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民族民间化保护和发展工作却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引起了文化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也受到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着手对民族民间化实施立法保护,成立国家民族民间化保护工程中心,颁布中国民族民间化保护实施纲要,举办各种规格和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等.这对于唤起全民对民族民间化的保护意识、形成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化的自觉传承与弘扬,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但是,民族民间化的保护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究竟居于怎样的位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人们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 标签: 民族民间文化 演变趋势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文化旅游业 文化保护工作
  • 简介:<正>由于对藏族戏曲艺术缺乏较为全面的总体上的研究,因此曾有人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个藏族戏曲剧种,统统被误称做“藏戏”,因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曾出现过其说不一的混乱现象。随着对藏戏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事实已经说明,藏民族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戏曲,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戏曲剧种。“藏戏”这一名称只能做为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总称,至于单一的剧种,仅在我们西藏地区就有以下五个:一是在公元七、八世纪已形成,起源于藏民族发祥地雅隆地区的白面具戏。这是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母体剧种。但由于它的许多表演艺术形式,过多地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上,因而它早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二是公元十四世纪晚期由著名云游高僧汤东杰布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成的蓝面具戏。这一剧种起源于后藏地区,它是在整个雪域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各种表演技术最丰富而较全面的剧种。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植下,该

  • 标签: 藏戏艺术 藏族 文化艺术 历史渊源 戏曲艺术 剧种
  • 简介:2002年9月上旬,笔者应邀参加了由四川省文化厅科教处组织、副厅长张在德同志带队并联合省人大、省科技顾问团等的"岷江上游民族民间化调研活动".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的岷江发源于岷江南麓,全长793公里,其流域包括阿坝、成都、乐山、宜宾等地,在宜宾汇入长江.岷江流域人文资源丰厚,它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对岷江上游民族民间化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也可为当今四川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提供参考.

  • 标签: 岷江上游 民族民间文化 文化研究 人文资源 羌藏文化
  • 简介:四鼓词鼓词,又称湖北大鼓或打鼓说书,考其渊源,由来已久,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明清的弹词等说唱文学,与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北宋就出现了叙事鼓子词,它是在歌唱时用鼓伴奏的曲艺,当时流行的作品有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吕渭老《圣洁鼓子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东京梦华录注》记北宋先都开封类似打鼓说书的“讲史”有四家,分别说传奇公案、铁骑儿、佛经、史书等。陆游《剑南诗稿》中《小舟游近村》之三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虽未说明是打鼓说书,但与这种曲艺演唱形式是相近的。明末清初贾凫西作有《木皮散人鼓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清代“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弦,谓之鼓词。亦有仅一人者,京津有之。”

  • 标签: 吕渭老 铁骑儿 崔莺莺 剑南诗稿 贾凫西 曲艺演唱形式
  • 简介:由高少峰、马少亭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民间小戏速集》是我省第一部将民间小戏汇编成册公开发行的专集。她的出版填补了我省民间小戏在全国民间文学丛书中的空白。陕西历史悠久,三秦大地孕育了取之不绝挖之不尽的古老、灿烂、优秀的文化遗产。民间小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更是源远流长。民间小戏以她短小精焊、富有哲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有的艺术魅力深深根植在人民的、传统的肥沃土壤里。她来源于民间,创造于民间,有着不竭的源泉、浓郁强烈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因此,多少年来广为群众口头

  • 标签: 民间小戏 艺术形式 三秦出版社 西府曲子 商洛花鼓 眉户
  • 简介:中国的十三乃至十四世纪,社会场景急剧变化。在纷乱而变幻的元初时代,蒙古统治者在很长时期里废除了科举,使广大的知识阶层失去了仕进之途。有一个在现在看来仍意味深长的记载,出自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即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意思是当时大量儒生几乎都成了卑贱无用的废人。在异族的统治下,尽管有少数汉族文人受到任用,但广大读书人的前途显然晦暗不明,居庙堂之上忧国忧民成为往日情怀明日黄花。

  • 标签: 民间情怀 异族 关汉卿 谢枋得 知识阶层 仕进
  • 简介:曹禺的前两部悲剧,《雷雨》和《日出》,赢得了批评家和一般观众的赞誉。而《原野》,他的第三部戏剧,却遭到了人们的鄙弃和贬损。批判意见集中于《原野》的不能合乎于社会现实主义的标准。举例来说,一种观点认为。

  • 标签: 《原野》 民间小调 社会现实主义 《日出》 《雷雨》 批评家
  • 简介: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如在欧洲芭蕾舞剧中的民间舞蹈,一般称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经过舞蹈的专业加工,使其与芭蕾的风格相和谐,统一在一起。还有爱尔兰的踢踏舞、阿根廷的探戈、巴西的桑巴舞以及非洲各民族舞等都属民间舞。我国的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因此民间舞蹈特色丰富多彩。

  • 标签: 民间舞蹈 风格特色 规格 芭蕾舞剧 民族舞 踢踏舞
  • 简介: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杂协共同主办的宝丰·赵庄第二届民间魔术节于2004年5月26日在宝丰县赵庄乡隆重举行。有"魔术之乡"之称的宝丰县赵庄乡,现有以魔术为主以杂技、气功、歌舞为辅的表演团体600多个,从业人员万余名。这些半农半艺的人大多是播完

  • 标签:
  • 简介:漫画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从绘画中演变而来的一个画种.中国漫画起于何时尚难定论,有人说中国没有漫画传统,是从外国传来的,可只要我们到中国传统艺术海洋里遨游,就可以发现很多深具漫画意味的艺术作品,有些画种的漫画特征还很明显,如民间年画就是如此.若对漫画和民间年画二者的艺术功能、表现手法和造型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就能找到它们之间的颇多相似之外,二者的关联颇耐人寻味.通过比较,将找到中国漫画有无传统的答案.

  • 标签: 民间年画 漫画 相似性 艺术功能 表现手法 造型特征
  • 简介:安庆素有“黄梅戏之乡”的美称。民间黄梅戏演出活动历来十分活跃。据统计,安庆区域有民间半职业黄梅戏剧团、民间业余黄梅戏剧团、家庭黄梅戏剧团、少儿演出队(组)四百多个,其中,民间半职业剧团二十三个,市区五个,农村十

  • 标签: 职业剧团 专业剧团 文南词 地方戏曲 优美动听 民间戏曲
  • 简介:一、如何理解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随着国家民族民间化保护工程的启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没有哪一个时候像现在这样,对于艺术的“原生态”如此强调,这大概源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东西转瞬即逝,所以,在提出保护民间艺术的时候,人们更强调保护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那么,究竟什么是“原生态”?

  • 标签: 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 “原生态”问题 历史发展
  • 简介:中国戏剧为综合性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个方面。当初北曲《西厢》,南曲《琵琶》皆以文词艳丽哀怨而取胜。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则“笔意疏爽”,写南朝人物,字字绘影绘声。至文词之妙,其绝处似I临风桃蕊,其妙处似着雨桃花。可见曲文精邃,文学性极高。在昆曲流行的

  • 标签: 京剧 文学性 创作手法 唱腔 艺术形式 艺术审美
  • 简介:<正>一许多话剧工作者都主张从民族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这对于解决话剧艺术的民族化等问题,无疑大有裨益。那末,戏曲又该怎么办?她确实拥有光辉灿烂的传统和举世无双的特长!但是,她因此就应当把自己摆在供人膜拜的“老祖宗”地位吗?她的生命力无须补充养料就会自然而然永不枯竭吗?她的许多特长被过分夸张了,不会变成束缚自身的镣铐吗?她不是也很须要反过来向话剧、电影乃至国内外的一切姊妹艺术学习吗?目前,戏曲的革新问题,终于被提上争鸣的日程。许多戏曲专业工作者谈论“戏曲危机”,人们纷纷为她开出返老还童的药方。在

  • 标签: 戏曲舞台 文学样式 戏曲艺术 革新 传统戏曲 文学剧本
  • 简介:《威尼斯商人》中有三个主要故事,大故事中还套有小故事,都来自民间故事,这三个主要故事中最主要的是一磅肉契约的故事,经过十四世纪佛罗伦萨的焦万尼·菲奥伦蒂诺(Giovanni·Fiorentino)改编收入故事集《傻瓜》中。(《IIPecorone》,1558)彩箱故事收入《罗马故事集》(《GestaRomanorum》1577)。

  • 标签: 《威尼斯商人》 民间艺术 民间故事 喜剧 心理 《傻瓜》
  • 简介:<正>魏晋时有不少文人受老庄影响,任性不羁,蔑视礼法,其中突出的代表便是嵇康。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做人应当“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出:“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又以尧舜、许由、张良、接舆为例,说他们或入世或出世,各各有异,但“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又自云“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又读

  • 标签: 汤显祖 魏晋风度 《牡丹亭》 魏晋文学 《诗经》 柳梦梅
  • 简介:从闽剧、到传奇闽剧,不难发现,林瑞武先生执着地以福州人自有的戏剧样式,连缀出一个闪动着福州地方文化气质的福州男人系列.然而,剧在整体剧式样貌上完全不同于前二者,表现出了剧作家明确、清晰的戏曲美学观念,那就是他近年来对戏剧与文学关系深入思考的结果."作为戏剧的文学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迥乎不同的,戏曲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学样式,它的文学性应融合、融化在戏剧(曲)性里,反对戏曲一般文本意义上的文学化,强调戏曲的戏剧性、传奇性与民间性,重视戏曲的舞台性或可演、可看性.因而,首先在文人题材的选择上,必然关照、注重其传奇性、可看性,既能显现出人物自有的文人禀赋又能使情节好看、奇特,即着重于文人性与传奇性、民间性的交融,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剧作家对自我的一个艰辛挑战.可以说,剧有着丰富文人形象,丰富福州男人形象,丰富闽剧样式的重大"企图".

  • 标签: 《闽都游子》 闽剧 戏曲文学 民间戏剧 文人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