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2002年8月16日是天堂寺的节日。这天,天堂寺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寺院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彩旗飘扬,法号震天,香烟弥漫,经声朗朗,人山人海。

  • 标签: 山人 神秘 天堂 欢乐 寺院 宗喀巴
  • 简介:"无分别"说是八世纪晚期"吐蕃僧诤"中汉僧的代表人物摩诃衍的主要主张,它在当时和后世的藏传佛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师在中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彻底的破斥,从而维护了他所强调的智慧方便双修、止观双运等法门,并重新解释了大乘经典中关于"无分别"的经文.随着大师对"无分别"说破斥的展开,汉藏佛教的某些分歧也徐徐展开.

  • 标签: 宗喀巴 藏传佛教 “无分别”说 大乘经 摩诃衍
  • 简介:的显密判教观不仅是关于教法体系判定的,而且是他佛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显密判教观中存在着大量的独到见解,这主要包括:一、大悲心是推动修法者由小乘门入大乘门、由大乘门入密乘的唯一动力。二、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方便法门上;同时,显密教法的区别也是如此。这不是意味着“无我”空慧不重要,而是说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三、从佛果上看,小乘、大乘(包括密乘)皆是成佛方便,都可以导引修行者入佛地,区别在于速度的迟、疾不同。四、密教四部的判教主要依据对“贪欲即道”的不同领悟和相续中产生的空见和天瑜伽功能的胜、劣而分为四种。通过对显密判教观的分析,可以发掘出格鲁派人对密法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及特色的认识。

  • 标签: 宗喀巴 显密 判教标准
  • 简介:民国时期大师在汉地佛教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对本人以及其佛学思想的高度认可和对其著作的翻译、出版、讲解。究其原因,其一,这是藏汉佛教交流的必然产物;其二,这是汉地佛教界站在自身立场上,欲借佛学的长处和优势,完善、发展汉地佛教的结果。当时汉地佛教界的有识之士认为的改革精神、其佛学体系的系统性、修学内容的次第性、重视戒律的精神等,对汉地佛教建设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民国 宗喀巴 汉地佛教 影响
  • 简介:(1357-1419),十五世纪初西藏佛教的改革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青海西宁湟中县鲁沙尔人(今塔尔寺一带).湟中,藏语称为,故名.兄弟6人,他居第4.父名达惹哈伽鲁嘣格,属藏族的默族,是元朝兼管当地军民政务的达鲁花赤,是个较有实力的地方官员.他为人仁和,济贫救苦,敬信三宝,常诵.母名馨萨阿,属藏族的兴族,其本性贤善,信仰佛法,常持六字明咒,行善修德,远离邪恶.

  • 标签: 喀巴大师 宗喀巴 西藏 佛教 生平事迹 戒律
  • 简介:经文:徒4:36-37据圣经记载,巴黎是一个利末人,原名“约琴”,就是"增添"的意思(参创30:24),但其他的使徒却称他为,意思就是"劝慰子"(徒4:36).

  • 标签: 巴拿巴 基督教 耶路撒冷教会 宗教信仰
  • 简介:一般情况下,游客到雍和宫万福阁内参观,都被矗立于佛阁正中的18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所吸引,却少有人细看立于佛阁三面墙壁的一组《如意宝树佛本生记》唐画。但是,我在陪同一些文化和美术界的朋友来到万福阁后,大家在被大佛那高超的雕刻技艺所赞叹的同时,又被这组唐中匀称的构图,细密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及每组人物的动势、神态

  • 标签: 雍和宫 五世达赖喇嘛 佛本生 人文精神 内涵深广 艺术形象
  • 简介:一切众生无始来今由惑造业,因业感报,惑、业、报三,如恶叉聚,起则俱起,互为由藉。所造恶业,无量无边,牵引有情,流转六道。《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今虽觉悟,归向佛法,苟不忏除过去现在恶业罪障,则凡所修持,辄多障缘,曷克成就道业,故须忏悔业障也。

  • 标签: 天台智者大师 中国 佛教研究 台宗
  • 简介:本书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教禅一致”两大组成部分;

  • 标签: 宗密 哲学思想 思想背景 三教会通 学术资料 思想家
  • 简介:上海市道教协会原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白云观代监院吕安道长于2002年2月14日中午12时,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驾鹤登真,享年91岁。

  • 标签: 缅怀 道教协会
  • 简介:从北京往北,过古北口,从古北口再往北,到内蒙赤峰,从赤峰再往北走,在翁牛特旗乌丹镇查干布热山北向的九座山冈之下。会遇见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梵寺,里面住着二三十位蒙古族喇嘛。他们的住持是常年住在北京的第五世丹迥·冉纳班杂活佛(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务长)。

  • 标签: 翁牛特旗 佛教寺院 蒙古族 佛学院 北京 赤峰
  • 简介:在佛教修持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方便可靠的。印光大师曾称赞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蒙”。历代各祖师,有许多都是“教研本,行在净土”。佛教的修持,贯通在“信、解、行、证”上,净土法门更是如此,首重在信,同时还要行解相应,才能巩固信愿,在现生中即能获得受用,临终往生解脱。

  • 标签: 《净土宗辞典》 佛教 教义思想
  • 简介:在江西宁国市东南约30公里处,有芦溪村。村庄附近有惠云禅院,占地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有序,共有大小寺庵寮房三十二间。寺庵周围林峦叠翠,苍松、翠柏、紫竹、枫、栎应有尽有,特别是禅院后门外的几株大铁树更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时光回逝,900年前就从这个小地方走出了佛教—代宗师,人称“定光佛”的杲。

  • 标签: 南宋时期 宗杲 爱国高僧 生平 传教 爱国爱教思想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于曹洞创立历史的描述,试图从中总结出事关禅宗宗派兴衰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作者认为,曹洞立史的经验与教训都同样突出,耐人寻味:其成功的经验在于从一开始就注重事理、思想的“回互”,这种强调文化整合的独特气质与马祖系洪州孤军深入、单兵独进的禅界主流迥然有别,成为石头系的逻辑起点和曹洞立的特色所在;其危机亦与此相关,即在立之初思想上过度的早熟性(三代禅者为先驱),特别是在对新义理的生长点缺乏探索,对阐明和发扬本特色的指导性思想体系,未曾及时地、自觉地着手建构。。这个意义上,本文批评了“君臣偏正”范畴之弊端,分析了“使洞山宗旨坠于死型者”的真正原因。本文认为,曹洞立之初的内在危机致使后来在其发展史上两度自断法统,而其绵泽不尽、气力不竭的深厚内力,亦同样有赖其立之初“回互”理论之赐

  • 标签: 曹洞宗 石头系 良价 石头宗 南宗禅 《景德传灯录》
  • 简介:三论的另一个理论范畴是中道,意谓远离边见邪执的一种中正之道。三论认为中道是事物的真实相状,所以称为中道实相。

  • 标签: 实相 中道 事物 意谓 中正 真实
  • 简介:天台人间佛教思想主要体现为:基于心性论,以“一心三观”思想断除人们将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两截的执见,解除人们对出世间的执着,将人们的兴趣重心拉回到当下,依靠自身菩萨行来获得佛陀之道;对儒家思想的会通体现出具体性与深入性。此种会通,其宗教目的在于,将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内圣外王理念融摄到菩萨道践行之中。天台人间佛教思想为解决转型期出现的社会矛盾可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 标签: 天台宗 心性论 一心三观 人间佛教
  • 简介:隋唐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其标志是三论、天台、华严、慈恩、净土、律宗、密宗和禅宗八个中国式的大乘佛教宗派同时并立,交相辉映。佛教史上称之为“八分立”。华严则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宗派。僻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华严的流传情况又如何的呢?以下就此作一番阐述。

  • 标签: 福建 佛教 华严宗 宗教教派 华严学
  • 简介:佛教天台思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三一”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表现为三种:一是,对立而相即、“会二归一”的“三一”模型;二是,圆融无碍、“会三归一”的“三一”模型;三是,中道实相、“主一”式的“三一”模型。天台“三一”思维模式中最基本的是“会三归一”这种模型,从逻辑上分析,它最初表现为第一种模型,上升至第三种模型。天台“三一”思维模式的核心是“主一”式,它也体现了天台要论证的根本思想——“中道实相”。

  • 标签: 中道实相 性具善恶 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
  • 简介:三论因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立而得其名。因为该宗主张“诸法性空”,所以三论又称为空。因为该宗主张“诸法无相”,所以三论又称为无相或无相大乘。因为该宗主张“中道正观”,所以三论又称为中观。因为该宗主张一切无所得,所以三论又称为无得正观。因为该宗主张破除一切法相,所以三论又称为破相

  • 标签: 法相 中道 中观 哲理 略论 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