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视网膜激光(局部光)治疗Coats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检查确诊并接受局部光治疗的Coats病患者48例4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0例40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2.46±22.41)岁。Coats病分期为2A、2B期分别为9、39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依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少年组(年龄≤20岁)、成人组(年龄>21岁),分别为18例18只眼、30例30只眼。青少年组18例18只眼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1.17±3.31)岁;平均logMAR BCVA为0.83±0.60。成人组30例30只眼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49.26±15.26)岁;平均logMAR BCVA为0.82±0.59。患眼均行局部光治疗。激光参数:波长577 nm,光斑直径500 μm,曝光时间0.5~ 0.7 s,光斑强度弱Ⅲ级。患眼于首次光后3~ 4个月复查FFA,按需再次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36.88±36.92)个月。观察患眼视力、眼底异常血管及硬性渗出(硬渗)的变化。结果48只眼中,接受多次局部光治疗36只眼(75.00%,36/48)。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或稳定者36只眼(75.00%,36/48 ),其中BCVA≤0.32 logMAR单位(小数记录≥0.5)者17只眼(35.42%,17/48 )。青少年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6±0.54,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6,P=0.260 )。成人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96±0.79,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482,P=0.630)。48只眼中,异常血管完全或部分闭锁42只眼(87.50%,42/48);其中,完全闭锁29只眼(60.42%,29/48 ),部分闭锁13只眼(27.08%,13/48)。黄斑和周边视网膜脂质硬渗完全吸收或明显吸收40只眼(83.33%,40/48);其中,完全、明显吸收分别为11 (22.92%,11/48)、29 (60.42%,29/48)只眼。结论大光斑、长曝光、弱Ⅲ级光斑局部光治疗Coats病,能有效封闭患眼异常血管,减少硬渗,改善或稳定视力。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激光凝固术 局部光凝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13例的临床资料,采取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和激光治疗。随访6~60个月。观察治疗效果、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期内,10例肿瘤缩小或完全钙化,眼球保留情况稳定者占76.92%(10/13),3例因病情未能有效控制而行眼球摘除术占23.08%(3/13)。视力情况:4例无光感,2例光感,4例视力为0.02~0.4。并发症:眼睑、结膜水肿9例,轻度骨髓抑制5例,均于1个月左右减轻。结论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效果较好,可致肿瘤消退、钙化,控制肿瘤进展,部分可保存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 化疗,静脉 化疗,经眼动脉 光凝,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治疗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河南省职工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者72例(72眼),使用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进行渗漏点及其周围多点覆盖式光,随访观察12周。结果治疗后12周,视力(BCVA,log MAR)由术前的0.560±0.181提高至0.115±0.111(t=315.419,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由术前的(461.63±72.84)μm下降至(175.38±105.55)μm(t=358.802,P=0.000);视网膜下积液高度由术前的(277.60±56.09)μm下降至(28.71±17.92)μm(t=358.801, P=0.000)。术后眼底照相未发现激光瘢痕。结论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治疗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良好。

  • 标签: 光凝,激光,微脉冲,阈值下,577 nm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浆液性,中心性 厚度,视网膜,黄斑中心区 瘢痕,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术后儿童角膜地形图的改变。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行激光术后的ROP儿童25例(50眼)为ROP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儿童23例(46眼)为对照组。2组儿童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分析时转换为LogMAR视力。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儿童的各种角膜参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角膜曲率的最大值(K1)和最小值(K2)、平均角膜曲率(Avg);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的陡峭半径(rs)、平坦半径(rf)、非球面参数(e)。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ROP组儿童BCVA(LogMAR) (0.24±0.25)较对照组儿童(0.07±0.10)差,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P=0.003)。ROP组儿童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屈光力均比对照组儿童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1(角膜前表面3、5、7 mm,角膜后表面3、5、7 mm):t=3.139、3.050、2.710,-4.216、-3.821、-2.474;K2:t=2.816、2.688、2.286,-4.252、-3.883、-3.178;Avg:t=3.190、3.041、2.649,-4.848、-4.271、-3.121。均P<0.05]。ROP组儿童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形态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f(角膜前表面6、8 mm,角膜后表面6、8 mm):t=3.395、3.354,-4.427、-4.613;rs:t=2.928、2.807,-4.055、-4.175;e:t=3.437、3.991,2.268、4.355,均P<0.05]。结论: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是研究ROP激光术后全角膜发育方面的有利工具。ROP激光术后早产儿儿童与足月产儿童相比,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屈光力更大,BCVA更差,在视觉发育过程中更易发生屈光不正等视功能改变。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角膜地形图 角膜屈光度 角膜形态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Coats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29例(29眼)Coats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儿童组(14例)和成人组(15例)。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区厚度(CMT)、视力(BCVA)、视网膜光次数及眼压。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儿童组视力、CMT均优于治疗前(P<0.05)。成人组治疗后2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CMT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视力及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Coats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CMT,而儿童患者效果更明显。

  • 标签: Coats病 注射,玻璃体内 药物,抗VEGF 雷珠单抗 阿柏西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视网膜大动脉瘤32例(32眼)纳入本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B组行单纯多波长激光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均有提高(A组:F=16.109,P<0.001;B组:F=6.145,P=0.001),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下降(FA=63.107,PA<0.001;FB=22.842,PB<0.001);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BCVA及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CVA和CMT早期恢复更快;治疗后6个月,两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4, P=0.164),但A组CMT低于B组(t=-2.478, P=0.026)。A组的激光(1.19±0.40)次少于B组的(1.44±0.63)次(t=-2.236,P=0.041)。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及单纯多波长激光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均有明确疗效,联合治疗早期恢复更快。

  • 标签: 康柏西普,注射,玻璃体内 光凝,激光,多波长,视网膜 大动脉瘤,视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光组(42例)和联合组(48例),光组行眼底激光治疗,联合组行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视觉功能和血清自由基水平。结果联合组渗出吸收时间、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眼底出血吸收时间均少于光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30°与30°~60°视敏度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相应值高于光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一氧化氮、丙二醛水平低于光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光组(P<0.05)。联合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24%,3/48)低于光组(21.43%,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视觉功能以及血清自由基水平。

  • 标签: 康柏西普 眼底激光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觉功能
  • 简介:摘要激光在眼底疾病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些眼底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实践证明其仍然不能替代激光。而通过将两者有机联合、协同应用可获得更佳疗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加速转化,新的激光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朝着微创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因此,我们仍有必要重视眼底激光的临床应用,了解其进展和趋势,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 标签: 激光凝固术 视网膜疾病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收治的8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41例,41眼)和对照组(41例,41眼)。对照组采取视网膜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较,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中心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12周后,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改善中心视网膜厚度及眼压,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康柏西普
  • 简介: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引起视力减退的常见视网膜血管病,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VO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病情易反复,治疗手段有限。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RVO模型的诱导方法有许多。激光法和光动力疗法(PDT)已成为制备RVO模型的主要方法。迄今,激光法或PDT已成功在鼠、兔、猪和猴等多种动物中诱导出RVO模型,且不同动物模型的眼底可近似表现人类RVO的典型临床表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此外,激光法或PDT诱导的RVO模型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尚缺乏标准的实验参数。就建立理想的RVO模型的方法以及该模型对人类RVO的病因学、病理学及药物干预研究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动物模型 激光光凝法 光动力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ME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视网膜激光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康柏西普治疗),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房水VEGF、SDF-1,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68.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 < 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房水VEGF[(138.71±16.82)ng/L]、SDF-1[(415.18±24.87)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VEGF(276.13±15.96)ng/L、SDF-1(526.06±22.91)mg/L](t=39.76、21.98,均P < 0.001)。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厚度[(339.52±30.12)μm]、最佳矫正视力(0.47±0.08)分别与对照组[(398.65±28.23)μm、(0.3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9.61,均P < 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6/45)比11.11%(5/45),χ2=0.10,P > 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DME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房水VEGF、SDF-1水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凝固术 康柏西普 视力,眼睛 眼房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对转诊及非转诊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行激光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诊断为ROP患儿790例,其中行激光术治疗的患儿370例。本院出生患儿51例[男38例,女13例,胎龄(29.5±2.2)周],转诊患儿319例[男211例,女108例,胎龄(28.9±2.3)周]。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诊断时胎龄及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分区及分期。治疗6个月后眼底检查提示解剖学治愈为治疗成功。结果两组患儿行激光术后,总治愈率为77.0%(285/370)。本院出生组患儿及转诊组患儿术后治愈率分别为94.1%(48/51)、74.3%(237/31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诊组中,3期疾病明显更常见,甚至一部分患儿为4期病变;而在本院出生组患儿中,主要为2期病变,且无一例发展为4期病变。结论转诊患儿中,ROP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接受治疗时,转诊患儿ROP更严重,转诊患儿治疗延迟所致。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预后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与其联合黄斑区激光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DME患者60例60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仅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33例33眼作为康柏西普注射组,将黄斑区视网膜光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27例27眼作为联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6、9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黄斑水肿及渗漏的范围变化,记录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并观察治疗期间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内患眼治疗1、3、6、9和12个月时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9及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较康柏西普注射组明显提高,CMT较康柏西普注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时FFA复查发现,康柏西普注射组黄斑水肿改善有效率为91.0%(30/33),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6.3%(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平均注射(4.36±1.62)次,明显多于联合治疗组的(3.41±0.6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1,P<0.05)。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高眼压、眼内炎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等与治疗相关严重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或联合黄斑区激光治疗DME均可有效稳定或提高患眼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安全性好,联合治疗的长期疗效优于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

  • 标签: 黄斑水肿/治疗 激光光凝 康柏西普 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532 nm激光对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OV)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缺血型BROV继发黄斑水肿患者88例(88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44只眼)。研究组给予康柏西普联合532 nm激光治疗,对照组给予532 nm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视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均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后1周、1个月,研究组BCVA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MT值均低于治疗前,其中治疗后1周、1个月,研究组C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激光术中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55%(2/44)]与对照组[11.36%(5/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532 nm激光用于治疗缺血型BROV继发黄斑水肿,可提高患者矫正视力,降低CMT和房水中VEGF浓度。

  • 标签: 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激光光凝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催眠音乐疗法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术(PRP)眼部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PR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优质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催眠音乐疗法。观察两组患者进行PRP后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疼痛护理的满意度状况(疼痛护理满意度量表)、焦虑(SAS)及抑郁(SDS)状态。结果干预组进行PRP后视网膜4个象限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催眠音乐疗法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PRP术中的疼痛程度,降低其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疼痛 催眠音乐 焦虑 抑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LP)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史患儿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且有LP和IVR治疗史的ROP患儿35例7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17例34只眼;年龄(5.54±1.04)岁。根据接受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LP组、IVR组,分别为18例36只眼和17例34只眼。两组患儿年龄(t=-1.956)、性别构成比(χ2=0.030 )、出生胎龄(t=-1.316)、出生体重(t=-1.06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62、0.197、0.297)。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Cirrus HD-OCT 5000的黄斑立方体512×128模式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14.13 mm2椭圆环形区域进行扫描,设备自带软件获得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6个扇形区以及平均、最小mGCIPL厚度。两组间mGCIPL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GCIPL厚度与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P组比较,IVR组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区域以及平均、最小mGCIPL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4、6.719、7.682、7.697、5.151、5.008、7.148、6.581,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GCIPL厚度与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mGCIPL厚度较接受LP治疗者更薄。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激光凝固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伴有后巩膜葡萄肿(PS)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PS边缘视网膜激光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接受PPV治疗的伴有PS的MHRD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眼随机分为PS边缘视网膜激光组(激光组)、常规手术组(常规组),分别为25、24只眼。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87±0.28、1.80±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4 ,P=0.551 )。常规组患眼行23G PPV,手术中曲安奈德染色,剥除视网膜前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后极部黄斑区内界膜(ILM ),手术中详查周边部视网膜,如存在视网膜变性区则行激光加固,经黄斑裂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后硅油填充。激光组患眼除按照常规组手术步骤进行外,于PS边缘行视网膜激光2~3排。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34±3.21 )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BCVA以及两组患眼的手术次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首次手术后,常规组、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分别为17 (70.8%,17/24)、24 (96.0%,24/25 )只眼;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常规组、激光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分别为15 (62.5%,15/24)、19 (76.0%,19/25)只眼;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1,P=0.305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20±0.47、1.08±0.39;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9、5.327 ,P=0.001、0.000 );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5 ,P=0.506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63±0.88)、(2.08±0.28)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3 ,P=0.006 )。结论与常规PPV比较,手术中联合PS边缘视网膜激光可有效提高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重复手术次数。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激光凝固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C(血小板衍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术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雷珠单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EGF、PDGF-C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79.17%(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PDGF-C水平均降低,观察组VEGF、PDGF-C水平分别为(245.06±31.38)pg/ml、(15.68±0.89)pg/ml,均低于对照组(725.96±42.16)pg/ml、(22.45±1.0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4/48),低于对照组31.25%(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方式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可有效降低VEGF与PDGF-C水平,也相应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视网膜激光光凝 VEGF PDGF-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及对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以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4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视网膜激光治疗,研究组给予非诺贝特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炎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的74.1%(P<0.05)。研究组SOD为(95.3±7.1)nmol/ml,TAC为(27.3±5.9)μmol/g,均高于对照组[SOD(85.2±6.5)nmol/ml、TAC(16.1±4.7)μmol/g],均P<0.05;研究组MDA为(8.1±1.2)nmol/mg,低于对照组的(13.9±2.7)nmol/mg,P<0.05。研究组TNF-α为(10.1±1.9)ng/L、IL-2为(68.2±8.3)ng/L,均低于对照组[TNF-α为(17.5±2.5)ng/L、IL-2为(83.7±10.8)ng/L],均P<0.05;研究组IL-10为(67.8±9.1)pg/ml,高于对照组的(56.3±7.6)pg/ml,P<0.05。结论应用非诺贝特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进而使患者视力得到有效提升,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非诺贝特 视网膜激光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 炎症 氧化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