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所说“无为治”,是指舜通过“任贤授能”执政方式使他自己达到了一种“优游自逸”状态。孔子之言重在赞叹舜执政才能,而非对舜治国原则概括总结,这一点《左传》、《国语》诸多事例足以证明。因此,“无为治”是孔子对舜执政风格一种独特体悟,随后成为儒家一种治道理想,但它并非春秋知识普遍看法,与《老子》哲学“无为治”也存在着根本差异。同时,历史传说中“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出现甚晚,不能当做“无为治”思想来源。如果我们把《老子》“无为”思想追溯至舜“无为治”,至少忽略了孔子言说舜“无为治”真正含义。

  • 标签: 《论语》 《老子》 孔子 无为而治
  • 简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是在一个非常特殊历史条件下成立。十年前,面对着网上万人签名要求取消中医,中医学界中国哲学史界一些朋友们,与热爱中医中国文化广大干部群众一样,心情都很不平静,感到很受压抑。他们在一起商量:应该怎么应对?我们怎样发声?

  • 标签: 中医哲学 哲学思想 钱学森 中国哲学史 专业委员会 历史条件
  • 简介: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不与”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伯、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天下观,正是君子投身社会洪流权力取向,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 标签: 论语泰伯 至德 天下
  • 简介:舜“窃负逃、乐忘天下”不是历史事实,实际上反映了孟子对家与国地位问题看法。并且这也非偶然事件,而是一系列事件一件,是孟子仁先义后、家先国后理论必然结果。孟子基本观点反映出了家与国关系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却是不全面的。

  • 标签: 孟子 孔子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是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几本有影响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史开创者是春秋末年郑国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产生、"正名"理论提出《论语》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变化不居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贞固赋形势用。由于乾、坤构成易道核心,因此把握了易、简便可从根本上得天下之理。在熊十力、金岳霖叔本华、尼采等中西方现代哲学家思想内核,均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宇宙与人生包含乾易、坤简二元对立。

  • 标签: 易简 乾坤 易传 易道 天下之理
  • 简介:本文利用科技文本挖掘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中国哲学学科学术期刊《中国哲学史》在2002年至2017年间发表学术论文,进行作者合著分析、机构一地区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得到中国哲学学研究热点包括:现代新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儒释道三家思想研究、古文献文本研究等。短期内将继续保持这些研究热点,其中现代新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是尤为重要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处于上升阶段。

  • 标签: 中国哲学 学科服务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讨论“知识“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理想国》。《美诺》《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民从之”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咎责乎?”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从之也。”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说法,释之曰:

  • 标签: 训诂学家 孔颖达 周易 王弼 朱熹
  • 简介:《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清华简《管仲》篇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日雍也仁不佞”章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语境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含义很有帮助。

  • 标签: 《论语》 冉雍 “仁而不佞” 清华简《管仲》
  • 简介:儒家文化深远影响是由历代”君子”所承担。然而何谓“君子”,本文依据《论语》拟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包括“君子”世界、“君子”意义、“君子”困惑及“君子”本质四个方面。目的在于澄清“君子”原始形态,为进一步探求传统文化特征及与现代文化之关系做一点基础性工作。

  • 标签: 君子 境遇 不愠
  • 简介: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孔子并不重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礼观念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情境形成,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变化夷狄入侵压力有关.

  • 标签: 儒学 礼观念 神圣性价值 郝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
  • 简介:18世纪末19世纪初柏林沙龙代表了沙龙发展史上高峰。这些沙龙创办者主要是犹太女性,她们把早期浪漫主义关于“自我教化”观念内在化,追求展现个性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由于传统犹太宗教教育不足受到浪漫主义宗教观影响等原因,她们走上改宗之路,试图以同化为代价融入主流社会。但这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并推动了以种族经济为导向现代反犹主义发展。这些犹太妇女所经历自我解放、团体忠诚、社会接受之间冲突,她们所开始同化,以及她们心路历程,在随后两个世纪中将被几代德国犹太人一一重温,开日后德国犹太社团融入德国社会彻底失败先声。

  • 标签: 沙龙 犹太妇女 “自我教化” 同化 反犹主义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发展过程,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过程,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引爆。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文化遗产继承,在阶级社会中有很大狭隘性,因为它只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时才继承。真正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继承,只有在阶级消灭了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吸收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东西,是从人类知识总和中产生出来。真正共产主义者,必须“用人类创造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头脑”(列宁),不能忽视对人类文化遗产批判清理广泛继承。孔子思想是我们应当继承一份珍贵遗产。但历史局限性,使它不可能不包含着封建性因素。因此,继承这份遗产,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即用“三分法”进行剖析清理:凡直接为维护封建统治者少数人利益必须批判、抛弃;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远见智慧或者其萌芽,要认真清理,使之“古为今用”;凡保有生命力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则应积极继承发扬。既反对吞吞吐吐,含混其词态度,也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形而上学态度。

  • 标签: 孔子思想 封建社会 论语 被统治阶级 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利益
  • 简介:“人生静,天之性也”,《乐记》这一人性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影响之深之大,它真实内容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道德成长路径虚玄,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礼乐建立起德性成长客观之途;也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陶治对天理追求,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性论也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与德性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尊德性”与“道问学”纠缠,将知识从后世一直被德性捆绑与束缚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结果导向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准确内涵发达国家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现实需要。

  • 标签: 绩效评估 结果导向 投入导向 产出导向 规则导向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是:因明所立现量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记忆知识为基础之一,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