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32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服用盐酸莫西沙星400 mg、1次/d。服药4 d后,患者出现头晕、物模糊、等症状,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该药。停药3 d后症状无改善,眼部检查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外展障碍,右眼球活动正常;无面瘫及肌肉异常表现。颅部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呋喃硫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5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 标签: 莫西沙星 头晕 复视
  • 简介:摘要患者女,47岁,因肢体麻木、疼痛10 d,加剧8 h入院。患者既往有“哮喘、鼻窦炎”史,入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CT平扫示副鼻窦炎及一过性细支气管炎,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单神经病,骨髓穿刺活检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象,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经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好转。随后出现腹痛及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继续抑制免疫并抗凝治疗后好转。患者因头痛第3次住院,经腰椎穿刺术和头颅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等检查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EGPA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罕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 动眼神经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 作者: 张楠楠 段彦龙 王卉 张宁宁 杨菁 张梦 李楠 黄爽 张楠 金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 儿童肿瘤中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肿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燕郊 065201,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影像中心,北京100045
  • 简介:摘要患儿男,5岁3个月,主因双髋关节疼痛40 d,间断头痛、24 d就诊。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仅有颅脑及脊髓的异常。脑脊液(CSF)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生化检查: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增高。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予抗细菌、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进一步完善CSF免疫分型示成熟B细胞淋巴瘤表型,全身其他部位未见肿瘤浸润,最终诊断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按CNCL-2017-成熟B细胞淋巴瘤方案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现已完成全部化疗,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仍在随访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儿童PCNSL的认识与重视。

  • 标签: 儿童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39例儿童双眼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主诉双眼患儿23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5例,女性94例;年龄3~18(10.2±3.68)岁。对其临床表现、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双眼患儿多伴有上睑下垂、视力下降及眼痛,常常遮挡一眼或采用代偿头位。以水平复(180/239)及持续性(174/239)多见。多数合并明显或轻度斜视(207/239),部分患儿需反复交替遮盖或遮盖一眼后发现眼位偏斜(15/239)。病因主要以非麻痹性斜视为主(138/239),22例发现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9.2%)。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所致往往较非麻痹性斜视和颅神经麻痹性更易合并神经系统症状(χ2=6.16,12.78; P=0.012,<0.001)。治疗以手术及配戴三棱镜为主。结论双眼多由非麻痹性斜视引起。部分患儿双眼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其为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

  • 标签: 视觉,双眼 眼位 儿童 运动,眼球 麻痹,神经,颅脑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复杂的斜视和患者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复杂的斜视和患者共103例。经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统一制定诊疗方案,治疗后随访1~12个月。结果本组患者包括先天及后天麻痹性斜视52例,共同性斜视15例,肌性疲劳所致7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所致的限制性斜视6例,继发性斜视3例,重症肌无力3例,眶壁骨折所致限制性斜视2例,同时排除假性斜视15例。治疗方法包括:10例行斜视手术,6例压贴三棱镜矫正小度数斜视,5例屈光矫正及疲劳治疗,其余82例进行全身病治疗同时斜视保守治疗。结论开展斜视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专家的技术优势,运用综合诊疗模式,使斜视和疑难病例的诊疗更加便捷和精准。

  • 标签: 斜视 复视 诊疗,联合,多学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碱球后注射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于烟台业达医院就诊的168例,按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采用静脉滴注血栓通及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试验组,96例,除以上治疗外,再行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碱。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试验组有效率为89.58%(86/96),高于对照组的70.83%(51/72)(χ2=9.612,P=0.002)。试验组眼球运动平均改善(1.48±0.32)mm,优于对照组的(1.13±0.22)mm(t=3.020,P=0.003)。两组患者斜视度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分离距离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0,P=0.012)。结论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碱球后注射对疗效优于单独全身用药。

  • 标签: 复视 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山莨菪碱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针刺风池、天柱、完骨及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中风后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病历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15例,对照组14例。对照组选取精明、球后、攒竹、阳白、太阳、四白、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作为治疗穴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刺风池、天柱、完骨、颈夹脊穴作为治疗穴位。两组均每天行针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7 d针刺5次,14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对视像距离、主证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视像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主证积分在各方面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配合针刺风池、天柱、完骨、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可降低视像距离、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相对常规取穴效果更佳。

  • 标签: 中风 复视 针灸 临床疗效
  • 作者: 李燕伟 杨士强 张伟 郭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为进修医师,现在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洛阳 471003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83-188)

  • 标签: Graves眼病 减压术,外科 内斜视 复视 眼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前老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增强调节能力的副交感神经激动剂如卡巴胆碱、匹罗卡品、PresbiDrops等,可刺激睫状肌收缩,增加睫状肌收缩力;其次是降低晶状体硬度、恢复晶状体弹性的硫辛酸类药物;以及利用光学原理增强患者近调节能力的Liquid Vision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均存在局限性,如仅针对老发生发展中的单个因素发挥作用,组合性药物机制不清,药物组合的最佳浓度、远期疗效、药物副作用及患者依从性等需进一步探究,且缺乏多中心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是否需根据患者调节力下降程度来调整用药浓度、频率及用药时间也需进一步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82-186)

  • 标签: 老视 调节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近视伴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国际屈光中心实施老手术患者。34例非主视眼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老,非主视眼设定目标Q值比术前Q值向更负的方向变化0.3~0.5,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对照组43例匹配年龄和非主视眼屈光度,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不做Q值调整;2组主视眼均全矫。记录非主视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角膜中央3 mm屈光度,前表面Q值,总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球差,角膜球差,离焦和彗差。记录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组间连续型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近视力与离焦、术后Q值及瞳孔变化幅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3个月,Q值调整联合单眼组非主视眼近视力较对照组好(t=0.597,P=0.021),远视力和中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调整联合单眼组93%的患者双眼近视力(LogMAR)在0或以上,比对照组的86%高(χ2=27.127,P<0.001)。与对照组相比,Q值调整组总像差、低阶像差、角膜球差、离焦较对照组大(t=-2.210,P=0.032;t=-2.135,P=0.038;t=-2.108,P=0.038,t=-2.190,P=0.034)。77例患者近视力与术后自然光线瞳孔下的离焦、术后Q值及调节引起的瞳孔变化均呈负相关(r1=-0.251,P1=0.028;r2=-0.543,P2<0.001;r3=-0.417,P3<0.001)。结论: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老在提高近视力的同时,不影响远视力。Q值向负向调整,增加了中央角膜的屈光度、离焦和球差,在近时通过瞳孔直径的变化,提高近视力,同时不会明显影响远视力。

  • 标签: 改良单眼视 Q值调整 老视 球差 角膜曲率
  • 作者: 王静 江洋琳 芦文丽 张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王静为天津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现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22,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的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功能异常的疲劳患者的功能体征和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 标签: 视功能 视疲劳 视觉训练 视觉可塑性 成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可塑性和弹性下降,睫状肌功能变弱,导致眼的调节幅度下降,进而使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发生困难的生理老化现象。目前临床治疗老的方法众多,各有优劣,但尚无真正意义改善调节功能的方法。本文汇总国内外老治疗的相关研究,就老治疗中的戴镜矫正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老视 接触镜 眼外科手术 药物疗法 视觉,单眼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能够量化疲劳严重程度并辅助诊断病因的疲劳量表。方法通过检索疲劳相关量表或问卷的文献及相关共识中对视疲劳的定义,筛选出疲劳相关条目组成第1版疲劳量表。综合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眼光医院门诊就诊的97例疲劳患者[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34.42±14.62)岁]和20名健康人[男性9名,女性11名,年龄(33.50±7.31)岁]的采访结果,以及3轮德尔菲法综合温州医科大学眼光医院的17位相关专家的意见,增减或修改条目形成第2版疲劳量表。再根据2轮共275例疲劳患者[男性97例,女性186例,年龄(34.42±14.62)岁]和49名健康人[男性17名,女性32名,年龄(35.79±8.88)岁]的采访结果进行条目调整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终版疲劳量表。通过克龙巴赫(Cronbach)ɑ系数、折半信度、再测信度评估终版疲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量表可重复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由疲劳在专家共识中的定义拟定2个自评条目,与通过文献回顾筛选出的52个疲劳症状条目组合,形成第1版疲劳量表。再根据2轮受访者调查结果和3轮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的结果,调整并删减条目,形成包含2个自评条目(“你是否有物疲劳症状”“用眼疲劳是否影响你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和19个症状条目(“你是否感觉眼周不适”等)的终版疲劳量表。通过因子分析将量表中的19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眼部症状、视觉症状和全身及精神症状,Cronbach ɑ系数分别为0.79、0.84、0.85;量表总体Cronbach ɑ系数为0.90,折半信度为0.80,再测信度系数为0.965。因子分析表明,3个维度的特征值均>3,累计解释变异量为54.3%。结论本研究设计的疲劳量表经初步验证,在量化疲劳严重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辅助临床医师诊断疲劳及疗效评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84-291)

  • 标签: 视疲劳 调查和问卷 德尔菲技术 结果可重复性
  • 简介:摘要知觉学习是指通过特定的知觉任务训练使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力显著提高的方法。知觉学习具有相对特异性、相对迁移性以及时间属性,在弱视、斜视等眼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功能检查和改善方面也有新的应用。同时,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用,关于知觉学习的脑区探索也已取得新的进展。现笔者对视知觉学习的发展历程、神经机制、学习方法、功能应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知觉学习 发展过程 神经机制 学习方法 功能应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球面优化单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光科行非球面优化单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50例(100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远近距离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并使用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评估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前双眼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6个月主视眼logMAR远视力达0.0的患者有94%,非主视眼logMAR近视力均达到0.5,96%的患者达到0.3。主视眼术后6个月Q值与非主视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3)。等效球镜度(SE)、Q值与球差呈正相关(r=0.496,P<0.001;r=0.197,P=0.05)。患者双眼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除18 cpd以外,均达到术前水平(均P<0.05)。大部分患者反映视觉质量良好;2例诉夜间眩光、重影。患者术后6个月立体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球面优化单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合并老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损害视觉质量。

  • 标签: 非球面切削 Q值 近视 老视
  • 简介:摘要雪综合征(visual snow syndrome)是一种以视觉中出现持续的电视机雪花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2018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确定其诊断标准。但该疾病发病机制不清,与偏头痛、耳鸣、焦虑、抑郁共患率高,无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视雪综合征 偏头痛 视力障碍
  •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眼光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技术演变过程中涌现出诸多创新突破,推进了我国眼光专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本文回顾我国眼光专业70年发展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概述其学科基础及重要推动力量,以此展示我国眼光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所在。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21-725)

  • 标签: 视力测定法 视觉, 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与未“阳”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2―4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泉州市定点治疗医院收治的98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43例,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为57.5岁,均为普通型,其中20例伴有基础疾病。98例中15例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复查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并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新冠病毒“阳”组与未“阳”组,“阳”组男10例,女5例;非“阳”组男45例,女38例,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²=0.800,P=0.371);“阳”组平均年龄为(57±21)岁,未“阳”组为(53±17)岁;“阳”组中8例伴有基础疾病,未“阳”组12例。检测2组的血常规、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ESR、B型钠尿肽(BNP)、生化全套、新冠病毒 IgG和IgM抗体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1)98例患者出院后2周内有15例(15.3%)患者病毒核酸检测“阳”。(2)“阳”患者均在定点隔离场所复查病毒核酸阳性后再次入院治疗,自觉症状轻微,其中5例发热,6例咳嗽,5例咳痰,2例稍感气促。症状出现在出院后平均(5.7±2.8) d。(3)“阳”患者PCT(均<0.05 μg/L)均正常。“阳”组BNP为(151±171) ng/L,稍高于“阳”组的(63±7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7,P=0.000)。“阳”组与未“阳”组白细胞计数[(6.17±2.45)和(6.04±2.41)×109/L]、淋巴细胞计数[(1.59±0.52)和(1.32±0.64)×109/L]、CRP[(12.54±28.20)和(21.74±25.63)mg/L]、ESR[(31.07±28.72)和(34.10±22.16)mm/1 h]、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24.73±9.15)和(30.24±23.20)U/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22.60±12.82)和(36.47±34.12)U/L]、乳酸脱氢酶[(268±208)和(270±164)U/L]、D-二聚体[(0.60±0.50)和(0.84±0.98)μg/L]、铁蛋白[(294±195)和(395±319)μg/L]、IL-6[(9.17±6.42)和(14.28±17.74)ng/L]、尿素氮[(5.77±2.66)和(4.74±2.81)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阳”组再次入院时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影、渗出性或实变病灶,少数出现纤维化。(5)“阳”患者在定点医院密切观察期间均未发现引起二代病例。结论“阳”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活动性病灶,不排除仍存在病毒复制的可能性,但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可能仍处于病情恢复期,未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复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 双眼视功能 恢复状况 正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