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板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不伴胸锁关节脱位的单纯锁骨近端骨折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并发症。术后半年时可进行一般的轻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术后一年时Rockwood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为46例,良为4例,可3例。优良率为94.3%。结论修剪后的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能够牢固维持术中恢复的解剖形状,利于患肢早期的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锁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骨钩板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筛选ATP结合盒E1(ABCE1)基因的相关调节miRNA,为诊治肺癌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9岁。鳞癌11例,腺癌9例。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ABCE1基因上游的miR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非小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筛选出目的miRNA。结果生物信息软件预测7个最有可能调节ABCE1基因的miRNA,分别为miR-29a/b/c、miR-135a/b、miR-203及miR-141;其中miR-29a/b/c、miR-135a、miR-203的表达在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miR-135a、miR-29c差异最为明显,与之对应ABCE1在相同的肺癌组织表达上调(P〈0.05);仅miR-135a与ABCE1在上述肺癌患者表达呈现负性相关(r=-0.665,P=0.001)。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很有可能是miR-135a负性调节ABCE1基因,两者结合可能成为诊治肺癌的新靶点。

  • 标签: ATP结合盒E1(ABCE1) 非小细胞肺癌 MIRNA miR-135a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min(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55~185mL(平均出血量102mL)。术中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开窗复位 锁定接骨板 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脊柱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Superficialzoneofspinalsiteinfect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0月间,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的临床疗效。11例均未拆除固定物,术区清创后,VSD治疗1-3次,二期无张力缝合术口或临近肌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1例术区浅层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术口二期愈合。结论对于脊柱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经彻底清创,VSD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感染向深层蔓延几率。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脊柱 术后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与传统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3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1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腘窝后"S"型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18)分钟,出血量为(50±20)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20)分钟,出血量为(100±50)mL,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4%,对照组优良率为82.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特点,与传统切口对比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广泛开展。

  • 标签: 小切口 空心钉 后交叉韧带 附着点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保留植物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42.5岁。胫骨平台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3例,胫骨干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于固定术后5-14天(平均10天)发生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氏菌感染2例。术中保留植物,彻底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分层封闭创面,5-7天更换VSD敷料的同时行创缘部分减张缝合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完全关闭创口。结果应用VSD技术治疗7-15天后,所有患者均创面洁净及肉芽组织生长新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此期间更换VSD敷料1-3次(平均2次)。末次手术均采用直接缝合方式完全关闭创面。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于末次手术后20-32周(平均25周)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局部感染无复发,采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为22-29分,平均26分。结论运用保留植物结合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骨折维持稳定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 标签: 骨折 四肢 感染 引流术 封闭敷料
  • 简介:目的探讨消旋聚乳酸-左氧氟沙星骨植入缓释片体外抗骨感染效果。方法应用溶剂混悬挥发法制备骨植入缓释片,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S.aureusATCC25923)、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Escherichiacoli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27853)的抑菌效果。结果消旋聚乳酸-左氧氟沙星骨植入缓释片在46天实验时间内对S.aureusATCC25923、EscherichiacoliATCC25922、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27853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结论消旋聚乳酸可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一种可降解材料载体,为可降解材料治疗骨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消旋聚乳酸 左氧氟沙星 缓释 骨髓炎
  • 简介: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的、靶向纳米胶囊作为药物治疗的运输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 标签: 纳米胶囊 细胞内 载体 运输 穹隆 体模型
  • 简介: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微创外科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头中华小型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6.4kg,平均体质量24.6kg。以快速心室起搏诱发心力衰竭造动物模型,其中6头(实验组)接受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起搏器植入;5头为对照组,接受左心室单点冠状静脉窦植入电极。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心室心肌同步性治疗进行影像获取。对术前与术后的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长轴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及局部心肌旋转进行分析。结果CRT后,实验组左心室长轴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局部心肌旋转分别为11.76±1.32、12.52±1.31、6.44±1.81,对照组分别为8.97±1.47、10.68±2.64、4.61±1.37;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17.47±2.94vs17.96±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起搏器植入更能提高左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对左心室同步性进行准确评价。

  • 标签: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外膜 多点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