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更好地预防与控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监测 登记
  • 简介:摘要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GBZ 98-2020)已经发布,于2021年5月1日起实施,替代《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GBZ 98-2017)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235-2011)。本文就新标准发布的重要意义、修订相关背景、修订的基本原则、重要指标的修订依据、标准应用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尤其是对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的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报告等方面详细说明,以避免在标准使用中可能会产生的误解和疑虑。

  • 标签: 健康要求 职业健康 监护规范 适任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国际机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相关主管部门有效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于2019年7至8月,选取某国际机场246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收集其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同时选取某医疗机构21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并分析不同工龄组间机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1.63%,4/246)和血糖异常检出率(4.07%,10/246)较低,皮肤异常检出率(11.79%,29/246)、肝胆脾B超异常检出率(75.61%,186/246)和胸部正位片异常检出率(5.28%,13/246)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机场放射工作人员皮肤异常、血糖异常和肝胆脾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者和胸部正位片异常者主要分布于≥20年工龄段;肝胆脾B超异常率在不同工龄段均较高。结论长期低剂量照射会对机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保护其职业健康。

  • 标签: 机场 放射工作人员 职业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来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4 30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彩超结果,比较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中616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14.3%,616/4 308),甲状腺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结节(5.1%,220/4 308)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异常(7.1%,308/4 308)。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SH异常率更高(P<0.05);随着工龄增加甲状腺结节检出率、T3、甲状腺素(T4)异常率升高(P<0.05);未评级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最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年龄均为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68、1.016,95%CI:1.548~2.763、1.002~1.030,P<0.05)。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损伤,应重点关注女性、高年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放射学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结节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规律,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月,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3 165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体检类型(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工种、性别、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结果进行离岗时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比例较少,仅为2.3%(74/3 165);在岗期间组放射工作人员的胸片、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上岗前组(P<0.05),在岗期间组和离岗时组的检查项目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应用组和工业应用组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核燃料组(P<0.05);男性放射工作人员的血压和肾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而女性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放射工作人员的心电图、胸片、血压、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和血常规的异常检出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放射职业健康监护,尤其重视离岗时放射职业健康检查,重点关注敏感指标变化,改善放射防护条件,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

  • 标签: 辐射,电离 放射工作人员 医疗应用 工业应用 核燃料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提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监督工作的水平和技术含量。方法建立并运行放射工作人员证件信息系统,并在河北省试运行。结果截至2018年12月,共为140个医疗机构的4 339人发放了放射工作人员证,通过放射工作人员证件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掌握了河北省省级注册医疗机构及其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分布,提高了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和发放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结论为探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电子卡片式管理,实时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单位、教育培训、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和鉴定等信息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放射工作人员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证件 信息系统 运行
  • 简介:摘要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内照射 放射工作人员 剂量估算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核医学的快速发展,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较过去有了很大增加。核医学科的操作大多为放射性药物的准备和注射等近距离操作,且非密封性放射性核素的使用还可能带来内照射的风险。因此,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问题是我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及其辐射防护要求进行介绍,旨在为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职业暴露 辐射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市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情况,探究影响晶状体混浊的因素,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2月,依据全国放射卫生监测项目,收集某市1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包括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和眼科检查结果。分析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放射工作人员4 452人,439名(9.9%)放射工作人员出现晶状体混浊。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P<0.05);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异常增加(rs=0.269、0.212,P<0.01)。从事核医学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12.7%,9/71),离岗体检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18.3%,26/14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组和>30~<50岁组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是年龄≥50岁组的0.087(95%CI:0.058~0.132)倍和0.076(95% CI:0.054~0.107)倍,工龄≤10年组、>10~<20年组、20~30年组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是工龄>30年组0.293(95%CI:0.189~0.456)、0.413(95%CI:0.256~0.666)、0.318(95%CI:0.204~0.497)倍。结论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应重点关注高年龄、高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辐射,电离 晶状体混浊 放射防护
  • 作者: 郭绮珊 阮萍 黄伟旭 沈洪涛 丘家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510310 广州,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510006 广州,广东省医药3D打印机及个性化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006 广州,广东省医药3D打印机及个性化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006 广州,广东药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510300 广州,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541001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风险关联。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整群抽取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22家广州市三甲医院的2 708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10至2018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其基本人口学信息、各个监测周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和各年度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中眼科检查结果,采用含时依协变量Cox模型对晶状体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0至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发病密度为185.90/万人年;与年龄<30岁组放射工作人员(93.74%)比较,年龄≥50岁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72.5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工龄<1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92.69%)比较,工龄≥20年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83.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HR=14.485,P<0.01)。与年龄<30岁组工作人员比较,30~岁组、40~岁组和50~岁组5年发生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增加4.9%、10.1%、15.5%。性别、吸烟、饮酒、工种、工龄和年均有效剂量对晶状体混浊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严格控制其放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做好放射防护。

  • 标签: 职业病 放射医学 晶状体 白内障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导致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碘-131(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内照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于2019年3至10月,以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度福建省开展131I核素诊疗的21家核医学单位资料,对131I自动分装仪数量、131I甲状腺癌(甲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及肝癌治疗人数、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执业类别、131I操作情况和轮岗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中20家开展131I甲癌和甲亢诊断治疗的医院进行场所131I气溶胶检测和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直接测量。分析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内照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20家医院核医学监督区131I气溶胶的检出率为80.0%(16/20),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检出率为25.5%(62/243)。工作人员近10个有效半减期内参与131I的分装和给药、核医学科监督区131I气溶胶的活度浓度、131I甲癌和131I甲亢治疗人数是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OR=5.857、6.808、1.983、1.150,P<0.05)。结论核医学工作人员131I内照射暴露普遍存在,应当重视对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的防护,加强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

  • 标签: 核医学 碘-131 内照射 气溶胶 甲状腺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评价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至6月,收集839名在岗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血样,分别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染色体畸变分析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确定微核率临界值和参考值范围。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45‰(2 056/839 000)。ROC曲线下面积0.971,灵敏度100.0%,特异度91.6%,约登指数0.916;微核率临界值为6‰,参考值范围为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0~5‰,应重点关注微核率≥6‰的放射工作人员工作中加强防护。

  • 标签: 淋巴细胞 微核 染色体 参考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疗行业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14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放射诊断57例、放射治疗49例、核医学52例和介入放射学56例共4组。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分析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结果4种工种间放射工作人员间无着丝粒片段(ace)率、易位(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6、19.965、32.82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和核医学组的ace率、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高于放射诊断组(χ介入2=4.711、10.798、10.845,P<0.05;χ核医学2=3.853、7.674、7.708,P<0.05)和放射治疗组(χ介入2=9.209、9.772、21.330,P<0.05;χ核医学2=8.010、6.969、10.812,P<0.05)。不同工龄组间放射工作人员的t率和总畸变率存在差异(χ2=7.706、6.667,P<0.05),不同年有效剂量组间的ace率、t率和总畸变率亦存在差异(χ2=12.263、15.360、21.478,P<0.01),且t率和总畸变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r=0.347、0.263,P<0.01)。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工种和年有效剂量是影响染色体畸变水平的因素(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和0.5~1 mSv组的IRR=1.797、2.136、1.422,P<0.05)。结论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水平相对较高,应加强对这两个工种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染色体畸变 工种 工龄 年有效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内131I的活度,并估算年待积有效剂量,分析碘治疗人员的内照射现状。方法选择甲状腺内照射碘测量仪,对山东省6家医院进行调查并进行甲状腺131I活度测量,得出6家医院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的检出率和活度值,进而计算摄入量和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6家医院共有63名碘治疗工作人员接受测量,其中有52人甲状腺内检测到131I,检出率83%,测得131I活度大多低于200 Bq。估算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0.23~7.78 mSv,其中有84.6%的人年待积有效剂量<2 mSv。结论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应进行常规内照射个人监测,各医院在辐射防护制度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内照射 131I 甲状腺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病因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我国职业放射工作人员男性乳腺癌的病因判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日本原爆幸存者拟合得到的男性乳腺癌超额相对危险(ERR)模型与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VII提供的女性乳腺癌超额绝对危险(EAR)模型两种方法,对既往1例被诊断为男性乳腺癌病例进行乳腺剂量及其病因概率的计算。结果通过男性乳腺癌ERR模型计算病因概率(PC)均值为94.6%,95%PC上限为98.3%。女性乳腺癌EAR模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基线,PC均值为70.3%,95% PC上限为153.3%,而采用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基线则PC均值为99.2%。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均可判定该男性所患乳腺癌是由职业性放射性暴露所致。结论采用女性乳腺癌EAR模型和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基线计算95%PC上限高于男性乳腺癌ERR模型,但对于女性乳腺癌EAR模型估算病因概率的不确定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建议将职业放射工作人员男性乳腺癌列入我国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名单,对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名单补充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以满足潜在的索赔需求。

  • 标签: 男性乳腺癌 电离辐射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 病因概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医院1 280名医院工作人员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与抗体水平,为疫苗接种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1月30日期间,广州某三级医院的1 280名医院工作人员接受北京生物或者科兴中维2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完成2剂次接种后14 d、6个月后新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IgM 2种抗体结果。1 280人中新冠疫苗接种后14 d自愿检测抗体者有375人(A组),接种6个月后自愿检测者有238人(B组),接种14 d后与6个月后均有检测抗体者123人(C组)。其中男469人、女811人,疫苗接种年龄段为18~59岁,分为18~38岁(低年龄组)与39~59岁(高年龄组)。分别统计分析A组、B组、C组内性别之间以及高、低年龄组之间产生的IgG和IgM 2种抗体水平,并且比较C组2种抗体在接种后14 d与6个月时的变化。数据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 428人次接种信息,监测不良反应信息27条,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27/2 428),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8%(19/2 428),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42/2 428)。A组阳转率IgG为92.0%(345/375),IgM为45.6%(171/375);抗体S/CO值IgG为14.90(5.80,31.70),IgM为0.88(0.30,2.98)。B组阳转率IgG为49.5%(118/238),IgM为0.8%(2/238);抗体S/CO值IgG为0.99(0.35,3.01),IgM为3.00(0.20,0.07)。C组接种14 d后IgG抗体S/CO值为14.80(6.98,29.60),接种6个月后为0.95(0.29,2.80);接种14 d后IgM抗体S/CO值为0.89(0.30,2.94),接种6个月后为0.03(0.02,0.07)。B组接种6个月后IgG抗体以及C组接种14 d后IgM抗体S/CO值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均P<0.05),其他各组接种后14 d或6个月后IgG和IgM 2种抗体均于性别、高低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中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高、低年龄组,接种新冠疫苗6个月后IgG、IgM 2种抗体S/CO值均较接种14 d后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北京生物和科兴中维2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该医院工作人员中的应用,取得了近期的预期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产生了免疫抗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 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场和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情况。方法将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体检的2 239名放射线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其中杭州市某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519人为观察组,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1 720人为对照组,收集个人外照射剂量及晶状体浑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无剂量统计,对照组2017年度人均年受照射剂量为(0.137 8±0.142 5)mSv/a;观察组晶状体浑浊率为2.03%(12/519),对照组为6.51%(112/1 7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0,P=0.000)。两组不同年龄段晶状体浑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5年工作人员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晶状体浑浊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8,P=0.004)。结论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率低于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但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未按照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应加强监督管理。

  • 标签: 人员,放射工作,医院 人员,放射工作,机场 浑浊,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调查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2016—2019年委托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个人剂量监测室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其个人剂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2016—2019年分别监测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工作人员53 674、2 563、5 001、16 687、22 272和2 087人次,超过调查水平(1.25 mSv)的分别有76、6、18、28、133和2人次,非真实剂量者分别占67.1%、100%、55.6%、82.1%、76.7%和100%。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工作人员周期剂量当量第99百分位数(P99)分别为0.37、0.39、0.67、0.35、0.54和0.30 mSv,周期剂量当量均值分别为0.07、0.06、0.11、0.06、0.07和0.05 mSv。对各组人员周期剂量当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9~-2.681, P<0.001)。结论考虑超过目前调查水平数据的高不真实性和人工成本的因素,建议近似地将0.40 mSv/3个月作为目前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调查水平,将0.70 mSv/3个月作为目前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的调查水平。

  • 标签: 广东省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 调查水平 个人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与分析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对麻醉医生工作的认知情况。方法对三级医院非麻醉科、非手术室工作人员和同时期择期手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结果60.3%的调查对象对麻醉医师工作认知水平较低。相较于患者,医生(OR值=2.866,95%CI:1.405~5.848)认知水平较高,护理(OR值=1.633,95%CI:0.815~3.273)、医技(OR值=1.359,95%CI:0.630~2.935)及行政人员(OR值=1.470,95%CI:0.651~3.317)与患者无明显区别。36~50岁年龄段(OR值=1.848,95%CI:1.224~2.792)、本科(OR值=2.068,95%CI:1.090~3.925)及研究生学历(OR值=3.624,95%CI:1.701~7.723)的调查对象认知水平较高。无麻醉手术史(OR值=0.574,95%CI:0.380~0.867)、无医学相关教育背景(OR值=0.354,95%CI:0.145~0.865)的调查对象认知水平较低。结论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中存在对麻醉医生工作认知不足的现象。医院工作人员总体上优于患者,但不同工作类别间存在差异,医生优于患者,而护理、医技、行政人员与患者的认知水平无明显区别。中段年龄者、受教育程度较高、既往有麻醉手术史、有医学相关教育背景者认知水平较高。

  • 标签: 麻醉医生 认知 调查和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