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四种特殊盗窃的对象,可以是客观价值不大而主观价值较大的财物;特殊盗窃不是行为犯、举动犯、危险犯,而仍是结果犯,以取得财物为既遂;入户盗窃的着手为侵入住宅时,既遂为财物出户时;普通盗窃与特殊盗窃竞合及并存时,除非符合《盗窃解释》第6条的适用条件,否则应在盗窃累计数额所对应的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或者适用同种数罪并罚;应在'住宅'意义上把握'户',违反住居者意思即非法侵入住宅的,即为入户目的的非法性;除非盗窃作案工具本身具有相当的杀伤力,而且行为人具有用之对付被害人反抗的意思,否则不成其为'凶器';职业性佩戴的器具,除非行为人盗窃前意识到带有凶器,否则不成其为'携带';扒窃并非保护所谓的'贴身禁忌',而是着眼空间上的公共场所与对象上的随身携带的财物。

  • 标签: 多次盗窃 入户盗窃 携带凶器盗窃 扒窃 认定
  • 简介:民事权利有绝对权与相对权之分,民事法律关系有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之别,法学界普遍承认绝对权和绝对法律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但目前还没有见到任何关于绝对法律行为和相对法律行为的论述。事实上,绝对法律行为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可操作性,在某些特定领域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德国物权行为理论清晰地认识了相对权与绝对权、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之间的差异,但它没有能够把这种区分贯彻到法律行为领域,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症结恰恰就在这里。

  • 标签: 物权行为理论 绝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行为
  • 简介:<正>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并不是本文争议的焦点,笔者沿用通说,即认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足以造成既遂结果的第一次侵害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发生既遂的危害结果,在当时有重复实施侵害行为的实

  • 标签: 犯罪中止 实行行为 既遂犯 侵害行为 主观说 犯罪未遂
  • 简介:当前刑事司法实践中受到刑罚处罚的'网络游戏外挂'相关的行为包括了制作运营网络外挂的行为与使用网络外挂牟利的行为。对制作运营网络外挂行为的定性存在侵犯著作权罪和非法经营罪两种观点,由于刑法上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仅限于侵犯复制发行权的行为,而制作运营网络外挂行为虽然属于对网络游戏软件作品的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但却不能认为是侵犯其复制发行权的行为,因此在现行刑法框架内,以非法经营罪论处是较为妥当的。但对于使用网络外挂牟利的行为以非法经营罪在解释上是存在疑问的,同时将此种广泛存在的使用网络外挂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其刑事政策上的合理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 标签: 网络游戏外挂 侵犯著作权罪 非法经营罪 复制发行行为
  • 简介:案例:李某系某国有控股公司会计,负责单位的财务统计、账目核对。2011年6月,公司为财务人员统一配备一台价值2万元的计算机,李某见该计算机性能较好,就将此计算机带回家中自己使用,并将自己家里使用的一台旧的计算机拿到单位,后被单位领导发现。李某谎称计算机丢失,自己为了工作方便才将自己家用计算机搬来。单位报案后,公安机关经侦查将李某抓获。

  • 标签: 家用计算机 国有控股公司 单位领导 行为 财务统计 财务人员
  • 简介:一、简要案情沈阳某公司负责人唐某因急用钱,将一张7万元现金支票交给吕某作抵押,支票上加盖了公司财务章和唐某的名章,并写出书面保证一个月内账户内会存入相应款项,吕某遂将7万元人民币交给唐某。一个月后,吕某经查询该支票没有资金,吕某找到唐某索要钱款,唐某逃匿,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唐某的家人在法院二审审理期间代其偿还了欠款。

  • 标签: 应当 行为 现金支票 公司负责人 公司财务
  • 简介:日本的不当劳动行为是指雇主对劳动者和工会的团结权的侵害行为。不当劳动行为的责任主体是雇主,目前有根据劳动关系的实际状况对雇主性质进行判断的倾向。不当劳动行为主要包括不利益对待和拒绝集体谈判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雇主以劳动者加入和组建工会,或者进行工会的正当活动为理由对这些劳动者进行解雇和其他不利益对待;后者是指雇主没有正当理由,对工会的集体谈判加以拒绝或进行不诚实的集体谈判。劳动者或者工会因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受到权益侵害时,可以通过行政机关的劳动委员会实行行政救济,或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裁判所进行司法救济。

  • 标签: 不当劳动行为 不利益对待 集体谈判 行政救济 司法救济
  • 简介:<正>一、引言历经十余年的修法与立法努力,台湾地区的集体劳动三法(亦即工会法、团体协约法与劳资争议处理法)终于在今年(2011年)5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三法修正的改变甚大,可谓树立了未来集体劳动关系发展之法律框架,其中大的修正重点之一,即是不当劳动行为制度及其救济制度(裁决)之建立。以下谨就该制度之制度目的与救济程序,略加介绍:

  • 标签: 劳动行为 集体劳动关系 团体协约法 劳资争议处理法 调查程序 协商代表
  • 简介:1案件简介李某,男,某日傍晚出外洗澡回家后被人杀死。李家位于居民区中心部位,为一座北朝南二层楼院落(院落面积40斫),东南角为大门,院南侧为一东西走向的小巷。死者位于院中东侧靠近大门处,头北脚南,呈仰卧位(为120医务人员翻转形成),死者面部、衣服上浸润大量血迹,双脚鞋底未见沾有血迹。北屋门挂有门帘,进北屋门为客厅,客厅北侧及东侧为卧室,二楼为空房。

  • 标签: 现场勘查 犯罪行为 现场血迹分析
  • 简介:[案情]徐某至铜陵市狮子山曹山路星河手机专卖店,佯装购买手机,要求被害人翟某拿出金立牌M500手机一部给其观看,徐某趁翟某转身招呼其他顾客之机,拿着该部手机迅速跑出店外,在逃至狮子山朝山焊条厂附近被翟某抓获。

  • 标签: 行为分析 付款 购物 狮子山 手机 专卖店
  • 简介:某日,刘某骑三轮车到某公司院内拎拾废品,发现院内摆放一堆锈迹斑斑的旧金属管且无人看管,便将其中三根金属管放入三轮车中准备日后按废铁变卖。当刘某行至公司大门时,被值班保安当场截获。经鉴定,上述物品系待清洗的采油设备,价值人民币17万元。对于该案如何定性,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刘某主观上具有盗窃财物的故意,客观上盗窃了数额特别巨大财物,构成盗窃罪。

  • 标签: 盗窃行为 犯罪 三轮车 人民币 盗窃罪 公司
  • 简介:虽然近些年来理论界对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较多的分析和研究,但在程序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例如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诉讼已进行至二审和执行程序时,保险人赔付后如何行使代位求偿权,目前实践中对此认知还比较混乱。从相关法律法规出发,结合理论和实务进行讨论,以期为理解中国的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程序法律制度提供思路。

  • 标签: 海上保险 代位求偿权 程序法
  • 简介:招摇撞骗是指行为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务,炫耀并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招摇撞骗行为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权的利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两种情形,即一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彼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行为的目标对象应当包括财物、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

  • 标签: 招摇撞骗行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诈骗行为
  • 简介:信托财产移转行为,指信托财产权利主体的变更。它不同于普通民事财产移转,极易产生避税后果,需要税法予以特别规制。对信托财产移转行为进行可税性评价,是将其纳入税法规制范围的理论基础。税法对信托移转行为应分类规制:对信托财产的形式移转,不课税;对遗嘱信托的财产实质移转,视同遗产继承课征遗产税;对生前他益信托的财产实质移转,视同赠与课征赠与税;对委托人为非自然人信托的财产实质移转,视同受益人的所得课征所得税。

  • 标签: 信托 信托财产移转 税法 规制
  • 简介:从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的经济法行为理论研究囿于追求法律中的"行为理论"在体系设计上的对称性完美、贯彻传统"法律行为理论"在经济法行为范畴提炼上的普适性等强制证成思路而忽略了经济法的法律关系在行为设置上的独特性与类型化特征,在"主体——行为"范式上缺乏持续而系统的研究路向。现代经济法行为理论之科学建构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除了要探寻经济法行为理论与法律上之"行为"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外,更为关键的是要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之法律价值目标为指引创新经济法行为的设置模式,同时明确将"主体——行为"范式作为提炼经济法行为范畴的基本径路。

  • 标签: 经济法 经济法行为 法律行为 社会整体利益 国家干预
  • 简介:【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王某系某市征迁处工作人员,其户籍在光明村。2010年底王某在参与红霞村征迁前期工作时,以5万元价格从该村村民处购买住房一套,并通过辖区征迁所陈某出具了虚假证明,证明其在该村购买的房屋为自建房,从而顺利通过征迁审批,骗购安置房一套,从中获利15万余元。

  • 标签: 安置 住房 行为 犯罪嫌疑人 2010年 工作人员
  • 简介: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职学生公共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才能使他们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 标签: 高职教育 公共英语学习 心理障碍 解决对策
  • 简介:通过介绍美国自殖民地时期至今精神病治疗的发展历史,归纳了大部分通过立法而特别保障的精神疾患之各项"权利",进而结合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提出《草案》关于精神障碍患者各项权利的修改建议。这包括建立入院权利告知制度,并应补充或细化精神障碍患者通信和探视的权利、知情同意的权利、劳动及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治疗中受最少限制的权利、拒绝治疗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参与选举的权利、隐私权和定期得到审查的权利。

  • 标签: 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病 权利 强制医疗
  • 简介:我国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对我国现行法律相关法条的分析,结合整个民法体系的构架,事实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完全承认,物权行为不仅独立存在,并且具有无因性。

  • 标签: 物权行为 区分原则 抽象原则 我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