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酮类抗菌物于临床应用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由于接受酮类抗菌物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服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结果1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72例为男性,相应占比60.0%,48例为女性,相应占比40.0%;97例为静脉给药方式,相应占比80.83%,23例为口服给,相应占比为19.17%,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种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而加替沙星最低,且不良反应主要发生部位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及其相关附件等,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酮类抗菌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因患者性别、给药方式以及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而临床上应针对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及给途径。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药学干预对酮类抗菌物临床合理用药的对策及影响。方法以我院在2016年-2018年期间2320张酮类抗菌物处方予以分析,以2017年1月为药学干预时间节点,将其以前为未进行药学干预的920张处方作为对照组,将其医学干预后的1400张处方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合理用药的具体影响。结果在2017年1月予以药学干预后,观察组的酮类抗菌物应用中超适应证用药率、不合理联合用药率与用法用量率。以及耐药率皆明显对于药学干预前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于临床酮类抗菌物应用过程中应用药学干预的方法,可提升其用药的合理性,并可有效降低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发应的发生几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药学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进而提高临床中该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酮类药物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性资料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酮类药物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同时,男性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患者的年龄而言,38~58岁患者使用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探究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可有效的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高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此次研究方式为回顾性分析,从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经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抽取78例到此讨论中,统计所有病例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形式、使用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等纳入对比研讨中。结果男性出现不良反应例数比女性患者多,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为30岁~49岁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年龄段病人多,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不良反应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口服给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静脉给要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在应用酮类药品时,容易出现各类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好发于中年人群及男性,造成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因素较多,临床治疗时应密切关注病人不良反应,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来控制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 药物 临床表现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理应用酮类药物。方法对我院酮类药物回顾性统计调查与分析。结果滥用酮类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结论合理应用酮类药物势在必行。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注射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对120例伴随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以及转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跨度在31到40岁之间的患者不良反应率最高,单独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联合用药,静脉注射给途径的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年龄跨度在18岁到40岁之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相对较长,但恢复时间却相对较短,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患者皮肤系统,经治疗,患者转归效率为98.3%。结论给予患者用酮类药物时,应该结合患者病史,严格分析此类药物的适用证和禁忌症,从而将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控制在最低。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对120例伴随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以及转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跨度在31到40岁之间的患者不良反应率最高,单独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联合用药,静脉注射给途径的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年龄跨度在18岁到40岁之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相对较长,但恢复时间却相对较短,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患者皮肤系统,经治疗,患者转归效率为98.3%。结论给予患者用酮类药物时,应该结合患者病史,严格分析此类药物的适用证和禁忌症,从而将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控制在最低。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产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50例(2016年5月11日—2017年5月11日),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对药物的名称与给药方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50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后,静脉给的方式最高,占据百分比为80.00%,明显高于口服给药方式,P<0.05,其中加替沙星造成的不良反应最高,P<0.05;5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轻度患者41例,中度患者6例,重度患者3例,其中治愈49例,占比为98.00%,死亡1例,占比为2.00%,1例死亡患者是由于加替沙星导致的。结论酮类药物的抗菌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应用时应注意用药的合理性,减少给不良反应情况。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药学干预对酮类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药学干预前酮类药物应用处方1000例,将其做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药学干预后酮类药物应用处方1000例,将其做为观察组。分析并对比两组处方中酮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两组处方中酮类药物使用频度、药物利用指数相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酮类药物耐药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处方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药学干预措施应用于酮类药物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提高药物合理应用率,降低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药学干预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应用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酮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该药物合理应用策略,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1例因使用酮药物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酮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临床症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结果在临床用药中,以氧氟沙星药物应用频率最高,与其他药物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统计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居多,与其他不良反应比较累计系统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酮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选和用药,并重视其不良反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并做好防范措施,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氟喹诺酮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间选择我院所开出的2000张带有酮类药物的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学干预前后均有处方1000张。分析与探讨药学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使用发生频率及其原因。结果干预之前不合理处方率为35.3%(353份),干预后不合格处方率为12.5%(125)份,处方合格率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同时不合格处方中一联用药为主。结论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升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合理性,从而保障药物使用价值最大化。

  • 标签: 药学干预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应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应用情况。方法筛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被诊断出病理特征异常的2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抗菌物应用情况和各种类抗菌使用率。结果抗生素使用率为51.07%;静脉用药次数最多占83.19%;二联使用率最高为69.3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率最高为67.27%,其次是硝基咪唑类抗生素为62.18%。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物使用率过高,存在一定的治疗的风险,建议加强抗菌物监管,尽量减少抗菌物使用、选择多种药物联合给药方式,以确保抗菌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 标签: 妇产科 围手术期 抗菌药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妇科门诊抗菌的利用情况,分析其合理性。方法用限定日剂量法,对我院2016年妇科门诊抗菌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Dc)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金额占总药品金额的20.24%,外用类和口服类金额构成比相近;复合制剂、其他抗菌、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分别居抗菌销售金额的前5位,销售金额居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硝呋太尔制霉素、硝呋太尔、双唑泰软膏、头孢他美酯、阿奇霉素;DDDs居前5位的具体品种依次是硝呋太尔片、多西环素肠溶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硝呋太尔胶囊、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结论抗菌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过度治疗和无适应证用药的情况,应加强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促进其合理使用。

  • 标签: 妇科 抗菌药 生殖道感染 经济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热毒宁联合酮类药物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的荟萃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索引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超星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关于热毒宁联合酮类药物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的文献,调查热毒宁联合酮类药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并采用Stata软件对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篇,共计涉及到受试患者636例。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酮类药物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更好地缩短患者退热时间,消除咳嗽,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热毒宁 喹诺酮类药物 社区获得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抗菌物分级管理对医院抗菌物使用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出院患者100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之前的患者500例,实施抗菌物分级管理制度之后的患者500例,对比分析抗菌物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前后医院抗菌物使用情况。结果抗菌物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后,我院抗菌物使用率、人均使用频率及人均抗菌物费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抗菌物进行分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抗菌物滥用行为,合理指导抗菌物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大。

  • 标签: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使用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常用抗菌物的给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从邢台医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并采取抗菌物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最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44例。其中甲组组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不给予控制,而乙组则根据抗菌物的药效参数对给间隔时间以及给药方案进行有效控制,对比两组的用药合理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乙组给时间合理率是88.64%,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1.36%,显著优于甲组的68.18%、27.2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并严格控制给间隔时间,有利于提升临床应用抗菌物的合理性,静滴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 标签: 抗菌药物 给药时间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抗菌物是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随着耐药菌株数上升以及某些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合理使用抗菌物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减少细菌耐药的重要举措。对我院2016年抗菌物的使用情况回顾性汇总分析,具体评价抗菌物使用的合理性,为医院管理部门和临床药师提供管理与干预的依据,确保抗菌物合理使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干预 用药频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8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90例,治疗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应用方式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酮类药物合理应用方式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合理应用率,不良反应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合理利用率是70.0%,治疗组的是91.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是35.6%,治疗组的是12.2%;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9.25±5.28)天,治疗组的是(16.42±6.14)天;对照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是(8425.81±54.32)元,治疗组的是(5524.85±26.57)元;两组间差异显著,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给予酮类药物的效果较好,提高患者的合理应用率,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而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1。

  • 标签: 喹喏酮类药物 老年患者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抗菌物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儿科抗菌物处方1436张,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物的不合理处方162张,占抽查处方的11.3%。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无指征使用抗菌物、选用的抗菌物不适宜、联合应用抗菌物不适宜。结论;我院儿科抗菌物总体用药较为合理,但尚存在一些不合理应用抗菌物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抗菌物的合理应用的水平。

  • 标签: 儿科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