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1 个结果
  • 简介:共同犯罪中止的争议核心是部分犯罪人能否在犯罪最终达成既遂之前自动停止犯罪,成立中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发重点讨论了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观点以及构成条件。

  • 标签: 共同犯罪 部分中止 消解共犯关系 间接正犯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分案审理制度进行明确规定,相关司法解释虽有所涉及,但却只是寥寥数语,未能对分案审理的具体程序进行规定。事实上,学界和实务界已对该制度探讨多时,但由于学者的不同观点,各地各部门对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分案审理后衍生出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不甚一致,比如分案审理的标准、审级、审理主体及基本程序等方面,学界的理解与司法实务存在较多差异。因此,从程序角度对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够更好地完善分案审理程序。

  • 标签: 未成年人 共同犯罪 分案审理程序
  • 简介:法律一般要求法院对共同犯罪案件实行合并审理,而现代司法要求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犯罪案件分别适用不同的刑事审判程序,这就出现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进行分案审理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遵守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要求,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的诉讼程序进行合理规制,以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平衡。

  • 标签: 分案审理 程序规制 公正 效率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探讨不同类型未成年犯的人格特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25名不同犯类型的未成年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抢劫罪和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其暴力倾向显著高于强奸罪的未成年犯,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在情绪波动和犯罪思维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强奸罪的未成年犯;抢劫罪、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在人格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混合罪未成年犯的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抢劫罪的未成年犯,其情绪波动程度显著低于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与强奸罪未成年犯在人格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性犯罪立法,可从根源上降低未成年人强奸罪的发生率;制定未成年犯教育矫治策略,应基于其不同人格特征;健全个体的人格,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犯罪预防和矫治的良好切入点。

  • 标签: 犯罪类型 人格特征 未成年犯
  • 简介:以往在我国关于共犯理论的研究与实际事件之中,对向犯问题表现出备受冷落的实际情况,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是寥若晨星。立法规定只是处罚犯罪的一方,因此,片面对向犯的处理是必要共犯的核心问题。片面对向犯可罚性行为不能独立作为犯罪处罚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是不能把对向犯作为共犯处罚。本文旨在对向犯可罚性的若干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有益于司法实务。

  • 标签: 片面对向犯 可罚性 适用
  • 简介:理解犯罪热点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需要相关犯罪理论的指导。理解犯罪热点具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在介绍各种方法和技术并指出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犯罪制图技术在理解犯罪热点上的显著重要性。识别犯罪热点需要借助一定的空间分析工具,各种空间分析工具具有自身特定的优缺点及不同的用途。为防止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犯罪热点分析应考虑多种因素,以科学的方法实施。

  • 标签: 犯罪热点 理论基础 方法和技术 犯罪制图 空间分析工具
  • 简介:<正>成本这一概念原本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指的是产品价值中的劳动耗费,即为了获得某项收入而发生的经济资源的耗费。犯罪作为一种行为,其实现是需要耗费一定的经济资源的。行为人不仅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也需耗费一定的心理资源,付出相应的身心代价,也就是说,犯罪是需要成本的。犯罪成本从时间序列而言应包括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 标签: 犯罪成本 犯罪行为人 概率 策略选择 犯罪者 被害人
  • 简介:犯罪区域差异、主客体博弈、人为和外界、定性定量混杂、影响因素多杂、模型不适应、数据规模小等诸多原因导致犯罪趋势研究非常困难,经实验研究用大数据AI介入犯罪趋势研究是有效解决方案:可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犯罪趋势彩响因素,宏观上人、自然及社会三方面,中微观上要特别关注社会心理。对数据量小、种类少、结构化数据多、存在模糊和灰色情况下釆用模糊灰色小数据预测模型;而对大范围实证研究,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多,经算法比较研究采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比较适合大数据动态实时跟踪犯罪趋势预测。

  • 标签: 犯罪大数据 小数据灰色模糊模型 大数据深度学习模型 2019年犯罪趋势预测
  • 简介:北京残奥会开幕以来,经过奥运会志愿服务锻炼的170万名志愿者,继续奉献在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岗位上。在“超越、融合、共享”的北京残奥会理念的激励下,用热诚的服务、会心的微笑,续写奥运志愿服务行动新的篇章。

  • 标签: 共享 志愿服务 奥运会 志愿者 北京
  • 简介: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原有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也不例外。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分析阐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运用当代犯罪学和社会学理论剖析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而以优势视角理论为基础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青少年 犯罪原因 犯罪社会学 优势视角
  • 简介:<正>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月25日一年一度国情咨文中声称,要下大力气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减少暴力犯罪,降低犯罪率。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的暴力犯罪——谋杀、强奸、杀害等犯罪活动增长了18%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增长了49%以上,青少年因为杀人而被

  • 标签: 社会犯罪 暴力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 国内社会问题 美国总统 犯罪活动
  • 简介:国家犯罪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国家犯罪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毫无疑问,国家犯罪包涵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性越轨行为及侵犯人权行为两个重叠的现象。经过多年的研究,“整合理论”模型和“服从型犯罪”模型已成为两种最为人称道的解释国家犯罪的理论方法。长久以来,国家犯罪虽然被试图掩盖,但仍有学者在不倦地寻找研究出路,并创造了多种有效的资料搜集途径。

  • 标签: 国家犯罪 国家机构 暴力
  • 简介:我涉足犯罪研究领域有30年了,对犯罪问题仍在思索之中。今天看来,过去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观点都是值得检讨或进一步推敲的。想到几点,与同仁共思。

  • 标签: 犯罪学 犯罪研究 犯罪问题 检讨
  • 简介: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犯罪原因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犯罪学理论的解释力是由犯罪原因研究决定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因果关系构成了犯罪学理论解释力的基本要素。当前中国犯罪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犯罪原因研究中的问题,导致中国犯罪学理论解释力下降。发展中国犯罪学的基础理论与增强理论解释力需要关注犯罪现象研究,注重因果关系研究,注重理论解释力的适用范围问题。

  • 标签: 犯罪原因 犯罪学理论 因果关系 解释力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但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研究共同富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总结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创新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探讨抑制贫富差距的具体对策,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共同富裕 制度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贫富差距
  • 简介:<正>少年违法犯罪是国际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少年违法犯罪迅猛增多,引起了全社会对“祖国未来”的密切关注.北京海淀区4名少年结成“青龙帮”持刀抢劫;河北省饶阳县一16岁少年绑架一6岁儿童,将其勒死;16岁的谢某奸淫自己三岁的外甥女;某市3名中学生为一双旅游鞋竟将一学生打死;河南省商丘县公安局最近连续查破了7个少年违法犯罪团伙,涉及51人,其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诸如此类,向社会提出了如何使花蕾免于早谢的迫切问题.要救孩子就必须探索花蕾为什么会早谢,剖析了原因,才能找出对策.当然,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少年“早熟”是其违法犯罪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这里所说的少年“早熟”并非单一的包含或者说局限于一般人所讲的身体发育早熟,而更主要的是侧重于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含义是指少年脱离人的正

  • 标签: 少年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少年 成人化 身体发育 成年人 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