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放疗联合CF方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的近期疗效。方法按临床分期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患者给予CF方案化疗联合盆腔常规放疗总剂量50Gy,2Gy/d。放疗结束后休息6-8周,按TME原则进行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共96例,8例患者肿瘤临床完全消退,88例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RO),实际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者93例(96.8%)。肿瘤完全消退率(CR)达29.2%,未见疾病进展(PD)。病理有效率或降期为83.4%。3年总复发率6.87%,无病生存率(DFS)81.5%。总生存率(OS)78.2%。3级毒副反应见放射性肠炎2例(2.08%),III度骨髓抑制2例。结论直肠患者术前采用放疗联合CF方案是高度有效和安全的;明显增加了切除率和保肛手术率,疗效确切。

  • 标签: 直肠癌 化疗 保肛率 毒副作用
  • 简介:评价双吻合器技术在超低位直肠保肛术中的实用性.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直肠患者,均行双吻合器低位直肠前切除保肛手术.全组均保肛成功,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1.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2.25%),切口液化2例(2.25%),直肠阴道瘘1例(1.12%),吻合口漏3例(3.37%),局部复发5例(5.62%),无肛门失禁、吻合口出血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应用双吻合器技术可极大提高超低位直肠保肛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保肛手术 双吻合器
  • 简介:手术步骤:肠系膜下动、静脉结扎离断;直肠后壁和右侧壁游离;直肠左侧壁游离;处理直肠系膜,肿瘤远端离断直肠;脐旁穿刺孔稍扩大用于取出标本,离断肿瘤近端乙状结肠,切除肿瘤,置入抵钉帽;乙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使用外科结扎束直接离断肠系膜下静脉,处理乙状结肠系膜,减少分离血管步骤,较少使用血管夹,推进速度较快。在脐部穿刺孔,根据肿瘤大小向上下两个方向延长切口,取出标本。不再另开腹壁切口,进一步减少腹壁创伤。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 简介:直肠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能有效保证吻合口的血供,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概率。术中于乙状结肠系膜内侧打开浆膜,分离至肾前间隙,向左、向尾侧、向头侧进一步游离、扩大该间隙,显露并注意保护左侧输尿管、左侧生殖血管。充分游离肾前间隙后,放入小纱布以作标记。提起肠系膜下血管根部系膜组织,彻底分离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脂肪组织。清晰显露左结肠动脉的走行方向,注意保护之,在其远端夹闭、切断肠系膜下动脉,以保证近端肠管血运。其余步骤按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法+双吻合器法切除直肠肿瘤及重建肠道。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结直肠术后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15例结直肠术后出现肠梗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均痊愈,其中有1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切口感染的情况,通过对患者行局部换药、抗炎治疗后痊愈。结论在对结直肠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肠梗阻的关键,不过在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该手术的相关适应证,并对患者做好围术期的预防处理,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肠梗阻的情况。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梗阻 临床治疗 早期诊断
  • 简介:直肠是发生在结、直肠及肛管黏膜上皮的肿瘤,吻合口瘘是结直肠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吻合口瘘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处理,病死率极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结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 标签: 术后吻合口瘘 结直肠癌 预防 直肠癌术后 黏膜上皮 并发症
  • 简介:直肠的治疗规范目前仍没统一,尤其对于局部晚期直肠(T3、T4期)患者,治疗方法争议较大,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此,对局部晚期直肠的术前准确诊断、分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应用并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多层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的术前诊断、分期的应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在不同影像学对直肠评估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晚期直肠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得出TRUS、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综合分期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指导应用价值,为进展期直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标签: 直肠肿瘤 放疗 化疗 影像学检查 疗效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直肠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总结腹腔镜直肠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的关键步骤、解剖层次及操作技巧.收集32例行腹腔镜TME的患者资料,对术中Toldt间隙及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游离,骶前间隙、直肠侧韧带及直肠前方间隙分离等术中关键步骤、解剖平面及操作技巧进行观察和描述.Toldt线是进入侧后方解剖平面的标志线,Toldt间隙是起始解剖的标准外科平面,直肠后壁为天然的外科平面,Toldt间隙和骶前间隙为相互延续的筋膜间隙,Denonvilliers筋膜是直肠前分离的标志平面.这些直肠局部解剖学特点对根治性直肠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局部解剖
  • 简介: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SCC)临床较少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无固定外科手术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及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已被公认为是直肠及结肠癌的标准化手术方式。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运用腹腔镜技术结合TME及CME手术技术,开展了3例腹腔镜SCC根治术,总结出默契的团队配合、精准的手术平面把握、熟练的血管裸化技术及完整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腹腔镜SCC根治术安全可行。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同时性 多发肿瘤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手术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200例结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行腹腔镜手术,100例行开腹手术。分析回顾资料,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短期效果。结果腹腔镜组在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明显胜于开腹结直肠手术组,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直肠患者采取腹腔镜的手术方式,切口创伤低、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结直肠癌手术 短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的手术室整体护理的方法和配合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86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统一的整体护理,对他们进行术前访视、术中密切配合还有术后生活质量回访的针对性护理。结果86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且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手术室整体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配合质量,不仅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还有助于患者早日获得康复。

  • 标签: 结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患者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53过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组织标本7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EGFR和p53的表达。分析EGFR和p53表达与结直肠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GFR和P53在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5%和71.8%,EGFR和P53双阳率为32.1%;结直肠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二者均与结直肠的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上相关(P〉0.05);EGFR和P53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EGFR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GFR和P53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预后、筛选高危转移患者的有效指标;并可以为临床提供针对EGFR和突变型p53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P53
  • 简介:直肠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多种肿瘤基因密切相关。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ankyrinrepeats,Ganky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癌基因,目前研究表明它在肝细胞癌及很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近年研究表明Gankyrin与结直肠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对Gankyrin在结直肠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肝转移灶中是否表达尚未见报道。本文就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中的研究进展情况作做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锚蛋白类 综述 锚蛋白重复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以及开腹结直肠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结直肠患者共10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A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B组患者接受开腹直肠根治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胃肠运动功能。结果A组患者术后肠胃蠕动恢复状况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相对于开腹结直肠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于胃肠功能的影响较小,对于患者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 胃肠运动
  • 简介:【目的】检测结直肠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K-ras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结直肠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EGFR和K-ra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K-ras蛋白在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EGFR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肿瘤Dukes分期、有无淋巴转移有关,Dukes分期越晚(χ2=8.935,P=0.030),分化程度越低(χ2=11.757,P=0.001),浸润深度越深(χ2=6.888,P=0.009)及有淋巴结转移者(χ2=10.889,P=0.001),其表达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关(P〉0.05);K-ras蛋白仅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χ2=9.528,P=0.001),其阳性表达越多。结直肠组织中EGFR和K-ras蛋白的共表达呈正相关性(r=0.327,P=0.002)。【结论】EGFR和K-ras在结直肠中存在共表达现象,二者的高表达可能促进结直肠的发生、发展,检测二者可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和转移情况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K-RAS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TSS1)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候选基因之一,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MTSS1蛋白的概况、表达与调控机制、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着重对MTSS1蛋白在结直肠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由于MTSS1蛋白一抗厂家的不同,研究者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MTSS1蛋白在结直肠中的具体调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抑制蛋白质类 基因 肿瘤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肝转移患者肝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结直肠肝转移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患者接受连续6个周期的FOLFOX7方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化疗,停药1个月后行肝部分切除术(研究组);26例患者未经化疗直接行肝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和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检验,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95±37)min和(190±41)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10±75)ml,显著多于对照组患者的(348±44)ml(t=6.3,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d血清AST及ATJT值分别为(328±121)U/L和(330±120)U/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0±22)U/L和(168±26)U/L(t=13.4,12.8,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胛、AST、ALT、TBil和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1.4,1.3,0.4,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d血清AST及ALT值分别为(243±132)U/L和(253±147)U/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0±17)U/L和(99±16)U/L(t=12.5,12.0,P〈0.05)。研究组患者大体标本外观淤血、水肿者占71.8%(28/39),对照组患者无外观淤血、水肿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0,P〈0.05)。研究组患者肝窦状隙扩张伴肝细胞萎缩、坏死发生率达48.7%(19/39),对照组患者为15.4%(4/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2,P〈0.05)。结论FOLFOX7方案长期化疗在停药1个月后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化疗 组织学
  • 简介: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Medline、万方、知网、维普、康健等数据库,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问从建库至2012年2月。收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按预设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将纳入文献的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传统腹腔镜组,提取数据后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结直肠的疗效。二分类变量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1个RCT及10个NRCT,共计结直肠患者974例,其中机器人组426例,传统腹腔镜组5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中转开腹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WMD=25.61,OR=0.32,WMD=-0.21,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目、远切缘距肿瘤距离、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3.14,-0.31,0.14,OR=1.06,WMD=-0.43,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的肿瘤切除情况无差异,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结直肠切除术具有中转开腹率较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短等优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腹腔镜检查 切除术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