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平面、娱乐和多元混杂特征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暗含的是审美现代对启蒙现代的悄然置换。“现代”和审美现代内涵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提示我们:审美现代不仅是对大众文化的某种认同,而且还是对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必要提醒和揭示。

  • 标签: 大众文化 审美现代性 批判 知识分子
  • 简介:以"理性"、"主体性"和"世俗"为核心的现代既没有其丧失也不具备丧失的合理性,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发展的态势当中,它也很自然地汲取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阳光雨露"。语文教育的现代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现代的教育观理所当然也应当是语文教育现代观的"先驱"。

  • 标签: 现代性 语文教育 发展
  • 简介: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困境。道德困境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现代所倡导的理性、自由、普遍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致使伦理生活进入了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之中。要彻底解决道德践行中的困境,就必须恢复判断力的应有地位,这种判断力是一种服务于道德目的的理智能力,一种以达致道德为道义指向的判断力。

  • 标签: 道德困境 现代性 理性 自由 普遍性 判断力
  • 简介:审美现代以其反叛、颠覆在后现代理论史上独树一帜。它强调用艺术的审美救赎取代宗教的安抚,允许阐释的多样及反思,拒绝平庸。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文艺创作上说,苏珊·桑塔格都践行着审美现代的特质。同时,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又反射出审美现代的内在矛盾。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审美现代性 新感受力 美学 文艺学
  • 简介:血缘是家庭的根基,传统的“五伦关系”是家庭伦理的主线,儒家是家庭文化的显性基因,个体的“不独立”是家庭稳固的保障。血缘家庭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小组成单位,既承载着社会的传承,又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场所与关怀。然而伴随社会的激烈巨变,血缘家庭陷入现代危机之中,现代人在沸沸扬扬的经济浪潮中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解读中重新审视血缘家庭,其中有“承”更有“破”,“困扰”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主题词。现代人安身立命仍需尊重优良传统,同时引入现代文明的新风尚,共筑现代血缘家庭大智慧。

  • 标签: 血缘家庭 安身立命 现代性危机 冲突
  • 简介:现代视野中的儿童本位论强调的是儿童具有不同本质和需求,与成人世界“二分”式分离的关系已经获得普遍的合法形式。但究其实际,“二分”式分离下的儿童无法与成人世界进行共在的平等对话。儿童以先天内在欠缺的弱文化群体被置于成人世界里的“他者”位置,其本位的身份不过是成人世界对儿童进行的文化构建与想象。现代视野中的“儿童”身份起源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发现”儿童的同时,也“遮蔽”了儿童。

  • 标签: 现代性 儿童 儿童本位 成人
  • 简介:成人叙事学习是当今国际上新兴成人学习理论的一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成人叙事学习的涵义和特征,以及成人叙事学习的两种表现形式。

  • 标签: 叙事 叙事性学习 构建
  • 简介: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审美现代话语的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放在后现代——现代——审美现代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 标签: 审美现代性 文化逻辑 冲突论 沟通式
  • 简介: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人类发明和创造的日益发展的媒介技术不仅挤压了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消解了人的自主和自由意志。20多年前波兹曼出版的《娱乐至死》,到今天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今天,娱乐化变本加厉,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异化,也是人类的异化。波兹曼在最终章《赫胥黎的警告》中无比忧虑:如果民族分心于琐碎杂事,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那么文化灭亡的命运便在劫难逃。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

  • 标签: 《娱乐至死》 传媒 后现代性 文化 狂欢 异化与迷失
  • 简介:电视剧传播对性别现代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播、性别视角切入现代问题将会促使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正视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女性所遭遇的性别困境和角色认同危机,以及性别现代建构的重要和迫切。而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通过男女主人公婚姻的破裂,从性别角度反映了现代话语中的有关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差异、理性与宽容、权利与义务、理解与信任等种种问题。

  • 标签: 电视剧 传播 性别 现代性 《中国式的离婚》
  • 简介:肖佩华先生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抓住中国市民社会的“市井”特色,并以此为参照概括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市井”式特征。该书选题新颖、角度独异,富于原创。篇章结构合理,材料丰富,史论结合,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实在、恰当。在学术上具有开拓的价值。

  • 标签: 现代小说 叙事 市井 特征
  • 简介:西方叙事学作为一种西方文论,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叙述"和"叙事"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存在模糊现象。本文在梳理赵毅衡和申丹两位学者关于该问题的论争观点的同时,对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和"叙事"的使用现状进行考察,结合西方小说的发展线索提出目前对这两个概念的处理办法,即在侧重讲述过程的情境中采用"叙述",而在侧重故事内容的情境中采用"叙事"。同时,要兼顾在同一篇论文或者著作中保持术语使用的前后统一

  • 标签: 叙事学 “叙述” “叙事”
  • 简介:符号论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符号学理论也成了当代哲学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核心的理论之一。它的外延与内涵、能指与所指理论备受关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通过解读柳永《雨霖铃》中呈现的意象符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释了如何运用符号学理论达到对诗歌内涵的整体把握。

  • 标签: 符号学 能指与所指 外延与内涵 意象 情感
  • 简介:钱锺书的《围城》在叙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具体事实的叙述上,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一类人在对事业、爱情、婚姻乃至人生万事的追求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围城心态。同时,作者通过对围城和老式自鸣钟意象的构建,在丰富的叙事层面中呈现出复杂的人生意蕴。

  • 标签: 钱锺书 围城 叙事逻辑 围城意象
  • 简介:《西行漫记》以当下叙事、现场叙事的方式进行写作,却获得了无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它汲取了传记的某些长处,注意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因而具有文学。文学的叙事与历史的叙事并不是绝然相异的,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述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都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是如此。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历史叙事真实的质疑,其实并没有超过斯诺当时的认识。斯诺常常自觉放弃自己作为作者的话语权。将叙事的权力让给被访者,使叙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

  • 标签: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历史叙事 文学价值 真实性
  • 简介: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复视角的叙事系统。小说中频繁的出现“变音”,巧妙地进行视角转换。本文拟从《呼啸山庄》中叙事视角的运用入手,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叙事视角 复视角 变音 视角转换
  • 简介:元杂剧《西厢记》叙事充分利用古典诗词意境、意象和诗意化语言等要素,形成独有的"诗剧化"叙事风格。意境上着力利用诗词独有的叙事功能透视人物心境,节省叙事笔墨并促进叙事转折;意象上以意象潜在叙事功能推动抽象情感具体化与具体意象个性化;语言上对古典诗词直接化用与间接借用相结合,在由抒情向叙事的文体渗透过程中以异化求同化,建构出《西厢记》高雅幽美的语言风格,使其更具文采。

  • 标签: 《西厢记》 诗意叙事 意境叙事 意象叙事 雅言叙事 艺术价值
  • 简介: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提供了新研究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内容和形式是文本的主要依托.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形式特殊,内容深刻.形式构建了文本的立体空间,内容构成了想象的语言空间,在两者的空间中重新建构《金色笔记》独特布局后的宏大叙事.

  • 标签: 空间叙事 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 形式 内容
  • 简介: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质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
  • 简介: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 标签: “十七年”电影 英雄叙事 性别话语 符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