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意识障碍下,晕厥属于常见症状,是指患者在脑缺血情形下,出现的自限性短暂性意识丧失现象,在院前急救中,晕厥比较常见,在内科临床中,由于对晕厥进行诊断时,探寻病因难度较大,再加上涉及方面比较多,因此,具有较高误诊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基于晕厥的病因分类,分别从现行判断、危险评估及院前急救原则三个方面,对晕厥症状予以探讨。

  • 标签: 晕厥 现场判断 危险性评估 院前急救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研究。方法采集初发非瓣膜心房纤颤的患者,测定其体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随诊720天观察这些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频率。把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分为A组,没有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分为B组,对比两组的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血栓栓塞事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vWF、TAT、D-D水平,与B组比较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vWF、TAT、D-D浓度增高,且D-D浓度增高的危险因素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分析血栓栓塞危险

  • 标签: 心房纤颤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儿科护理治疗中输液的危险。方法从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在护理治疗过程中的输液危险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由于儿科患者的表达能力、自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针、用药混淆以及药液渗漏等问题。结论儿科护理治疗的输液危险较大,需要医护人员加大对患者的关注与重视程度。

  • 标签: 儿科护理治疗 输液 危险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验中HIV的危险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60例血液检验科检验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HIV检验中的危险因素,结合分析结果并予以相关预防管理措施,统计预防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预防管理措施实施后,HIV各类危险因素所占比例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率为13.3%,显著低于实施前73.3%,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加强血液学检验因素的预防管理,是减少与规避职业伤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 标签: 血液检验 HIV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VCT血管成像显示B型主动脉夹层再破口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20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CTA表现,120例中72例同时行DSA,且将72例患者CTA和DSA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20例,CTA共发现原发破口112个,再破口283个,人均再破口(3.41±1)个。100例(83.64%)具有多个破口(≥2个);12例无再破口患者,假腔中远段无明显强化,呈“血栓”样表现,其中7例假腔呈瘤样增宽。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检验的Kappa值为0.827(P<0.05)。说明64排CTA与DSA在显示B型AD再破口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精准分型,明确夹层有无再破口及再破口的数目、位置;且能对夹层的危险进行评估

  • 标签: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B型主动脉夹层 再破口 危险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方式。方法收集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55例,收集时间在2014年1月—2017年4月。将之分为参照组(30例)和试验组(25例),其中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则是开展输液风险分析后给予针对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整体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面临的输液风险与病情以及心理有直接的联系,经护理后分析,试验组整体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急诊科中,为患者做输液危险分析,有助于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输液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门诊急诊输液 危险性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84例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84例采用心血管分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常规治疗联合心血管分层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心血管分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夫妻间一方为乙肝后肝硬化,夫妻间乙肝接触传播的感染率。方法选择2016年-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及其配偶为病例组,运用病例对照方法,选取性别、年龄等因素,配比选择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开展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4对,其中,每组男性患者为34人,女性患者为20人。其中病例组的配偶中,HBsAg阳性为4人。对照组的配偶中,HBsAg阳性为3人。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为7.4%,与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696)。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配偶,感染乙肝的风险无增加。

  • 标签: 乙肝 肝硬化 传播 配偶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对治疗效果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种或者两种降压药物进行控制,观察组患者对其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用药干预。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血管危险分层后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和极高危的人数大幅度下降,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对症进行综合治疗,对患者心血管危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灵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分层 指导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心脑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防治策略。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120例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对其10年内发病的危险进行评估。结果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分析中老年组以年龄>45岁(100%)、高血压(54.8%)、血糖升高(27.9.0%)3项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集聚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10年危险水平评估中,老年组在低危和高危水平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和危险水平评估,可采取相应防治策略,对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运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压疮在临床实施的对应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避免压疮,直到较快康复。

  • 标签: 压疮 危险因素 评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喉癌患者术后肺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耳鼻喉科其他疾病手术患者分组比较,评估喉癌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及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根据喉癌患者特点进行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干预。结果喉癌组患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有一例确诊肺栓塞。结论喉癌患者术后也有较高的发生血栓致肺栓塞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预防血栓形成,及时发现与救治,可提高该病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

  • 标签: 肺栓塞 喉癌术后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危险评估和护理策略。方法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若干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0、OR>1说明为危险因素,以筛选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结果临床表现依据Stanford分型、疼痛以及急性主动脉夹层对主要器官血液供应的影响及流动等方面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分数超过5分定为高危组,采用特级护理,低于5分者低危组,采用一级护理。结论通过对我院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危险评估与护理策略研究,总结临床特点以及相关病因因素,对患者采取病情评估与相应的护理,以期降低病人的死亡风险,提高患者治愈率。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危险评估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arden评分表对骨科卧床病人压疮评估的预测力。方法用Barden评分表对入院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结果根据评分采取护理预防措施,级大降低了压疮发生率。结论Barden评分表对骨科卧床病人压疮预测科学,有效。

  • 标签: Barden评分表 骨科 压疮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数据分析对骨科围手术期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产生因素的讨论。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486例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04例,女性患者282例,年龄范围60~91(平均年龄70.1±1.2)岁。其中各类骨折手术103例,关节置换手术208例,脊柱手术113例,其他手术62例,观察期为住院前到住院结束。对这些老年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其中包括术前指标、术中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并评估引起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关危险的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有并发症者为102例,占总例数的20.1%。通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手术前有以下疾病的为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危险因素与手术前没有这类疾病的老年患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包括,高血压病、全身麻醉、低血红蛋白、冠心病、呼吸疾病、手术时间>3.5小时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比较大。结论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之所以偏高的主要因素有术前患有高血压病、全身麻醉、低血红蛋白、冠心病、呼吸疾病、手术时间>3.5小时的患者。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的全面体检以及做好手术中的应对措施是非常关键并尽可能的缩短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

  • 标签: 骨科 老年患者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危险因素 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告危重症患者误吸风险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效果。评估表从患者年龄,神志,痰液,留置胃管,饮食,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体位等8个方面进行项目设置和计分,根据各项目累加获得的总分划分为3个等级,并依此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预测发生误吸的高危人群,提高护理干预措施的针对,减少病人误吸发生。

  • 标签: 危险性评估 危重症患者 误吸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癌疼痛患者的护理需求与情绪状态,对其进行评估和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癌症 疼痛 评估 护理
  • 简介:摘要癌症是当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癌症患者的主诉中,癌疼痛的发生率最高,不仅给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如何有效缓解或解除癌症患者的疼痛,做好癌症患者的护理,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疼痛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提高癌症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癌疼痛通过有效的方法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正确评估疼痛程度,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和有效的止痛方法,90%以上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缓解。故及时发现、解决患者的疼痛甚为重要。现结合临床实践,总结癌疼痛患者的评估护理。

  • 标签: 癌性疼痛 评估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