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文心雕龙》中《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主题,教育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心性也即文心。刘勰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角度为数学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汉娜·阿伦特不曾应人之约而写书,甚至不曾应自己之约而写书。读者只需看看本书情况即可明白这一点。本书内容主要来自阿伦特在20世纪50年代计划撰写两本书。阿伦特对这两本书已经展开了相当细节,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第一本书写作计划被称作"马克思主义中极权主义因素",它直接源自阿伦特出版于1951年《极权主义起源》一书,是该书尚未讨论一个论题。

  • 标签: 阿伦特 政治权威 写作计划 汉娜 柏拉图哲学 看本
  • 简介: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相关性,从逻辑哲学角度探讨小说中"真"具有重要意义。大卫·刘易斯从可能世界语义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真,他从语用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真提供了新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解释力和理论统一性。

  • 标签: 大卫·刘易斯 小说 可能世界 反事实句
  • 简介:关于笛卡尔对激情作用论述,通常认为笛卡尔不但将激情一项功能理解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害,而且还将激情视作我们向导。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对这种通常解读发起挑战。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笛卡尔说法,激情功能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笛卡尔真的主张激情功能是知识性吗?第二个问题是,在笛卡尔看来,我们是否应当以激情为导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功能学说所提出一种解读主张激情可以并且也应当作为我们向导,只是需要受到某些控制。

  • 标签: 笛卡尔 激情 感觉 心灵与身体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波教授所著《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科学论尤为热衷,并就此发表了诸多议论。丁文江科学论与批判学派存在思想传承关系,并且多是直接思想传承,尤其是从皮尔逊《科学规范》获益良多。

  • 标签: 丁文江 科学论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本体论是关于普遍性存在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分割方式才是哲学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层次,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性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不可分离统一性关系。

  • 标签: 信息 本体论 存在 自然哲学 载体
  • 简介:邬焜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关系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焜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人斯特凡纳·卢普斯科开拓性工作发展。基于邬焜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信息社会规范伦理学之发展必要因素。更多还原

  • 标签: 信息时代 哲学精神 邬焜
  • 简介:信息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法美之间可以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情结。从15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对美洲大陆所进行大规模殖民为这种情结播下了种子。法美之间关系并非像人们想象那样浪漫,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彼此政治经济利益斗争中一盘棋。两国关系经历过很多次危机,但从来没有彻底破裂过。众所周知,美国独立战争敌人是英国,而英国也正是当时法国敌人,所以后者选择支持美国。

  • 标签: 当代法国哲学 政治经济利益 拉法耶特 欧洲列强 美洲大陆 剪不断、理还乱
  • 简介:邬妮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关系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炕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人斯特凡纳·卢普斯科开拓性工作发展。基于邬妮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信息社会规范伦理学之发展必要因素。

  • 标签: 信息时代 哲学精神 邬妮
  • 简介:知识论首先关注是知识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论大厦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为核心知识论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思想有一定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 标签: 普兰丁格 保证 盖梯尔问题 知识论
  • 简介:由休谟归纳问题引发对归纳推理合理性辩护目前主要有三种进路:逻辑辩护、语境辩护和可靠论辩护。这三种进路推进了归纳问题解决吗?对三种进路解决方案加以考察和分析后可得出结论:按照怀疑论要求辩护一般归纳推理有效性是不可能、无意义,但是对特定语境归纳推理可靠性辩护是有意义,也是可能

  • 标签: 归纳辩护 逻辑辩护 语境辩护 可靠论辩护
  • 简介:弗雷德里克·奥拉夫松(以下简称"奥"):马尔库塞教授,您作为一名社会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而广为人知,但是对马丁·海德格尔及其哲学在您思想生涯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我觉得知之者还是相对较少。或许我们可以首先谈谈您与海德格尔以及他哲学之间关系基本情况。赫伯特·马尔库塞(以下简称"马"):基本情况是,我在1927年《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刚面世时便读了它,并在随后决定回到弗莱堡(1922年,我在那里获得了自己哲学博士学位),以便能与海德格尔共事。我在弗莱堡和海德格尔一起工作到了1932年12月。

  • 标签: 《存在与时间》 哲学博士学位 马尔库塞 奥拉夫 本真状态 弗莱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哲学研究,一种新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 标签: MEGA2 《资本论》 历史演变 逻辑结构 马克思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