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师资历感兴趣区(ROI)设置对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测定(IDEAL-IQ)评价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3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3例疑诊为脂肪肝患者[男性39例、女性4例,年龄(40.37±14.65)岁]的IDEAL-IQ数据,由3位医师以3种ROI面积(10、25、50 mm2)测定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含量(PDFF)。由1位医师分别以距离肝脏包膜10、20、30 mm为中心勾画50 mm2 ROI测定PDFF。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SS 17.0信度分析检验同一医师按不同面积ROI重复测定同组资料的一致性及不同医师按同一ROI面积重复测定同组资料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 )比较检验结果的重复性。alpha系数>0.8且ICC>0.75表示可信度可重复性均高。结果同一位医师按3种ROI面积测定的PDFF分别为(14.17±8.40)%、(13.49±8.42)%(13.25±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8,P=0.871)。3位医师按同一ROI面积测定的PDFF分别为(14.10±8.81)%、(12.75±8.48)%(14.06±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2,P=0.704)。同一位医师按3种ROI面积3位医师按同一ROI面积测定的2组PDFF数据的alpha系数均>0.8且ICC均>0.75。距离肝脏包膜10、20、30 mm处测定的PD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师资历ROI设置对IDEAL-IQ评价肝脏PDFF无影响,其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可重复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脏 脂肪 资历 感兴趣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兴趣区(ROI)位置大小选择对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QCT)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抽取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月17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骨密度检查的98名体检者,采用QCT工作站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ROI位置分别定位于肝左叶、右前叶、右后叶,由测量者A、B分别独立测量。测量ROI大小时,固定中心位置,增加ROI的直径,由测量者A测量。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不同位置或不同大小ROI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不同位置ROI条件下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306,P<0.001),不同大小ROI条件下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88,P=0.581);测量者A、B在肝左叶、右前叶、右后叶测量结果的测量者间可重复性分析结果的ICC值分别为0.847、0.917、0.874(均>0.750),重复性良好。结论QCT技术应用于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时,ROI的位置条件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需要在全肝脏选取多个ROI进行测量。QCT在肝脏不同部位的测量者间重复性良好。

  • 标签: 定量CT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感兴趣区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体检人群中应用定量CT(QCT)技术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为QCT应用于临床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7月,连续抽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检查的291例体检者,男性214例(73.5%),女性77例(26.5%),年龄(48.7±11.0)岁。采用QCT工作站测量体检者的肝脏脂肪含量,由3位测量者(A、B、C)在QCT工作站上独立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测量者A在2周后重复测量1次,测量者A两次测量结果取均值作为其最终测量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测量者内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测量者A的第1次测量结果为(10.46±5.55)%,第2次为(10.66±5.59)%,最终结果为(10.56±5.51)%;测量者B、C测量结果分别为(10.70±5.45)%、(10.86±5.77)%。测量者A、B、C之间肝脏脂肪测量结果的ICC=0.960(95%CI:0.951~0.967,P<0.001)。测量者A的2次肝脏脂肪测量结果ICC=0.953(95%CI:0.941~0.962,P<0.001)。均ICC>0.75,一致性均较好。结论在测量方法一致的前提下,采用QCT工作站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在测量者间测量者内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定量CT 脂肪肝 结果可重复性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成像(MRI)定量分析肝、胰脂肪含量与糖耐量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的对象中抽选符合条件的样本成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异常(IGT)组、2型糖尿病(T2DM)组。NGT组(健康志愿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3(60.3±7.4)岁;IGT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0(61.7±6.9)岁;T2DM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4(61.9±7.2)岁。采用1.5T磁共振T1 VIBE Dixon序列获得受试者“脂相、水相,同相位、反相位”4幅图像。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平均值±标准差描述连续变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肝脏胰腺脂肪含量与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根据方差检验的均一性评价3组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结果肝脏胰腺脂肪含量与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餐后2h血糖(P2BG)、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指标相关。T2DM组肝、胰脂肪含量[(17.88±5.91)%、(12.15±4.75)%]均高于IGT组[(10.63±3.27)%、(8.35±3.54)%]与NGT组[(8.83±2.04)%、(5.42±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4、10.53,均P<0.05)。结论磁共振对肝、胰脂肪含量的定量分析判断对糖耐量异常有较高敏感性,能够为临床提供无创性检查手段,辅助临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2型糖尿病 糖耐量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直肠癌患者内脏脂肪面积,探讨内脏脂肪含量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的13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89例,女46例,年龄30~88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n=16)对照组(n=119),分析患者内脏脂肪含量与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其中,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能力。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100(62,187)mL比50(40,100)mL,Z=-2.04,P=0.042]、手术时间(325(212,375)min比260(180,310)min,Z=-2.04,P=0.041)、术前血糖[4.67(4.44,5.09)mmol/L比5.20(4.80,5.72)mmol/L,Z=-3.33,P=0.001]及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V/S)(1.23±0.54比0.96±0.40,t=-2.39,P=0.018)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V/S比值(OR=3.978,95%CI:1.160~13.636,P=0.028)术前血糖水平(OR=0.168,95%CI:0.055~0.512,P=0.002)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内脏脂肪含量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V/S有望成为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直肠肿瘤 肥胖症 手术后并发症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能谱成像与磁共振IDEAL-IQ技术对骨髓脂肪含量的测定情况,探讨CT能谱成像在骨质疏松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能谱CT及磁共振机对8岁龄的老年雌性山羊分别进行脊柱GSI扫描IDEAL-IQ序列扫描,并将CT能谱成像测定的椎体松质骨内的脂肪-羟基磷灰石(fat-HAP)基物质对含量及磁共振IDEAL-IQ技术测定的脂肪分数,分别与病理切片高倍镜视野下松质骨内的脂肪细胞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CT能谱成像测得fat-HAP基物质对含量为951.10~984.78(967.45±9.84),磁共振IDEAL-IQ技术测得脂肪分数为0.35~0.55(0.45±0.05),病理切片高倍镜视野下脂肪细胞数为13~30.33(21.38±4.3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能谱成像fat-HAP基物质对含量、磁共振IDEAL-IQ技术脂肪分数均与病理切片脂肪细胞数存在明显相关性(r=0.560、0.580,均P<0.05),但CT能谱成像fat-HAP基物质对含量与磁共振IDEAL-IQ技术脂肪分数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00,P>0.05)。结论CT能谱成像检测fat-HAP基物质对含量,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从而间接反映骨质疏松的程度,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思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CT能谱成像 脂肪 椎体,松质 磁共振成像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肝脏脂肪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行常规肝脏MRI平扫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T1-VIBE-Dixon)、单体素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获得同相位(in-phase,IP)反相位(out-phase,OP)及MRS图像,Dixon扫描所得序列通过设备自带软件获得脂肪分数图,将脂肪分数图MRS序列所测得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进行回归相关分析分析其相关性。结果T1-VIBE-Dixon序列所测得的FF值与1-MRS所测得的FF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37、0.97917、0.9354,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采用3.0 T MRI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定量分析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肝脏脂肪是可行的,其结果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诊断、随访、治疗效果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磁共振成像 Dixon技术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敏感度编码(sensitivity encoded,SENSE)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E,CS)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AF)对3D mDixon Quant技术腰椎椎体脂肪定量的影响,并分析腰椎椎体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020年1~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招募健康志愿者96名,其中男性45名,女性51名,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3.85±17.98)岁。将志愿者按照年龄段分为3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60岁)、老年组(>60岁)。在Philips Ingenia CX 3.0 T MRI设备上采用3D mDixon Quant序列并使用不同加速技术(SENSECS)结合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AF) (SENSE AF=2、4)(CS AF=2、3、4、5、6、7、8)对志愿者行全腰椎扫描。两名放射科医师在Philips ISP (IntelliSpace Portall Version7)工作站上采用双盲法测量腰椎椎体(L1~L5) FF值,并对不同AF时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及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值均>0.75)。不同AF时3D mDixon Quant序列测量腰椎椎体F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53),但不同AF时SNRCNR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0.006)。其中,CS3CS7组、CS4CS7组、CS4CS8组间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6时扫描时间较SENSE 2时缩短了60.66%,但FF值、SNRCNR较其他组(S2、S4、CS2、CS3、CS4、CS5)而言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椎体FF值在3个年龄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20.876,P<0.01)。其中,青年组FF值分别小于中年组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年组与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青年组中,男性腰椎椎体FF值高于女性(P<0.05),而在中年组老年组,男性FF值略低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腰椎椎体FF值与BMI呈中等正相关(r=0.634,P<0.01),而女性FF值与BMI无相关性(r=0.207,P=0.146)。结论3D mDixon Quant序列结合CS技术评估腰椎椎体脂肪含量是可靠的,且选择CS的AF最大为6时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大缩短扫描时间,实现脂肪含量的快速、精准测量。年龄、性别BMI等因素均对腰椎椎体脂肪含量产生影响,在对不同个体进行腰椎椎体脂肪含量分析评估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腰椎 脂肪含量 3D mDixon Quant 压缩感知 加速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H-核磁共振波谱学(1H-MRS)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内脂肪含量(IHTC)与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前期研究招募的239例受试者,进行1H-MRS检测且均无糖尿病,获取其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胰岛素、C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谱等资料。根据1H-MRS测定的IHTC将受试者分为3组:无NAFLD组(IHTC<5.56%)、轻度NAFLD组(IHTC 5.56%~<33%)、中重度NAFLD组(IHTC ≥ 33%),分析各组临床特征,并探讨IHTC与糖代谢的相关性。结果NAFLD组中男性比例、腰围、糖负荷后120 min 血糖(PG120)、C肽、ALT、AST、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无NAFLD组,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Cederhol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NAFLD组(P值均<0.05)。相比于轻度NAFLD组,中重度NAFLD组的糖负荷后120 min胰岛素(INS120)[80.37(57.68,112.70)mU/L比110.50(71.78,172.80)mU/L]、一相及二相胰岛素分泌指数(Stumvoll 1st、Stumvoll 2nd指数)[1 453(1 178,1 798)比1 737(1 325,2 380)、358(297,446)比441(318,594)]更高,而ISI-Cederholm较低[2.27(2.01,2.53)比2.06(1.81,2.39)],P值均<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IHTC与腰臀围比、PG120、INS120、稳态模型法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tumvoll 1st及Stumvoll 2nd指数、ALT、AST、GGT、TC等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7、0.274、0.334、0.162、0.199、0.211、0.406、0.361、0.215、0.196,P值均<0.05),与ISI-Cederholm、HDL-C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4、-0.237,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ISI-Cederholm(Standardized β=-0.298,P<0.001)Stumvoll 1st(Standardized β = 0.164,P = 0.024)是IHT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NAFLD早期以外周胰岛素抵抗为主,随病程进展加重,并且出现一相、二相胰岛素分泌增加。IHTC与胰岛素敏感性及一相胰岛素分泌独立相关。

  • 标签: 脂肪肝,非酒精性 胰岛素抗药性 高胰岛素血症 肝内脂肪含量 糖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VAT)含量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18~70岁初诊T2DM患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VAT质量、面积,采用心脏彩超测量右心室前壁脂肪、心尖脂肪及心功能[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心功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142例,其中男77例,女65例,年龄51(42,59)岁;失访3例。分为肥胖组(48例)、超重组(45例)及正常体重组(46例)。(1)三组间比较BMI、腰围、腰臀比、VAT质量、VAT面积、右室前壁、心尖脂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射血分数与BMI、腰围、VAT面积、右室前壁脂肪、心尖脂肪相关(β=-0.590~-0.023,均P<0.05),EDV与VAT面积、心尖脂肪相关(β=0.196、4.357,均P<0.05),ESV与VAT面积、心尖脂肪相关(β=0.113、2.675,均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在模型Ⅰ(未调整)模型Ⅱ(调整年龄性别)中,心尖脂肪每增加1 mm,射血分数分别下降0.590%、0.645%,EDV依次增加4.357%、4.835%,ESV依次增加2.675%、2.931%。结论BMI、腰围、VAT质量、VAT面积、右室前壁脂肪、心尖脂肪是影响心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尤以心尖脂肪对心功能的影响最大。

  • 标签: 糖尿病,2型 初诊 内脏脂肪 心尖脂肪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195例,均通过FibroScan测量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并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 release test,IRT)。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常规、生化、肝纤四项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多项式拟合法获得OGTT糖负荷后血糖峰值(Gmax)及胰岛素分泌峰值(Imax)。根据肝脏脂肪含量(以CAP值表示)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CAP组[CAP≤197.7 db/m,共67例,年龄(54±11)岁,其中男53例]、中CAP组[197.7 db/m<CAP≤216.6 db/m,共64例,年龄(53±9)岁,其中男42例]高CAP组[CAP>216.6 db/m,共64例,年龄(54±11)岁,其中男40例]。比较各组的临床参数,探讨肝脏CAP值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筛选肝脏CAP值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等。结果3组患者高尿酸血症、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I0)、I30(75 g葡萄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I60、I120、I180、Imax、HOMA-β、HOMA-IR、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高CAP组高尿酸血症、BMI水平高于低CAP组中CAP组(均P<0.05);高CAP组I0、I30、I60、I120、Imax、HOMA-β、HOMA-IR、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高于低CAP组,血尿素氮水平低于低CAP组(均P<0.05);低CAP组I180、Ⅳ型胶原、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中CAP组高CAP组(均P<0.05)。肝脏CAP值与BMI、I0、I30、I60、I120、I180、Imax、HOMA-β、HOMA-IR、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2.380,95%CI(1.023,5.538)]肥胖(BMI≥28.0 kg/m2)[OR=3.901,95%CI(1.491,10.207)]是CAP值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肥胖(BMI≥28.0 kg/m2)是初诊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增加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尿酸 2型糖尿病 肝脏脂肪含量 体质量指数 肥胖
  • 简介:摘要Nita G Forouhi及其同事认为,尽管在营养研究制定指南方面存在困难,但公众越来越能理解膳食脂肪整体饮食的复杂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巨噬细胞的作用,为代谢性肝病的治疗靶点提供方向。方法将20只6~8周C57BL/6野生型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实验组15只,MCD饮食+腹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以清除巨噬细胞)。喂养4周建立小鼠NASH模型,留取血、肝脏及脾脏,分析体质量指数、肝指数、脾指数及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通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NAS);用RT-PCR方法比较F4/8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MCD喂养小鼠4周建立NASH模型,实验组F4/80的mRNA表达量下降(t = 4.167,P<0.01),肝脂肪变性减轻(t = 10.70,P < 0.05),小叶炎症浸润程度减轻(t = 3.08,P < 0.05),NAS评分降低(t = 8.06,P < 0.05)。同时,ALT水平明显下降[(817.00±128.90)U/L与(231.20±36.28)U/L,t = 5.71,P < 0.01)],AST水平也降低[(1 211.00±248.90)U/L与(505.30±88.20) U/L,t = 3.32, P < 0.01)];但实验组脾脏体积及脾指数较大(0.24±0.01与0.32±0.02,t = 2.41,P < 0.05);肝脏气球样变、体质量指数及肝指数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NASH中,膦酸盐可消耗巨噬细胞而发挥抑制肝脏炎症及保护受损肝脏的作用。

  • 标签: 脂肪肝 巨噬细胞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组织是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但其高吸收率与低存留率常导致受区无法达到预期的填充效果。脂肪抽吸物包含的细胞与蛋白成分均影响脂肪颗粒在移植区域的远期存留率。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血管再生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或基质蛋白的调控。本文就脂肪抽吸物成分对脂肪移植的作用进行概述。

  • 标签: 脂肪抽吸物 脂肪干细胞 脂肪移植 存留率 细胞外基质成分
  • 简介:摘要冰云是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云类型之一,他们由多种不同的冰晶粒子组成,形成了丰富的宏观微观物理性质,对全球能量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云内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对了解云在气候系统中作用有重要意义。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分别于2013年2007年引进了Ka-BandZenithRadar(KAZR)云雷达MicropulseLidar(MPL)激光雷达,在西北干旱区进行云的长期连续观测。本文利用云雷达激光雷达资料,在云检测冰云识别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套云微物理量的反演算法,并根据反演结果对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SACOL站上空云微观特性进行统计,初步分析了云中冰水含量有效粒径的分布变化,分析了其年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冰水含量有效粒径在暖季的平均值要高于冷季,最大值均出现在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在过渡季节时,冰水含量有效粒径的变化率加快。在日出之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冰水含量有效粒径在白天出现三个峰值,在夜间又逐渐减小并保持稳定。云内冰水含量有效粒径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云的中下部,与各个高度云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

  • 标签: 云微物理特性,云冰水含量,云滴粒子有效粒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脊髓脂肪瘤的临床分型、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4例)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199例)收治的403例复杂脊髓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变,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根据病变手术前、后的影像学(MRI)特征、术中所见,403例复杂脊髓脂肪瘤可分为背侧型(51例)、过渡型(289例)混杂型(63例)。其中,背侧型可分为简单型(42例)髓包瘤型(9例)两个亚型,混杂型可分为圆锥型(56例)瘤包髓型(7例)两个亚型。通过临床随访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复杂脊髓脂肪瘤完全切除或次全切除287例(71.2%),其中背侧型占82.3%(42/51),过渡型占82.7%(239/289),混杂型占9.5%(6/63)。403例患者均随访3年,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发症状38例(9.4%),其中混杂型23例,过渡型15例。术后3年症状无进展生存率为90.6%(365/403),其中背侧型为100.0%(51/51),过渡型为94.8%(274/289),混杂型为63.5%(40/63)。结论复杂型脊髓脂肪瘤的正确分型有助于预判手术风险、指导手术并粗略评估患者的预后;混杂型完全或次全切除率最低,预后最差。脊髓再拴系神经发育不良可能是远期症状加重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椎管闭合不全 脂肪瘤 分型 神经外科手术 脊髓拴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47例。中位年龄53(26~78)岁。我院首次手术治疗65例,外院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24例。初诊临床表现: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41例,腹胀12例,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纳差8例,尿频、排尿困难6例,双下肢水肿1例。术前CT检查示肿瘤主体位于腹膜后肾区58例,位于腹膜后间隙、盆腔腹膜外间隙31例;肿瘤单发55例,多发34例。肿瘤长径中位值20(3~52)cm。首诊65例中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47例(72.3%)。89例手术中,腔镜手术78例,其中腹腔镜手术21例,后腹腔镜手术3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9例;开放手术11例。87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42例术中行邻近脏器切除术。对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本组8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中位值200(10~2 000)ml。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23例,去分化型40例,黏液样/圆形细胞型20例,多形性型5例,混合型1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42例,高级别47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3~108)个月。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16.7%、16.1%52.6%。57例局部复发,1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时间24个月;42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6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P<0.01)、肿瘤是否多发(P<0.01)、病理类型(P<0.01)、组织学分级(P<0.01)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术中出血量(P<0.01)、肿瘤是否多发(P<0.05)、病理类型(P<0.05)、是否复发(P<0.01)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初次手术、是否根治性切除、是否联合邻近脏器切除对患者的预后生存无影响(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RR=2.360,95%CI 1.313~4.241,P=0.004)、肿瘤是否多发(RR=1.899,95%CI 1.068~3.375,P=0.029)、病理类型(RR=4.976,95%CI 1.622~15.264,P=0.005)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肿瘤是否复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RR=31.495,95%CI 1.062~933.684,P=0.046)。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少见,复发率高。手术出血量、肿瘤是否多发、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肿瘤是否复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腹膜后 脂肪肉瘤 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 sequence,IDEAL-IQ)定量评估维生素D干预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改变。材料与方法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其中空白对照组(n=10)、单纯糖尿病组(n=10)、维生素D干预糖尿病组(n=10),兔糖尿病造模成功一周后,干预组连续4周每周400 μg维生素D灌胃;相同时间节点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用生理盐水10 mL灌胃。3组兔模型在第0、4、8、12、16周行腰椎行矢状位磁共振检查(FSE-T2WI、FSE-T1WI、IDEAL-IQ),在IDEAL-IQ序列中Fat Fraction图像上测量腰椎感兴趣区内脂肪含量比值(FF%);在16周后处死所有大白兔,取腰5~7椎体做HE染色,计数骨髓内脂肪细胞;对各时间点3组兔腰椎体骨髓脂肪比(FF%)以及第16周HE染色下腰椎骨髓脂肪细胞计数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将16周所得FF值及骨髓脂肪细胞含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第16周单纯糖尿病组与维生素D干预组HE染色骨髓脂肪细胞计数较第0周明显增高,同时两组IDEAL-IQ测得16周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比较空白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971,P<0.05;F=3.055,P<0.01);但在维生素D干预前后两组间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90,P=0.06)。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16周实验兔腰椎骨髓脂肪含量值与HE染色后的脂肪数目呈正相关(r=0.828,P<0.05)。结论IDEAL-IQ技术评价维生素D干预四氧嘧啶诱导兔糖尿病模型骨髓脂肪含量变化是可行的;维生素D干预16周内,骨髓脂肪含量改变呈现下降趋势。

  • 标签: 糖尿病 骨髓 维生素D 脂肪定量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