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吸附无肝素透析在临床的应用,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对10例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后行全身肝素化与吸附无肝素透析各20次,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对透析器凝血、透析器容量下降率、透析器对尿素氮及肌酐清除效力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对透析器的凝血,对透析器容量下降率无显著差异,对尿素氮及肌酐的清除效力,吸附无肝素透析稍逊于全身肝素化.结论对有出血倾向的,尤其是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吸附无肝素透析不失为血液透析中可选用的一种抗凝方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无肝素透析 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吸附筛查HIV抗体的效果。方法:择取104例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疑似HIV感染患者,时间区间在2021年03月至2022年03月。所有患者均进行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以金标准检测结果为参考。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后的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漏诊率。结果:在对疑似HIV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后,化学发光检测结果中阳性患者有95例,漏诊患者有1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中阳性患者有86例,漏诊患者有10例。化学发光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且漏诊率低(P<0.05)。结论:在对疑似HIV感染患者进行HIV抗体筛查时,运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吸附均可起到筛查效果,但前者的阳性检出率更高,更能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HIV抗体筛查 阳性检出率 漏诊率
  • 简介:【摘要】 目的对胶体金标检测(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检出率对比。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分别对536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eAg、HBeAb、HBcAg、HBsAb五项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将HBsAg、HBcAb2份质控血清作不同倍数的稀释,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TRFI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ELISA检测。结论 GICA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特异度较好,但其灵敏度有限;乙肝病毒五项血清学标志物ELISA检测更适合于临床诊治的应用,临床乙肝早期诊断和疗效的观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胶体金标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检测
  • 简介:  摘 要:在现代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测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传统技术方法的限制,现有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需要推动酶联免疫吸附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要求,对酶联免疫吸附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酶联免疫吸附的应用特点和应用要点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酶联免疫吸附的应用和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很高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酶联免疫 ;食品检测 ;微生物检测    Abstract: in modern life, 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people's attention.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food microbial dete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food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se stud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microbial detec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化学发光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乙肝患者(共130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命名为2组(每组均为65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另一组为实验组(应用化学发光)。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乙肝患者的乙肝两对半(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核心抗体、表面抗原、e抗原)阳性检出率。结果:对比两组乙肝患者的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e抗原)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乙肝患者的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采用化学发光的临床价值高于酶联免疫吸附

  • 标签: 乙肝两对半检测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电化学发光(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分别在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中所发挥的价值。方法:分析检测的对象是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6例,其资料完整,对检测分析知情。分别对患者进行电化学发光(ECLIA)检测(结果设定为研究组)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结果设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测方式的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

  • 标签: 乙型肝炎标志物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疾控工作中,乙肝病毒DNA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的应用效果以及选择意义,为乙肝病毒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4月期间纳入我院接诊并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的早晨空腹静脉血,并分为HBVDNA组(50例,接受乙肝病毒DNA检测)以及ELISA组(50例,接受酶联免疫吸附),对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比较。结果:采用乙肝病毒DNA检测较酶联免疫吸附更具有明显优势。结论: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则需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程度而定。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采用乙肝病毒DNA检测及早确诊,不仅为患者病情的观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在控制传染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DNA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疾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与免疫胶体金在梅毒检验中的优劣势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0例于2010年1月~2016年12月至本院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液5mL,待血清析出后,3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先给予所有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进行梅毒检验,继而给予免疫胶体金复检。就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加以分析与比较。结果经酶联免疫吸附检验后,共有22例(1.83%)患者为阳性;再经免疫胶体金检验后,共有15例(1.25%)患者为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进行梅毒检验时,酶联免疫吸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免疫胶体金,但为了确保梅毒确诊率,还应在结合患者各方面资料及其他检测方法加以综合判断。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免疫胶体金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发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做乙肝五项检测的200份血清标本,将所有血清标本分成两份,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b阳性率)。结果:化学发光的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b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五项检测中,化学发光的检测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值得推广。

  • 标签: 乙肝五项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吸附剂对百草枯的吸附作用。方法采用0.5%百草枯溶液200ml、100ml、50ml及0.01%百草枯溶液200ml进行体外循环吸附2h,观察百草枯浓度的变化,以计算活性炭及大孔吸附树脂对百草枯的吸附率。结果百草枯的浓度为0.5%,循环容积为200ml,百草枯含量为1000mg时,活性炭和树脂的吸附率为46%、35%;百草枯的浓度为0.5%,循环容积为100ml,百草枯含量为500mg时,活性炭和树脂的吸附率为65%、47%;百草枯的浓度为0.5%,循环容积为50ml,百草枯含量为250mg时活性炭和树脂的吸附率为88%、57%;百草枯的浓度为0.01%,循环容积为200ml,百草枯含量为20mg时,活性炭和树脂的吸附率为95%、87%。结论在百草枯浓度较低0.01%、较低含量20mg时,活性炭及大孔吸咐树脂对百草枯的吸附率无明显差异;在百草枯浓度较高0.5%、较高含量时,活性炭清除百草枯的作用优于大孔吸附树脂;临床上清除百草枯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炭肾或树脂吸附柱进行血液灌流治疗。

  • 标签: 百草枯 血液灌流吸附剂 活性炭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率
  • 简介:摘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临床医学检验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测定各种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比如对于乙肝血清标志物两对半的检测,还有就是对于HCV抗体和梅毒抗体等检测,把受到检测的标本和酶标记抗原固相结合,表面抗原和抗体就起反应,从而研究乙肝病毒临床毒分类。

  • 标签: 酶联免疫 实验 乙肝两对半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胶体金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方法:实验对象为梅毒检验患者,人数为70例,实验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平均分组,根据检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检测,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两组的准确性。结果:通过指标检验对比结果显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更加理想(P

  • 标签: 胶体金法检测 梅毒 检验效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核酸检测联合酶联免疫吸附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进行无偿献血者标本45756例,选择酶联免疫吸附予以检测,对于血清学合格标本者实施核酸检测。结果:45756例献血者进行酶免检测后有305例出现双试剂不合格,比例为0.667%,去除双试剂不合格45171例通过核酸混样后拆分检测后可知33例患者出现HBV-DNA阳性,比例为0.073%,检测出HIV-RNA一例,以及未检测HCV-RNA阳性。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进行检测会出现漏检,进行核酸检测能够将输血传播等风险降低,将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性提升。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 献血者 血液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94例疑似乙肝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同意实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将其分别记作A方法、B方法,并以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检测结果及其诊断效能。结果:94例疑似乙肝病毒感染者HBV-DNA阳性58例、HBV-DNA阴性36例。在诊断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方面,A方法与B方法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A方法在e抗体(HBeAb)、e抗原(HBeAg)阳性检出率方面高于B方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出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方面的整体诊断效能较好,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能够提高部分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更好的指导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诊治。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检测效能 HBV DNA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胶体层析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于HIV抗体检测中的价值指标,分析优劣。方法 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到我中心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者中筛选234位,分别采用胶体层析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抗体,比较其结果、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测方式检测所得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于HIV抗体检测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胶体层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艾滋病 胶体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IV抗体检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进行梅毒检查的患者1040例,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0例,观察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进行检测,对照组实施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阳性率98.08%、敏感性97.31%、特异性95.58%、阳性预测值99.23%、阴性预测值93.65%均优于对照组88.08%、87.31%、86.15%、86.15%、84.8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比 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