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应急接种医疗保障不良反应。方法 纳入某社区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市民1000名,采集时间2021年12月1日/2022年1月30日(开始/结束),观察接种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000名市民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3例,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0.3%。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接种较为安全,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增加应急接种医疗保障措施,可进一步确保接种市民的安全。

  • 标签: 疫苗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Vero细胞)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应对处理。方法:选取我院从2021年2月8日-2021年12月31日52142例新冠疫苗接种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Vero细胞)接种者接种后24小时内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接种后24小时内有患者出现恶心、发热、注射部位肿痛、头晕等,其中恶心患者601例,占比为1.15%;恶心伴呕吐7例,占比0.01%;发热患者630例,占比为1.21%;注射部位肿痛178例,占比为0.34%;头晕212例,占比为0.41%;口唇发麻30例,占比为0.06%;胸闷、心悸26例,占比0.05%;腹泻7例,占比0.01%;注射侧上肢皮疹5例,占比0.01%;无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Vero细胞)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轻症较多,如恶心、发热、注射部位肿痛、头晕等,多数接种者以发热、恶心为主,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此应根据不同不良反应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方案,以此消除不良反应。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不良反应 恶心 发热 注射部位肿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大规模紧急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疫苗接种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在紧急使用中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种人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信息。结果截至2020年12月1日,共采集519 543人次接种信息,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9%,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7%。全身不良反应以疲劳(0.21%)、头痛(0.14%)、发热(0.06%)、咳嗽(0.05%)、食欲不振(0.05%)为主要表现;局部不良反应以接种部位疼痛(0.24%)、接种部位肿胀(0.05%)为主要表现。结论大规模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Vero细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进行紧急使用后,一般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紧急使用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免疫人群和小鼠血清对变异株(Delta株和Beta株)的交叉中和活性。方法各取20份人群常规两剂基础免疫血清、三剂加强免疫血清和两剂小鼠免疫血清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3株病毒,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分析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固定剂量病毒的中和活性,计算血清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评估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水平。结果人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大于95%;基础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09、41和15,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7倍和7.3倍;加强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46、190和86,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3倍和5.2倍。小鼠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为100%;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 037、862和408,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4倍和5.0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免疫后的人群和小鼠血清均可对Delta和Beta变异株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保护,且人群加强免疫后可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抗体,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基础免疫 加强免疫 变异株 交叉中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测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者和SARS-CoV-2活疫苗受种者血清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增进对SARS-CoV-2和SARS-CoV-2活疫苗进入机体后免疫学特征的了解。方法选取44名COVID-19确诊病例、118名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和273名SARS-CoV-2活疫苗受种者纳入观测,分别收集检测不同时期的血清样本144份、381份和398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水平,结合人群基本特征和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疫苗受种者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27%(23/44)、23.73%(28/118)和14.29%(39/273),确诊病例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和疫苗受种者(χ2=12.106,P=0.001;χ2=34.755,P<0.001);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44/44)、97.46%(115/118)和98.81%(166/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4,P=0.229)。确诊病例中,<40岁人群的IgM抗体浓度低于≥40岁人群(Waldχ2=6.609,P=0.010),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无接种史人群(Waldχ2=12.402,P<0.001);无症状感染者中,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无接种史人群(Waldχ2=4.530,P=0.033);疫苗受种者中,<40岁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40岁人群(Waldχ2=9.565,P=0.002)。抗体水平动态分析显示,从第1周到第9周,确诊病例的IgM和IgG抗体浓度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和疫苗受种者。结论确诊病例的IgM和IgG抗体水平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和疫苗受种者,≥40岁的确诊病例体内IgM抗体水平较高,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IgG抗体水平较高;SARS-CoV-2活疫苗全程接种后具备较好的免疫原性,<40岁的疫苗受种者体内IgG抗体水平较高。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术、术后病情稳定并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疗程的15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接种新冠疫苗后受者出现接种部位疼痛,疲惫感,头晕头痛,皮肤瘙痒等的频次。按接种疫苗后有无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进行安全性对比分析。同时,按照疫苗生产企业是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科兴)还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生物),将完整接种了同一公司2剂疫苗的受者分为北京科兴组和北京生物组;按受者年龄是否大于60岁,将其分为≥60岁组与<60岁组,对各组肝移植受者术后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151例受者中,年龄<60岁者98例(<60岁组),≥60岁者53例(≥60岁组);疫苗接种距离肝移植手术的中位时间为8.44(4.37,12.39)年;血清中位他克莫司浓度为2.5(1.8,3.9)ng/L。完整接种了2剂北京科兴生产的新冠疫苗的有83例(北京科兴组),完整接种了2剂北京生物生产的新冠疫苗有40例(北京生物组)。另有14例受者为北京科兴和北京生物疫苗组合完成,4例接种了其他公司活疫苗,10例受者接种活疫苗公司名称不详。本研究151例接种新冠疫苗后,有24例(15.9%)出现了局部及全身反应。其中,接种部位疼痛硬结15例(9.9%),乏力、疲惫感8例(5.2%),轻度头晕头痛2例(1.3%),局部皮疹1例(0.7%),皮肤瘙痒1例(0.7%)。但出现上述情况24例与其他127例受者的年龄、性别、疫苗接种距离肝移植手术时间、血清他克莫司浓度和疫苗来源公司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2、0.752、0.890、0.377、0.582)。北京科兴组83例中有16例(19.3%)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北京生物组40例中有5例(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60岁组98例中有17例(17.3%)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60岁组53例中有7例(13.2%)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的受体,在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接种新冠疫苗是安全的;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反应以疲惫感、接种部位疼痛为主,且症状轻微。

  • 标签: 肝移植受者 灭活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科研机构从多个方向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主要有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5条研发技术路线。现就新型冠状病毒各型疫苗的优缺点、研发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人数达数千万,远超过2002-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感染人数。由于当前对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并非十分清楚,也没有专门预防和治疗的特效药物,对于传播如此迅速的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而疫苗作为健康人的防护措施,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本文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相关疫苗的研发及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制策略及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疫苗 模型,动物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 简介:摘要:在进行疫苗生产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技术的支撑条件,并且对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追踪和管理,才能保证疫苗在使用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在进行活疫苗研发的过程中,病毒的变异会对疫苗的应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对相关技术进行完善和优化,时,需要建立健全的生产体系,并且通过临床试验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就病毒活疫苗生产工艺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 标签: 病毒 灭活疫苗 生产 工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Vero细胞)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开展临床研究,于2020年5月,在河北省任丘市招募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受试者422名(Ⅰ、Ⅱ期临床试验分别为72、350名)。按照0、28 d的免疫程序随机接种2剂次试验疫苗或安慰剂。Ⅰ期受试者随机分为中剂量、高剂量组,每个剂量组按照2∶1的比例分别接种试验疫苗和安慰剂,Ⅱ期受试者按照2∶2∶2∶1的比例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种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试验疫苗和安慰剂。采用定期随访和主动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观察疫苗接种后28 d内的不良反应,并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422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6.45±4.70)岁,男性占48.82%(206/422);低、中、高3个剂量疫苗接种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纳入100、124、124、74 名。剔除1名未接种疫苗者后,共将421名至少接种1剂次疫苗者纳入安全性分析。接种完第1剂或第2剂后28 d内,共有20.67%(87/421)的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征集性和非征集性)。76名发生严重程度1级不良反应[18.05%(76/421)];22名发生严重程度2级不良反应[5.23%(22/421)];未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共有19.71%(83/421)的受试者发生征集性不良反应,1级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接种部位的疼痛,其次是发热和疲劳乏力;2级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发热、疲劳乏力,其次为肌肉痛和接种部位红晕。共有2.61%(11/421)受试者发生非征集性不良反应。共有1.66%(7/421)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后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未发现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应用于60岁及以上人群时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随机对照试验 老年人 灭活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监测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毒种遗传稳定性。方法毒种通过不同的方式,即未经过空斑纯化的毒种和空斑纯化的毒种,在细胞上进行连续传代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提取病毒核酸,利用二代测序进行病毒宏转录组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毒种的全基因组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和插入/缺失的差异。结果空斑纯化毒种连续传代后,ORF1ab和S基因序列上的高于5%的突变位点明显少于未经空斑纯化的毒种,且在纯化毒种全基因组中未检测到插入/缺失突变。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路径的毒种连续传代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毒种经过空斑纯化后的遗传稳定性优于未纯化毒种,为活疫苗研发毒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灭活疫苗 毒种 二代测序技术 遗传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10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的Ⅱ期临床试验,入组对象为18~59岁、未妊娠、未哺乳的健康人群,基础免疫程序为0-14 d 5 μg、0-14 d 10 μg、0-28 d 5 μg、0-28 d 10 μg,从其中按研究编号从小到大顺序各选择50名(共200名)完成2剂基础免疫的受试者,在完成基础免疫后第6个月(窗口期30 d)加强接种第3剂与基础免疫同样剂量的疫苗。加强免疫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约5 ml,分析活病毒中和抗体、假病毒中和抗体、受体结合域IgG抗体(RBD-IgG)的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收集并分析加强免疫后28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0-14 d 5 μg、0-14 d 10 μg、0-28 d 5 μg、0-28 d 10 μg组对象的基线年龄分别为(43.98±9.58)、(43.46±9.34)、(42.56±9.08)和(43.94±11.05)岁(P=0.877),各组间性别比例均衡(P=0.331);4组活病毒中和抗体GMT(95%CI)由加强免疫前的4.07(3.30~5.04)、3.75(3.08~4.55)、8.33(7.01~11.11)和7.69(6.19~9.57)升至加强免疫后28 d的284.84(215.28~376.86)、233.05(178.61~304.08)、274.81(223.64~337.68)和280.77(234.59~336.04),抗体阳转率均为100%。4组的加强免疫后28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0%(9例)、4.0%(2例)、12.0%(6例)和12.0%(6例)(P=0.182),无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活疫苗基础免疫6个月后进行1剂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加强免疫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免疫原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截至2020年4月2日,全球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人数已超过百万,其中医疗专业人员的比例很高。根据美国俄亥俄州和明尼苏达州的州卫生部门的初期报告,感染者中多达20%是医疗专业人员。本文就2019-nCoV的特性、致病传染的特点、易感人群、个人及神经科专业人员的防护介绍了美国的经验。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2019冠状病毒病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截至2021年9月10日,全球新冠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病例已经达到2.22亿人、死亡人数近460万。随着新冠病毒疫苗研制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广泛应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病例的增加值得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数据显示,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占比逐渐增加,<5岁和5~14岁年龄组病例的占比从2020年1月的1.0%和2.5%分别升高至2021年7月的2.0%和8.7%。全球已经有几十亿成年人接种各种类新冠病毒疫苗,已证实其保护作用包括减少感染和传播、降低重症和住院、减少死亡等,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多国陆续批准在12~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紧急接种新冠病毒mRNA疫苗,我国也已经批准3~17岁儿童按照梯次逐步推进新冠病毒活疫苗接种。为了顺利推进和实施新冠病毒疫苗在儿童的接种工作,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对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形成了该共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儿童 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暴发以来,以其高致病性和传染性,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到目前为止,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作为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目前对2019-nCoV的了解,其疫苗的研发几乎涵盖了目前疫苗研究的所有形式,包括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mRNA或DNA疫苗)等。本文就2019-nCoV疫苗的候选靶点、疫苗类型、研发现状及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佐剂 免疫效应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爆发,对全球人民身体健康和生面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尚未完全有效治疗方式,主要以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通风等预防控制为主。同时为降低其对人类影响,各国积极展开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因此,疫苗研制工作成为相关工作开展重点。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技术路线
  • 简介:摘要COVID-19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引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尚没有该病的特效治疗药物。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传播以及变异,亟需寻求新型治疗措施来对抗这种病毒,积极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十分必要。本文就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分类、分析及前景展望。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研发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爆发,对于全球公众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当前疫苗接种成为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科学家们针对于2019-nCoV病毒特征的研究,并且开展了动物模型的建立、免疫应答的检测、候选抗原体的鉴定以及疫苗的试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型冠状病毒的内心几乎涵盖了当前疫苗研究的所有形式,对于疫苗的形式多样,但是这个过程具有规律可循,从而更好的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科学认识
  • 简介:摘要:从2019年12月开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了深刻的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从2019年开始在全球流行,并且有关专家认为,引起不明原因肺炎的冠状病毒是可以危害生命的。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22年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按照病毒的分类,将新冠病毒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从2019年至今,新冠病毒感染仍然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截止至2021年9月,全球确诊病例约2.22亿人,死亡人数高达500万人。根据美国科学会报道,美国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中,约有400万儿童病例。占美国确诊病例总数的14.3%,儿童报告发病率累计高达6%。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儿童患者中,约有2%的患者,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而其病死率高达0.03%。目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病例总病死率高达3%。一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重症率为1%。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不断增加,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不断研制,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逐渐推广应用。但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感染率仍然在不断增加。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逐渐增加不仅会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患儿的家庭。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初期,儿童新冠病毒感染主要是由于家庭聚集发病而传播的,而儿童感染者的传播大部分来自家庭的成年患者。因此儿童也是整个人群构建新冠病毒免疫屏障的组成部分。新冠病毒感染儿童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对于青少年和儿童群体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至关重要的,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的传播。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接种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