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麻疹IgG抗体检测中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观察该种方法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县疾控中心免规科于2020年7月24日-10月25日常规监测三个乡306例不同年龄段群体作为分析目标,并且根据年龄段不同,将其分成8个年龄组,即:8-17月龄、18-35月龄、3-6岁、7-14岁、15-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并且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每组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对306例不同年龄段群体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统计中,8-17月龄为87.80%、18-35月龄为78.37%、3-6岁为81.08%、7-14岁为56.09%、15-24岁为72.97%、25-34岁为80.55%、35-44岁为75.00%、≥45岁为77.77%。结论:麻疹IgG抗体检测中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能够准确监测,同时不同年龄段麻疹IgG抗体不同,需要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免疫

  • 标签: 麻疹IgG抗体 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中的常见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来我院门诊或者病房进行乙肝五项检测的患者160名,将所有患者的血标本分为4个组,抗凝组与不抗凝组,静置水浴时间20分钟组与静置水浴时间40分钟组,每组各40个标本,都对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标法检测,比较各组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抗凝组与不抗凝组比较,不抗凝组的阳性率低于抗凝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五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基于亲和原理的血液净化程序。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提取患者的血液,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然后通过过滤器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泵将分离的血浆输送到吸附剂中,通过吸附柱上具有高亲和力的物质去除致病因素。最后,将纯化的血浆和红细胞成分返回给患者。与血浆置换术相比,血浆置换术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补充外源性血浆或血液成分,从而有效避免血源性疾病或过敏反应,安全性更高。目前,该疗法已被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

  • 标签: 免疫吸附疗法 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基于亲和原理的血液净化程序。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提取患者的血液,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然后通过过滤器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泵将分离的血浆输送到吸附剂中,通过吸附柱上具有高亲和力的物质去除致病因素。最后,将纯化的血浆和红细胞成分返回给患者。与血浆置换术相比,血浆置换术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补充外源性血浆或血液成分,从而有效避免血源性疾病或过敏反应,安全性更高。目前,该疗法已被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

  • 标签: 免疫吸附疗法 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诊断梅毒中的作用。方法:以我院疑似梅毒患者78例为分析对象,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验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参照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结果,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93.24%、75%、92.31%,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82.43%、50%、80.77%,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低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P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诊断梅毒中的作用。方法:以我院疑似梅毒患者78例为分析对象,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验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参照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结果,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93.24%、75%、92.31%,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82.43%、50%、80.77%,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低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P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自2016年7月—2017年12月所收治的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各为33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免疫吸附法来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肌力、血清指标以及治疗结果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5%,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血清指标改善情况明显要好,且患者肌力的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该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采用免疫吸附法来进行治疗,所获疗效显著,可使患者血清指标以及肌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治疗 免疫吸附法 患者 重症肌无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方法纳入2010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AAV伴有肾脏损害的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的抗体滴度、伯明翰血管炎评分,记录并发症,统计免疫吸附治疗后1月的脱离透析率。结果11例患者均为重症AAV患者,治疗后1月,脱离透析率为63.6%,MPO-ANCA水平明显下降(p值=0.015),BVAS评分明显下降(p值=0.001)。结论重症AAV患者通过免疫吸附治疗也可以获得较高的脱离透析率,在血浆缺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 标签: 免疫吸附 ANCA相关性血管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他克莫司配合免疫吸附法治疗在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依环磷酰胺配合免疫吸附法治疗措施,观察组采取他克莫司配合免疫吸附法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45例中,对于他克莫司配合免疫吸附法治疗后的效果,无效1例,有效44例,临床治疗有效率97.8%;对照组45例中,无效5例,有效4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88.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他克莫司配合免疫吸附法治疗模式运用于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他克莫司 环磷酰胺 免疫吸附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疾病中抗核抗体检查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同样的简介免疫荧光法及线性免疫分析法。记录并比较观察组合对照组的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阳性率,对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46例的抗核抗体阳性患者中,核型模式是荧光模式颗粒型占比43.48%,细胞质型19.57%,着丝点型13.04%,均质型8.70%,核周型2.17%,其他13.04%(6例)可见≥2种核型。在56例的抗核抗体谱阳性患者中,单个抗体阳性占比32.14%,其他57.86%,可见≥2种抗体阳性。结论在检测完抗核抗体后进一步进行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自身免疫疾病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对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A)检测抗核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中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 50例进行检测。分别用 IIFA和胶乳法进行检测, IIFA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胶乳法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对两组结果的检测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IIFA的检测准确率为 82%,超过胶乳法检测准确率 64%。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IFA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准确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胶乳法 抗核抗体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按照《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接种狂犬疫苗后抗体的生成情况。方法: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 : 临床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当前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主要是利用酶联免疫发,通过设备实现自动化检测,测得结果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实际检测过程中还会受到多 重因素影响,本次基于实践检测详细分析,就影响各因素进行控制,提升检测质量。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检测 艾滋病抗体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发光试剂与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患者 88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国外进口注册的抗 HCV 酶联免疫试剂和化学发光试剂检测丙型肝炎试剂,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两种试剂均可达到国家标准,酶联免疫试剂特异性较好,化学发光试剂灵敏度较

  • 标签: 发光试剂 酶联免疫试剂 丙型肝炎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核抗体谱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出率,可见抗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抗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抗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抗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抗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抗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抗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抗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抗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抗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抗核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抗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