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唱中国歌曲,歌手语音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也是“老生常谈”。然而,一般常谈的“韵”、“辙”错误,只涵盖了语音不规范的一小部分,有进一步关注的必要。歌手语音失误的主要原因跟歌手、词曲作者、艺术监制等三类人员的语言学习不够充分、语言规范意识缺失有关。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演唱中国歌曲时,语音失误的实质及多样性,同时,对产生这些失误的深层原因作初步的剖析。

  • 标签: 中国歌曲演唱 语音“综合症” 语言学 语言规范
  • 简介:唐韵笙是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山海关外,东北三省,他创建的派艺术是关外唯一的京剧流派,派艺术风格代表着关外京剧的整体风格.唐韵笙老生、武生,花脸及老旦、彩旦各行的戏都能演,而且达到"无戏不精,无戏不纯"的境地界.传统戏外,他还编导了三十多出新戏,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对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四十年代,唐韵笙在上海演出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上流行"南麒北马关外"的说法,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此说法在全国已成定评.由于唐韵笙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少到山海关内,京、津、沪地区演出,所以影响不及周信芳、马连良,中、青年京剧工作者和观众对唐韵笙和派艺术了解甚少,连前辈学者蒋星煜先生都对派艺术持偏见.本文试图分析,介绍唐韵笙及派艺术的风格,艺术价值,并对派艺术复兴提出自己的见解.

  • 标签: “关外唐” 唐韵笙 京剧艺术家 唐派艺术 京剧流派
  • 简介:<正>武阮咸一号、二号,是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0年7至9月在甘肃武威县南营青咀喇嘛湾的7座唐代慕容墓葬中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在甘肃古墓内发现唯一的阮咸乐器。笔者为其命名为“武阮咸一号”和“武阮咸二号”。武阮咸一号:琴杆与琴头连结在一起;全长为28.5公分。制作精细,式样美观,木质坚硬。武阮咸二号:只有琴杆、四轴,无琴头、音箱,全长为13.4公分。

  • 标签: 阮咸 甘肃 管理委员会 墓葬 文物 乐器
  • 简介:钟思第(StephenJones)是英国提琴家、乐研究家、伦敦巴洛克室内乐团成员,并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他积极参加伦敦中国乐团活动,学习广东音乐、潮州音乐、江南丝竹,热心于对中国音乐的探索。1985年春曾到我国进修。本文为他的近作。文稿曾由何昌林同志加以整理修订。

  • 标签: 唐乐 剑桥大学 中国音乐 潮州音乐 江南丝竹 巴洛克
  • 简介:京剧艺术是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代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逐渐演化形成京剧艺术的二百多年以来,它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长盛不衰。特别是二十世纪上中叶,相继出现了众多表演精湛、特色鲜明的京剧艺术大师,并在不断完善更新、精益求精中形成了风格多样的艺术流派,进而感召和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使京剧艺术走上了鼎盛时期。

  • 标签: 艺术特色 京剧艺术 解析 民族优秀文化 艺术大师 艺术流派
  • 简介:有关时《阳关》叠法问题,近十几年来,引起各方学者之重视.但由于时原谱早已散佚,故至今仍无令人信服之定论.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辨析,认为:应以苏轼《东坡题跋》中有关时《阳关》叠法的记载为准.而苏轼所讲"古本三叠"不仅有"三"叠之实义,亦有"多"叠之义.此曲歌辞经历了由齐言歌辞向杂言(长短句)歌辞转变的过程,和声从中起过渡作用.和声与叠乃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 标签: 《阳关》唐时 叠法 唐声诗 歌辞 王维 唐代
  • 简介:2008年12月18日,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业教研室主任哲老师受邀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大师课。笔者有幸现场聆听到大师的教导,深受启发,不敢将老师的连珠妙语占为己有,整理在此,愿同大家共同分享和思考。

  • 标签: 笔录 武汉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教研室主任 钢琴家
  • 简介:关于大曲的宫调使用情况,历来的研究偏少,辞书中多一带而过。如《中国音乐词典》:“燕乐大曲的宫调系统,以每套大曲专属一宫,号称二十八调。唐宋间的二十八调有所不同,亦无从详考。”《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大曲使用的宫调,称燕乐二十八调,并且普遍使用移调和犯调的转调手法。”《音乐百科词典》:“唐宋大曲所用的宫调为燕乐二十八调。

  • 标签: 大曲 唐宋 《中国音乐词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 二十八调 调研
  • 简介:前人治唐代大曲研究,多关注俗乐大曲的考证、译解、形态等层面,对其传承与传播鲜有研究。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理念,从地方官府用乐机构、乐籍体系等层面对俗乐大曲的传承与传播进行探讨。俗乐大曲并非只是上层社会文艺,只能在宫廷表演,其通过专业乐人群体的创承、制度化的乐籍体系传播以及各级地方官属音乐机构的保障,从而形成多形态、多层面、多空间、网络化的传承与传播状态。

  • 标签: 俗乐大曲 乐籍制度 传承 传播
  • 简介:韩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由于崇尚儒家文化、使用汉字、实行科举制等原因,它和朝鲜半岛其他国家一样,在历史上和中国有密切的交流;特别在文化上,大陆和半岛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体的或同步的。这样一来,中韩两国就有很多共同的学术课题。在其中一些课题上,韩国学者已进行深入研究,因而远远领先于中国,值得中国学者学习和借鉴。

  • 标签: 中国学者 韩国 儒家文化 学术课题 朝鲜半岛
  • 简介:古筝。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久远。其优美的音色和富有感染的表现力一直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大众的喜爱。其称谓、外形和音色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改善。古筝艺术发展至唐朝达到鼎盛。随着唐朝中日外交的发展,音乐文化交流活跃,唐代十三弦古筝东传日本,并被不断吸收和本土化。本文主要从古筝的历史渊源、筝文化的繁盛和筝东传的使者三个方面浅析筝东传日本的背景。

  • 标签: 古筝 唐筝 日本
  • 简介:禹哲有清澈的眼睛,帅气的外表以及处女座的温柔。虽然细数他拍过的角色,大多都是反派,但当《终极一班》播出的那一刻,他的"坏"就像是一杯毒药,令无数少女无可救药地自饮杯中毒。如今《翻滚吧!蛋炒饭》开播在即,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 标签: 汪东城 无可救药 野蛮女友 偶像剧 一遍遍 不好看
  • 简介:英是清代的剧作家,他的现存作品一共有十七种,即《笳骚》、《三元报》、《芦花絮》、《佣中人》、《清忠谱正案》、《女弹词》、《虞兮梦》、《长生

  • 标签: 唐英 清代 剧作家 《中原音韵》 韵杂现象 方言
  • 简介:春秋时期晋国赵孤儿的悲剧故事,在中国古代尽人皆知。南宋戏文《赵孤儿报冤记》、元代杂剧《赵孤儿》、南戏《赵孤儿记》、明清传奇《八义记》、《接婴记》、《节义谱》以及地方戏《八义图》等,都是同一母题的著名作品。杂剧《赵孤儿》还在很早的时候传到欧洲,先后改编为法文本、英文本、德文本和俄文本,出现了几部模仿性剧作,影响之大是显见的。这里要说的是,赵孤儿以及程婴、

  • 标签: 孤儿盂县 山神祠 盂县藏
  • 简介:“敦煌乐谱”自发现至今,中外诸多学者对其解读倾注大量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逐步为学者证实的相对稳定的结论,是古代乐谱留给我们的宝贵信息,对深入了解唐宋音乐形态,尤其是音高组织形态(如调式、调高、调性等)特征,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以前辈学者解译敦煌乐谱及其他乐古谱的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若干译解谱例的宫调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当时音乐实践,从音乐理论和实践关系角度探讨俗乐二十八调的某些特征。笔者认为,敦煌乐谱等古谱研究应走进传统乐律学视野,与乐律、宫调、乐谱、乐器等研究形成良性互动,在唐宋音乐实践的大背景中阐明自身特征,共同深化中国古代音乐形态研究。

  • 标签: 二十八调 唐俗乐调 敦煌乐谱 五弦琵琶谱 音乐实践 唐代音乐
  • 简介:浩志,成长在海河之滨天津,今年16岁。他是一名小提琴爱好者,5岁开始随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刘新泽老师学习小提琴。一年之后,因为青少年宫搬到了更远的地方,而且上了小学的他功课增多,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小提琴。上二年级时,学校开办了小提琴兴趣班,又激起他学琴的兴趣。重拾信心的他,决定去青少年宫继续学琴,从头开始。遥远的路途、恶劣的天气,丝毫没有磨灭他对小提琴的兴趣。

  • 标签: 青少年宫 小提琴 天津市 爱好者 和平区
  • 简介:二十八调拟解》提要洛地弱冠习乐,即陷入"燕乐""迷宫",三十余年苦思冥索,未得要领;至白首待槁,回顾旧途,忽见蹊径,乃有《二十八调拟解》书稿之举。恍然,"二十八调"系俗乐,俗极了,并没有多少深奥的学问,故当时乐工、歌伎随意使用于手、口;至于我见...

  • 标签: 二十八调 羽调式 角调式 音声 《唐会要》 宫调
  • 简介:大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音乐体裁,它对后世的音乐影响很大。近年来对其与后世乐种关系的研究成为大曲研究的新重点。本文通过对其流向问题的探讨.发现了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即由其编制、音乐、舞蹈、器乐演奏所决定的流行范围。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几种学术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此对大曲的历史遗存问题进行方法论方面的探索。

  • 标签: 唐大曲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 乐种学 中国音乐结构 历史遗存
  • 简介:自古我国就是一个“礼有则,乐有序”的国度。从《尚书》中的“箫韶九成”到孔子讲述的“六成而终”的《大武》;从《吕氏春秋》中所说的“投足以歌八阕”之乐到汉“相和大曲”、隋唐“伎乐”、“大乐”等,无一不是以“多遍连章”的“大曲”样式表现的,成为“嘉乐有序”的典型。盛唐的“法曲”体段卓而不凡。在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法曲”即由:“散序——拍序(歌)——排遍——入破”四大曲段组成的曲体清晰可辨。组成一个程示性很强的“定格联套”式曲体。

  • 标签: 法曲 曲体 大曲 表现 《乐府诗集》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