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原发性肝癌 占位性病变 右肋缘下 术前诊断
  • 简介:患者,女,2岁。因左耳持续性出血4个月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4个月前患儿无原因出现左耳道出血,曾在我科门诊检查发现左外耳道有肉芽样组织,给予摘除及碘仿纱条压迫,很快复发。入院专科检查见左颞区隆起,压之软。左外耳道深部有一从上壁垂下的红色物,质韧易出血,未能窥及鼓膜。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张口未受限,颞骨CT:左侧颞骨大面积骨质破坏,累及左颞颌关节、左骨性外耳道前壁,左颅中窝外壁部分破坏(见图①)。为进一步确诊,于2004年10月29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左颞肌物切开取活检术。术中见颞肌饱满隆起,肌层下方可见肿瘤为灰蓝色,质软,似鱼肉样,不易出血,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持续性出血 骨性外耳道 颞骨CT 颈部淋巴结 门诊检查
  • 简介:脊柱的酸性肉芽(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一种,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症状性的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和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的神经功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胸椎EG患者28例,均采用一期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解决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外科手术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于2008-12-25来我院就诊。主诉:上腭不适、溃疡1个月。病史:患者1个月前开始感觉全身不适,低热(37.2℃),约2周后上腭部不适,出现一灰白色

  • 标签: 口腔黏膜 嗜酸性粒细胞 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酸性肉芽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我院1例枢椎酸性肉芽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酸性肉芽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枢椎酸性肉芽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并周围软组织包块,须与脊柱恶性肿瘤、骨囊肿、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相鉴别;颈椎酸性肉芽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结论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酸性肉芽以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为主。

  • 标签: 颈椎嗜酸性肉芽肿 诊断 治疗 125I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骨酸性肉芽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酸性肉芽常出现硬膜浸润,彻底清除病灶及对硬膜的恰当处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本病对放射治疗较敏感,对多发病变广泛者,经活检证实后应进行放射治疗,一般用6~9Gy小剂量照射即可。病变较小者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 标签: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酸性肉芽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脊柱酸性肉芽MRI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例12例,多发2例(图A.B.C),颈椎3例,胸椎9例,腰椎2例,多发病灶均位于胸椎。病灶表现为病变椎体不同程度压缩变扁,信号异常,可伴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周围结构是否受累显示非常清楚,脊柱酸性肉芽的MRI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

  • 标签: 脊柱 嗜酸性肉芽肿 磁共振成像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长骨酸性肉芽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3例长骨酸性肉芽的临床资料,以及X线、CT、MRI表现。结果:23例中,20例单发,3例多发。其中胫骨11例,股骨5例,肱骨4例,腓骨、桡骨、尺骨各1例。影像学特点为髓腔内密度或信号异常改变、起源于骨皮质内缘的骨质破坏及骨髓水肿、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和肿块。结论:长骨酸性肉芽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长骨 嗜酸细胞肉芽肿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酸性内芽的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青少年脊柱酸性肉芽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1.8岁。所有患者均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4例单纯行病灶清除术,其余12例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6个月,平均32.4个月。

  • 标签: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 青少年 外科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神经根受压症状 病灶清除术
  • 简介:酸性肉芽(gastriceosinophilicgranuloma,GEG)是一种罕见的、极易误诊的胃占位性病变。笔者收集4例,报道如下。例1,男,56岁,上腹部不适,伴呕吐1周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提示外周血酸性细胞8.1%。钡餐发现胃窦小弯侧见一穿透性溃疡,突出腔外约2.5cm,局部胃壁活动度可,周围黏膜纠集,未见明显黏膜破坏征(见图1)。拟诊胃窦小弯侧穿透性溃疡。胃镜诊断胃角处溃疡,

  • 标签: 胃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骨酸性肉芽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酸性肉芽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术后复查情况。结果CT表现:3例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呈地图样,边缘骨质硬化,内可见碎骨片,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2例呈虫蚀样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界锐利,无明显硬化边,其内被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突破骨质,侵犯硬脑膜及颅骨内、外板向眶内外生长。磁共振成像多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T2压脂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其间可夹杂高信号。术后随访2年,3例病变基本愈合,与正常骨质无明显区别,5例钛网固定良好,8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眼眶骨酸性肉芽易与其他恶性病变相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综合细致的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眼眶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酸性肉芽影像特点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间5例,分析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都有局部间歇性疼痛,软组织肿胀。结论 骨酸性肉芽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和病理分析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表现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龈浆细胞肉芽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牙龈浆细胞肉芽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41~58岁,平均46岁;3例病变位于上牙龈,2例位于下牙龈,病变平均为2.5cm×2cm×1.5cm大小。巨检病变表面光滑,个别病例伴有小的糜烂,呈息肉或结节状。镜检病变表面被覆鳞状上皮,部分上皮增生,病变内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增生,间质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和胶原,间质中可见大量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呈弥漫或多结节状排列;浆细胞分化成熟,局部可见透明小体。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呈κ和λ轻链多克隆表达。结论牙龈浆细胞肉芽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样病变,生物学行为良性,其诊断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富于慢性炎细胞的肿瘤性病变鉴别。

  • 标签: 炎性假瘤 浆细胞肉芽肿
  • 简介:酸性肉芽(eosinophilicgranuloma,EG)属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原发性免疫缺陷性良性肿瘤样病变。骨EG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率约占骨肿瘤的1%,而脊柱EG更少见。脊柱EG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以单发为主,少数有侵袭性,可侵及椎体附件和周围软组织;其中,胸椎EG发病率最高(54%),颈椎EG发病率最低(11%)。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颈椎 骨疾病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骨酸性肉芽的临床病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6例骨酸性肉芽。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酸性肉芽患者多为青年人,受累骨组织见朗格汉斯细胞和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伴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S-100(+)、CDlα(+)、Vitnentin(+),CD68(-)、Syn(-)。结论骨酸性肉芽组织病理学具有一定特点,需与多种疾病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其确诊有帮助。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朗格汉斯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