.3%);hMSH2全部阳性。应用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方法检测hMSH2其结果一致。对hMLH1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筛选方法,适合于回顾HNPCC家系筛选。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家系筛选
  • 简介:目的探讨遗传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收治的遗传非息肉病大肠癌20家系81例患者组成HNPCC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散发性大肠癌72例组成散发组;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HNPCC组和散发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预后方面统计学差异显著。HNPCC具有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差、右半结肠多见、多原发癌多见的特点,但其5年生存率好于散发性大肠癌。结论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其生物学行为与散发性大肠癌截然不同。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心脏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对患者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为了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支持研究,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应对这一疾病的挑战。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遗传性心脏病 心理健康
  • 简介:  患者男,26岁,于200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袜套感,伴双下肢部位不固定的针刺感,走路感觉迟钝,无踩棉感,全身无力,且进行加重,体育运动不能随意.同年12月出现进食后上腹不适、下坠感,受凉后咳嗽诱发恶心、呕吐,此后反复呕吐胃内容物;大便习惯改变,次数由每天1~2次增加至每天3~4次,呈羊粪状,无脓血及黏液.在我院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转至北京协和医院后行腓肠神经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中度轴索性神经病",刚果红染色和电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家族遗传淀粉样变周围神经病".……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图表现 家族遗传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与遗传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例神经系统变性病与遗传疾病患者,均给予丁苯酞治疗,疗程为6个月,分别对其治疗4周、8周以及6个月后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前2例患者治疗显效,后2例患者为有效.结论在神经系统变性病与遗传疾病治疗中,采用丁苯酞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是通过保护与改善线粒体功能来提高治疗效果,但仍需要大量的样本临床试验来证实其治疗效果.关键词丁苯酞;神经系统变性病;遗传疾病;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35-0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