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防止肺部肿瘤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的实践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肺部肿瘤患者50例,给予其系统化的护理措施,对肺部感染率、护理满意度及心理状态评估对比。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相对更好,肺部感染率较低,心理状态情况也相对较好,P<0.05。结论:针对患者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其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肺部肿瘤的治疗。

  • 标签: 肺部肿瘤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4月-2020年4月;对60例肿瘤患者所使用铂类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所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有肠胃道反应、肾脏毒性、骨髓抑制、其他四种。6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0(43.33%);其中卡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发生率为25.00%,顺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奥沙利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37%,10mg奈达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50mg奈达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0%。结论 临床肿瘤治疗中使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时应事先做好不良反应用药反应防治,才能够切实提升药物疗效,保障患者预后。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关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进行的 6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策略,并介绍护理工组的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干预后患者的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频率下降,身体健康恢复速度更快。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法有利于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 标签: 护理体会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口腔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防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选择44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口腔感染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该问题发生的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颊部、牙龈与舌三个部位感染率较高,分别占比34.09%、22.73%、18.18%;年龄、吸烟史、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口腔疾患史、口腔自洁习惯、口腔环境、化疗周期是引发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血清白蛋白低于40g/L、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口腔环境差、口腔自洁习惯差、多次化疗周期等有关。结论: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口腔感染,必须给予患者积极的感染控制策略,加大感染控制力度,积极地干预,有效降低口腔感染发生率。

  • 标签: 血液恶性肿瘤 化疗 口腔感染 危险因素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气管切开插管后放射治疗刺激性咳嗽的防治体会。方法  收集近6年因颈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插入塑料气管套管后进行放射治疗的21例患者,比较放射治疗准备期间未使用药物在制作热塑头颈肩膜固定装置、CT定位及复位时,每次放射治疗前使用药物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吸痰、随后口服或注射磷酸可待因、地塞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出现刺激性咳嗽等症状的情况。结果   本文21例患者在使用药物后放射治疗出现刺激性咳嗽等症状明显低于未使用药物的放射治疗准备期(P<0.01);657人次使用药物后放射治疗出现刺激性咳嗽等症状明显低于63人次未使用药物的放射治疗准备期(P<0.001)。结论  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气管切开插管后放射治疗前,使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吸痰、口服或注射磷酸可待因、地塞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防治放射治疗时出现刺激性咳嗽等症状效果好。

  • 标签: 颈部 恶性肿瘤 咳嗽 刺激性 盐酸氨溴索 地塞米松 盐酸利多卡因 磷酸可待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选用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8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对所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患者参与式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进展速度低于对照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头颈部肿瘤在进行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患者参与式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放慢皮肤损伤进度,对于抑制患者的皮肤损伤有一定效果。

  • 标签: 放射性皮肤损伤 患者参与式护理 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防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数据,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全面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PICC置管引发的并发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与运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肿瘤患者 PICC置管 并发症防治
  • 简介:近日,广东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院区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南举行开工仪式,经国家卫计委批准,现开展第一期工程建设,以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标准建设,规划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104828m2。预计2018年建筑封顶,2019年试运营,2020年正式投入运营。

  • 标签: 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 广东省 广州 肿瘤专科医院 三级甲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预防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是否采用预防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另外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没有采取预防血栓治疗为对照组。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没有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1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发生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主要探析的是信息化外科药学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参与研究的78例样本均是在我院行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中挑选的,以抽签法将上述样本分成39例试验组和39例对照组,均接受同一种化疗方案,之后将传统诊疗模式管理给予对照组,信息化外科药学管理给予试验组,比较小组间生活质量、炎性因子、用药依从性、急性呕吐和延迟性呕吐等数据,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39例试验组患者急性、延迟性呕吐的控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二组生活质量时发现:较高的为试验组(P<0.05);就各组炎性因子反应而言:试验组更佳(P<0.05);用药依从性比较:较高的为试验组(P<0.05)。结论: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相关性恶心呕吐防治中,信息化外科药学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降低其出现恶心呕吐的概率和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药学服务 信息化 消化道肿瘤术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信息化外科药学平台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致力于患者恶心呕吐防治效果的提升。方法:以我院患者10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平均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用信息化外科药学平台,对照组用常规外科药学管理,对比患者恶心呕吐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数据优势明显(P<0.05)。结论:信息化外科药学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对外科药学知识的汇总,能够有效防范患者恶心呕吐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外科药师服务的转型。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术后化疗 恶心呕吐 信息化外科药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