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徐斌

徐斌山东省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1061

【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和薄层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素B1,验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的有效性。结果黄曲霉毒素B1含量范围在1.0~20.0μg/kg以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的标准曲线r=-0.998。显色时间为5分钟,黄曲霉毒素B1回收率为92.0~105.0%,结果显示该方法抗干扰性好,不受任何干扰。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能够有效的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素B1含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测定的方法简单便捷,且安全可靠,因此可以在食品卫生安全检测中大力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黄曲霉素B1;食品卫生安全检验;效果

食品安全作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近年来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技术的兴起和不断完善,并且发展成为一项非常先进的检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安全检查中。为了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现对食品中的黄曲霉素B1进行检测,现做如下的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剂与仪器:黄曲霉素检测试剂盒(AgraQuant),液晶显示酶标仪230V,50-60Hz(StatFax303PlusMicrostripReader,)。

1.1.2样品萃取

固样样品萃取:将样品研磨经过20目筛网筛取样品,将研磨后的样品混合均匀后称取5g放入到无任何杂质的试管中,将25ml浓度为70%甲醛溶液加入到样品中密封,剧烈摇晃3分钟使样品与溶液充分的混合,静置后将样品中的上清液取出用于试验中的检验样品。

液体样品萃取:取5ml的液体样品放入到无杂质的试管中,加入浓度为88%的甲醇溶液20毫升密闭封存,剧烈摇晃使两者充分混合,之后用于实验分析。

油类样品:在干净的试管中放入5毫升干净的油样品,然后在其中加入25ml浓度为70%的甲醇溶液密封,充分摇晃混合后静置,对混合样品中的醇水相用于试验分析。

1.2检测方法

1.2.1筛选试验

在蓝色包被的稀释孔中加入100μI的酶联耦合物,将50μl标准品与样品加入到酶联耦合物中,充分混合后,在抗体包被的孔中加入100μI混合物样品。在20℃的温度下孵化15分钟,用去离子水清洗5遍。在孔中加入100μI底物,在室温下孵育5分钟;在孔中加入100μI反应停止液,实际样品中的含量使用显示标仪进行读取。

酶联免疫吸附法主要是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反应作用,在酶标板微孔包被中存在抗黄曲霉毒素抗体,样品提取液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游离的黄曲霉毒素和黄曲霉毒素酶标结合物对黄曲霉毒素互相竞争从而发生化学反应。对没有被抗体结合的黄曲霉毒素进行酶标记,加入底物进行催化,反应过程中会出现颜色的变化。结合的酶标记物加入底物后变成了蓝色,加入反应停止液后变成黄色,试验判定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可以通过颜色的深浅作为标准,酶标仪中能够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进行准确的测定。

1.2.2确证试验

吸取10μl样品萃取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将25毫升的氯仿加入其中震荡2分钟,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取下层的氯仿层放入到蒸发皿中,再将25毫升的氯仿加入到漏斗中。10μl0.04μg/ml黄曲霉毒素B1在在日本岛津紫外光灯下,观察结果。

2结果

2.1标准曲线

1.0~20.0μg/kg以内为黄曲霉毒素B1含量范围,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的标准曲线r=-0.998。

2.2稳定性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时间测定每隔15d重复测定一次,r=-0.992-0.999。

2.3显色时间

试验结果显示最佳的显色时间为5分钟,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

2.4回收率

测定的4份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回收率为92.0~105.0%,含量为5.0~20.0μg/kg范围内。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目前测定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最常用的一种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操作的步骤简单快速。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对人体健康损害巨大,在天然食物中最常见,危害性也最强,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曲霉毒素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因此本次通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验证酶联免疫吸附法的作用和效果。本次实验中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较高,标准曲线在r=-0.993~-0.999之间,且含量检测精准。经过干扰试验,结果显示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抗干扰能力强,与薄层色谱法具有同样的效果。因此在食品卫生检测中可以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提高检验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储新民,孔建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5):613-615.

[2]佘容,杨发树,杜雪莉等.6种酶联免疫试剂盒在饲料呕吐毒素检测中的准确性评价[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6):73-77.

[3]袁凯,梁德,吴雪琼等.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5,37(1):44-49.

[4]于秋良,潘百明,骆永泉等.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口蹄疫抗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207-209.

[5]马小溪,刘合珠,唐吉军等.3种酶联免疫分析法在蓖麻毒素定量测定中的比较[J].分析化学,2011,39(5):685-689.

重症医学科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