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增强调节能力的副交感神经激动剂如卡巴胆碱、匹罗卡品、PresbiDrops等,可刺激睫状肌收缩,增加睫状肌收缩力;其次是降低晶状体硬度、恢复晶状体弹性的硫辛酸类药物;以及利用光学原理增强患者近调节能力的Liquid Vision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均存在局限性,如仅针对发生发展中的单个因素发挥作用,组合性药物机制不清,药物组合的最佳浓度、远期疗效、药物副作用及患者依从性等需进一步探究,且缺乏多中心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是否需根据患者调节力下降程度来调整用药浓度、频率及用药时间也需进一步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82-186)

  • 标签: 老视 调节 药物治疗
  • 简介: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硬化,晶状体囊膜弹性下降,悬韧带松弛时,晶状体不能很好地借弹性回缩,从而导致了调节力的下降而引起的。调节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0.4D的调节量。可以说年龄是影响调节力和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综合验光仪能够利用多组透镜及验光标配合使用,可以对人眼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测,从而精确验光。

  • 标签: 晶状体硬化 调节 融合交叉柱镜 正/负相对调节
  • 作者: 殷刚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7-17
  • 出处:《航空军医》2023年5期
  • 机构:民航上海医院  上海  201103
  • 简介:摘要:指的是身体出现的一种自然衰老的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正常情况下,40多岁以后就会有近距离阅读障碍,尤其是在昏暗条件下、清晨时分更为突出,而且这种情况还会随年龄增长而加剧,形成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本文对的矫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老视 矫治方法 外科治疗 配镜
  • 简介:摘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可塑性和弹性下降,睫状肌功能变弱,导致眼的调节幅度下降,进而使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发生困难的生理老化现象。目前临床治疗的方法众多,各有优劣,但尚无真正意义改善调节功能的方法。本文汇总国内外治疗的相关研究,就治疗中的戴镜矫正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老视 接触镜 眼外科手术 药物疗法 视觉,单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近视伴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国际屈光中心实施手术患者。34例非主视眼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非主视眼设定目标Q值比术前Q值向更负的方向变化0.3~0.5,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对照组43例匹配年龄和非主视眼屈光度,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不做Q值调整;2组主视眼均全矫。记录非主视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角膜中央3 mm屈光度,前表面Q值,总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球差,角膜球差,离焦和彗差。记录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组间连续型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近视力与离焦、术后Q值及瞳孔变化幅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3个月,Q值调整联合单眼组非主视眼近视力较对照组好(t=0.597,P=0.021),远视力和中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调整联合单眼组93%的患者双眼近视力(LogMAR)在0或以上,比对照组的86%高(χ2=27.127,P<0.001)。与对照组相比,Q值调整组总像差、低阶像差、角膜球差、离焦较对照组大(t=-2.210,P=0.032;t=-2.135,P=0.038;t=-2.108,P=0.038,t=-2.190,P=0.034)。77例患者近视力与术后自然光线瞳孔下的离焦、术后Q值及调节引起的瞳孔变化均呈负相关(r1=-0.251,P1=0.028;r2=-0.543,P2<0.001;r3=-0.417,P3<0.001)。结论: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在提高近视力的同时,不影响远视力。Q值向负向调整,增加了中央角膜的屈光度、离焦和球差,在近时通过瞳孔直径的变化,提高近视力,同时不会明显影响远视力。

  • 标签: 改良单眼视 Q值调整 老视 球差 角膜曲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病人的筛选及手术后对远视力的影响。方法对15人,(17只眼)进行手术前后的远视力、近视力对比。结果术前7人8只眼远视力<0.5术后远、近视力均有所提高1~2行,8人9只眼术前远视>0.5术后提高近视力的同时远视力会受到影响。结论LASIK手术治疗在术前筛选时,考虑其它问题的同时重点要考虑病人的远视力情况。

  • 标签: 准分子激光 老视 远视力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近视伴的效果。方法 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近视伴患者中筛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两组主眼均接受全矫治疗,观察组(n=27)非主眼选择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对照组(n=33)则合理调整屈光度不进行Q值调整,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远视力、中视力和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低(P>0.05),近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手术后,观察组26患者双眼视力在LogMAR、0或更好,占比96.30%,对照组则为25例,占比75.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近视伴患者选择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方案效果显著,可确保近视力良好恢复,同时也不会对远视力产生过大影响,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Q值调整 单眼视LASIK 近视 老视
  • 简介:摘要是一种随年龄增长出现的眼调节功能逐渐下降的生理现象。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目前有近1/4人口受到老的影响。晶状体手术可以矫正,包含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晶状体置换术。本文对各种矫正的人工晶状体,如单焦点、多焦点、景深延长型、可调节等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临床矫正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眼的科学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年龄在40~75岁之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80例(118眼)从术后1wk开始随访6mo以上,检测角膜散光度数变化,并根据患者的阅读需要和距离进行客观和主观验光。结果: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1wk~1mo的平均度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mo的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眼的近附加3个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近附加验配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应待角膜散光稳定后根据被测的调节参数进行精确的验配,而不能简单地按照经验公式开出处方。

  • 标签: 人工晶状体眼 老视 角膜散光 近附加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散光性屈光不正与注视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非患者近距离屈光矫正的必要性,并寻求可行的矫正方法。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近视性散光受试者166例(右眼),检查各受试者注视不同距离(远眼前5m、眼前40cm、眼前20cm)的散光性屈光不正度、配戴静态屈光矫正眼镜时的近视力(distancecorrectednearvisionacuity,DCNVA)及散光修正后的近视力(accommodativeastigmatismcorrectednearvisionacuity,ACNVA)。近状态下的散光在远单眼全矫基础上采用交叉柱镜进行修正,受检眼水平向前注视近视力表中其最佳视力的标。对三个注视距离下(远5m、近40cm、近20cm)两两之间的散光度及轴位的差异、DCNVA与ACNVA的差异分别采用两两配对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结果:三个不同注视距离,两两间散光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近40cm与远5m:Z=-5.316,P<0.0167;近20cm与远5m:Z=-5.672,P<0.0167;近20cm与近40cm:Z=-2.463,P<0.0167),且近20cm散光度(0.83DC±0.52D)>近40cm散光度(0.78DC±0.43D)>远5m散光度(0.63DC±0.47D);三个不同注视距离,两两间散光轴位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CNVA与ACN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散光修正后视力呈提高的趋势(Z=-5.741,P<0.01;Z=-6.848,P<0.01)。结论:随注视距离移近,散光度呈增大的趋势且散光轴位朝着顺规散光的方向发展,然而这种改变对于个体来讲是随机的、个性化的,在散光改变量最大的距离处发生疲劳的可能性较大,在该距离下进行屈光矫正可能是治疗该类疲劳患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调节 近视性散光 近距离工作 视疲劳
  • 简介:摘要:验光是配镜的主要环节,但是如果仅停留在验光这一步,只能准确的确定度数,最终的配镜处方还需要在度数上对细节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患者配到适合的镜。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忽视细节会导致配镜失败的理论,并通过验光细节、镜片质量细节、镜架选择细节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验光配镜中细节的重要性,希望验光配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得到重视。

  • 标签: 老视验光配镜 配镜细节 镜片与镜架 瞳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球面优化单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光科行非球面优化单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50例(100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远近距离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并使用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评估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前双眼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6个月主视眼logMAR远视力达0.0的患者有94%,非主视眼logMAR近视力均达到0.5,96%的患者达到0.3。主视眼术后6个月Q值与非主视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3)。等效球镜度(SE)、Q值与球差呈正相关(r=0.496,P<0.001;r=0.197,P=0.05)。患者双眼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除18 cpd以外,均达到术前水平(均P<0.05)。大部分患者反映视觉质量良好;2例诉夜间眩光、重影。患者术后6个月立体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球面优化单眼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合并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损害视觉质量。

  • 标签: 非球面切削 Q值 近视 老视
  • 简介:目的:评价Shotfile切削模式治疗近视伴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43例82眼35岁及以上近视屈光不正患者行激光角膜手术,采用Shotfile切削模式,随访3a。观察术后1、2、3a时的裸眼远、近视力和屈光度变化、视觉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l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81眼(99%),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75眼(91%),等效球镜平均为-0.64±0.63D,总体满意率为91%;术后2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79眼(96%),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69眼(84%),等效球镜平均为-0.62土0.59D,总体满意率为86%;术后3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77眼(94%),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62眼(76%),等效球镜平均为-0.55±0.56D,总体满意率为81%。所有人选病例均未出现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1眼等效球镜为-10.00D的患者la后出现-1.75D的回退,尊重患者意愿为患者进行二次补矫。结论:Shotfile切削模式治疗近视伴患者远期疗效安全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随时间延长部分患者近能力逐渐减弱,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 标签: 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 近视伴老视 激光角膜手术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是指随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下降导致近困难,多在40岁以后出现症状。的矫治包括重建调节和改善症状两种,前者目前仍难以实现,而后者主要为配戴凸透镜。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摆脱框架眼镜的愿望,手术矫治的方法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手术矫治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在介绍该手术矫治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回顾近期文献综述应用不同算法进行手术的新进展。

  • 标签: 老视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激光,准分子 屈光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是指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调节功能衰退,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治疗手段众多,包括光学镜片、角膜接触镜、人工晶状体植入、角膜切削术等,其药物治疗的研究亦是重要的探索方向。基于各项研究成果,的药物治疗机制可基于增加景深来提升眼球光学成像质量,或通过改善晶状体弹性恢复部分调节力。由此,以调节瞳孔大小为代表的缩瞳药物和恢复晶状体弹性的为代表的药物在药物治疗领域内受到重视,部分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将从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进行介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单光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联合验配方式矫正的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光医院招募20例观察对象(度数+1.00~+2.00 D),分别按多焦法(双眼配戴多焦软镜)、单眼法(一眼配戴远用单焦软镜,一眼配戴近用单焦软镜)和改良法(主视眼配戴单焦软镜,非主视眼配戴多焦软镜)3种方法验配角膜接触镜。每种方法配戴1周,间隔1周作为洗脱期,分析选用单光框架眼镜和3种接触镜矫正方法矫正下的观察对象双眼远、中、近距离100%及10%的双眼对比度视力(后文中视力均为双眼视力),同时采用VFQ-25汉化版视觉质量量表评估视觉效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方法下视力的差异。结果:在远距视力对比中,多焦法视力低于单光框架眼镜(t=3.91,P=0.001)和改良法(t=2.94,P=0.008)。在5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76,P<0.001;10%:t=-4.22,P<0.001)、单眼法(100%:t=-3.50,P=0.002;10%:t=-4.76,P<0.001)和改良法视力(100%:t=-4.22,P<0.001;10%:t=-3.90,P=0.001)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在3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36,P<0.001;10%:t=-5.48,P<0.001)、单眼法(100%:t=-7.43,P<0.001;10%:t=-4.03,P=0.001)和改良法(100%:t=-5.67,P<0.001;10%:t=-3.93,P=0.001)视力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所有观察对象中有1例认为单光框架眼镜最佳,7例认为多焦法最佳,2例认为单眼法最佳,10例认为改良法最佳。结论:联合多焦法和单眼法的改良验配方法能很好地矫正,提供不弱于单眼法和多焦法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 标签: 老视 角膜接触镜 视觉质量
  • 简介:白内障手术已从简单的复明手术发展成为更具挑战的屈光手术,手术需求者希望通过手术提高视力并摘掉眼镜,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虽能解决患者远问题却无法解决脱镜问题,由此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应运而生。在双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基础上,目前市场上新产生的几款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成为了热门。本文将综述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几款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原理及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老视矫正 三焦点 连续视程 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于青少年近视与中老年人初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4.5~2015.6收治的91例近视患者与77例初发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训练。结果经过训练治疗后近视患者与患者的视力明显改善、屈光度明显降低,眼轴明显减小,训练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视觉训练在治疗初发与近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老视 近视 初发期 青少年 视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