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灾难前的预感震惊全球的美国“9·11”袭击事件发生不久,从灾难中逃出的幸存者中便出现了许多离奇的传说。据有关媒体报道,这些幸存者都曾有过一种不安的模糊感觉,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就在袭击发生不久前,很多幸存者基于不能言说的本能反应,开始改变了他们原来的工作或行动计划。

  • 标签: 感知 幸存者 袭击事件 媒体报道 灾难 反应
  • 简介:本文从个人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处事态度等方面对自我的成长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经过不断的反省、反思,所有的经历,在岁月中沉淀为我人生的重要财富,使我能够充满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现实的人生。本文还从职业动机、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职业期待等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进行了剖析,阐明了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素质、能力和期望。,

  • 标签: 成长经历 自我分析 职业分析
  • 简介:我的成长我是香港的原居民(客家人),是出生在山问作耕种的村落,生活单纯、重人情、维系和辛劳,小时候,我要挑水灌菜跟城市人处人做事不一样,我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知觉都会有点差异,有些时候,我从我家跑到大城市,起步阶段,至少三次迷失路径方向,带来好恐惧和焦虑;同时,我的客家人乡音好重,与人交往,我都有自卑,辞不达意,我都有情绪不安、好像跟社会有格格不入、难于适应和协调,带来自我形像的贬低,与人交往易生退缩。

  • 标签: 成长分析 个人 社会知觉 与人交往 起步阶段 客家人
  • 简介:本文分两个部分:自我成长分析以及职业成长分析。全文从孩提生活开始,真实记录了我不断努力,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心路历程,并提出对心理咨询师的粗浅看法,以及对今后这个职业道路的肤浅认识。

  • 标签: 自我成长 职业行为 具备素质
  • 简介:<正>一、训练的重要性智力是一种能力。人的能力可分为两大类:心智能力和操作能力。前者就是指的智力,后者则是指的由前者控制、指挥和调节的肌肉活动能力,两者又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并统一于人的整体活动之中。因此既能因心灵而手巧,又能由手巧而心灵。人的活动,不论多么复杂,都可以抽象地看作反射弧的形式。人的高级活动,则是由多个同时性的、继时性的、或交叉性的、平行的反射弧构成的复杂反射弧。智力落后儿童的第一性障碍,多数发生在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区。当前医学科学对人的大脑皮

  • 标签: 活动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 弱智儿童 听觉训练 正常儿童 反射弧
  • 简介:以往许多研究探讨了各种视觉特征对数量判断任务的影响,但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依据信号检测论原理对刺激特征影响数量判断的方式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刺激大小、形状和分布均匀度等因素可影响数量判断的反应标准,但不会影响辨别力;刺激聚集或组块会直接对数量判断的辨别力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刺激特征对数量判断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一方面,人类具有从刺激特征中直接抽取数量信息进行认知比较的能力;另一方面,刺激点聚集或组块可以直接影响被试的数量感知。此外,我们还推测,组块是通过改变客体表征的方式来影响数量感知的。

  • 标签: 数量感知 数量判断 信号检测论 组块 客体表征
  • 简介: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 标签: 音乐 音乐情绪感知 发展 文化 情绪
  • 简介:回首过往的二十多年,一点一滴的成长历程:儿时的我,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童年的我,在伙伴们的簇拥中,自由快乐;青春期的我,在叛逆和服从中,渐渐成熟;高中的我,在挫折与痛苦的洗礼中,难过、挣扎,使我学会了关爱、感恩与坚强;大学时代的我,在自强中历练、探寻,执着与热情让我体味充实、快乐,让我走向自信、自立。从儿时对心理学的无知,到高中时期开始对心理学的好奇与向往,再到大学期间与心理学的近距离接触使我对与心理学有关的职业充满热忱和激情……成长历程中每一次的经历与挑战都是我人生中一次美丽的跳跃。本文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4-i-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 标签: 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师 成长历程 大学时代 心理学 人格特征
  • 简介:根据生命史理论,童年经历和当前的环境生存压力是对个体的生命策略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本研究认为,人际信任也是一种生命策略使然,因此,可以从上述两个因素来探究人际信任的机制。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聚焦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并考察与童年经历相比,对当前环境压力感知影响个体人际信任的程度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童年资源缺乏的个体比童年资源充足的个体在成年后人际信任水平低;(2)童年主观高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比童年主观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信任水平高;(3)童年不稳定的个体比童年稳定的个体在成年后更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水平弱;(4)个体对当前环境的压力感知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感知到当前环境的压力会降低个体的人际信任,但是并没有与童年资源、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不稳定性产生交互作用。重视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加强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 标签: 童年经历 生命策略 安全感 人际信任
  • 简介:近年来国内的欺负研究均是直接采用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立足本土文化探究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为测评工具的研发和问题干预提供现实依据。来自54名欺负者、受欺负者、一般者的访谈结果发现:(1)欺负是一种强者有意伤害弱者,且会给弱者带来伤害的攻击行为,其界定性特征是故意伤害性、受伤害性和关系双方间的力量不均衡性。(2)重复发生性、难以反抗性和道德评判性均是欺负的伴生性特征。(3)欺负现象中蕴含两种关系特征:因果性伤害关系和强弱对比关系。

  • 标签: 欺负 受欺负 力量不均衡性 访谈
  • 简介:心理咨询是一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自助的神圣而又高尚的职业,是咨询师通过专业的咨询理论和咨询技巧帮助来访者解脱心理枷锁、获得心灵自由、彰显自我人格魅力的过程。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剖析自己、认识自己的方式,促使自我不断成长蜕变。透过对职业行为的分析,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的真切愿望,并明确了未来努力前行的方向。

  • 标签: 心理咨询 自我成长 职业行为
  • 简介:参加心理咨询师学习培训,让我有机会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人生体验、处事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品质等方面对自我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通过自我成长分析和未来职业行为的分析,概括评述了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基本的人生观、自我人格类型、为人处事的方法。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民警察,由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和工作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失足青少年驱走心灵的黑暗,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 标签: 成长分析 快乐成长 个人 心理咨询师 学习培训 成长经历
  • 简介:本文对自己从出生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成长经历,以及参加工作的经历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分析、整理了自己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动机,以及从事心理咨询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目标。

  • 标签: 成长经历 自我分析 职业动机 心理咨询
  • 简介:个体社会地位高低的认知与患者对医信任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又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00名过去一年内自己或家属曾有就诊经历的被试,启动其社会地位感知后考察对医信任的水平。结果显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对高社会地位感知组患方的对医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8,p〈0.05),能够有效解释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得分变异的3%。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低地位感知组患方信任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1,158)=2.21,p〈0.05]。研究结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有差别的: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性别。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地位感知关系认知 家庭经济收入 性别
  • 简介:引入主体间理论视角,探讨心理疾病病因观、专业心理求助有效性和污名信念等三种心理健康学识在个人和主体间两个层面上的相互关联及其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解释能力,以此分析个人信念和对社会文化的知觉与专业心理求助的关系。对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和主体间学识信念关系紧密但又有显著差异,主体间内源病因观强于个人内源病因观,主体间有效性信念弱于个人有效性信念,主体间污名信念强于个人污名信念。个人和主体间层面的学识信念都存在人口学差异。个人和主体间学识信念均可独立评估求助意愿,但个人信念解释力更强。结果有助于从个人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同时理解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 标签: 专业心理求助 心理健康学识 病因观 污名 主体间视角
  • 简介:本研究主要关注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个体在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其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两类文化混搭场景,并基于地位感知的两种取向来探讨上述影响过程,第一种取向是基于平等地位感知的均衡取向,第二种取向是基于低地位感知的失衡取向。研究结果支持了均衡取向下的创造力促进效应。(1)在'性别混搭'的生活话语场景下,女性在均衡取向下的平等地位感知比失衡性的低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国别混搭'的新闻话语场景下,中国人的平等地位感知比低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2)独立性自我构念的强弱变化调节了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提升关系,高独立性个体在创意任务中更容易受到地位感知的影响。(3)在'中美混搭'的条件下,平等地位感知会削弱中国被试寻求内群体归属的需求,进而在此中介作用下提高了创造力水平。

  • 标签: 文化混搭 地位感知 均衡取向 失衡取向 个体创造力
  • 简介:通过对1275名初一青少年开展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同伴团体对青少年早期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及感知学校氛围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学校虚拟变量、年龄、性别、同伴团体规模及个体前期学业成就之后,所在班级前期的平均学业成就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2)同伴团体的学业成就能正向预测个体后期的学业成就变化,但班级相对于同伴团体的情境效应不显著。(3)在个体和同伴团体水平,感知学校氛围各维度不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但同伴团体平均学业成就与该团体整体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交互项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学业成就间隔半年后的变化。

  • 标签: 同伴团体 学业成就 感知学校氛围 青少年早期
  • 简介:为探讨大学生的冒险性、感知的创业文化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采用Kogan—Wallach困境选择问卷(CDQ)、感知的创业文化问卷和大学生创业意向量表调查了996名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冒险性、感知的创业文化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业目标意向;感知的创业文化能够调节冒险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对于感知的创业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冒险性能够积极预测创业目标意向,而对于感知的创业文化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冒险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不存在联系。

  • 标签: 大学生 冒险性 感知的创业文化 创业意向
  • 简介:以1261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个人规划问卷和抑郁量表,考察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规划(探索和投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对抑郁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性:教育探索和投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探索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投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职业探索和投入均不能预测抑郁;(2)性别能调节婚姻/家庭探索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女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男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则不能预测其抑郁。

  • 标签: 高中生 个人规划 探索 投入 抑郁
  • 简介:采用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研究范式,设计关系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三种关系类别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了学习程度和关系复杂性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任务中关系复杂性影响效应不显著;维度选择任务中成绩组影响效应显著,且在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指向性水平和集中性水平上表现不同.

  • 标签: 学习程度 关系复杂性 关系类别 间接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