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脉治疗小组在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全年接诊的患者中择取1100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在2019年全年接诊的患者中择取1100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于2019年初成立静脉治疗小组进行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和小组成立前后输液工具使用率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输液并发症(包括输液外渗、静脉炎以及穿刺点发红)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更低且数据差异显著(P<0.05);小组成立后留置针使用率相较小组成立前更高而头皮针使用率相较小组成立前更低(P<0.05),其他输液工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立静脉治疗小组进行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对降低患者的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医院输液工具使用率作用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静脉治疗小组 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 作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微穿刺技术在提高手臂输液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01-01—2019-06-30 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巿中心医院乳腺肿瘤外科植入的 121 例手臂输液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018-01-01—2018-09-30 植入的 58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港套件内配备的 18G 穿刺针穿刺,送入的导丝为 0.035 in;将 2018-10-01—2019-06-30 植入的 63 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微穿刺技术,穿刺针为 21G ,送入的导丝为 0.018 in。比较两组患者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的成功率、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放置成功耗时和护士对两组患者穿刺时产生心理压力的例数对比。 结果 观察组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 98.2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 , P=0.48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6.83%,高于对照组( 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57 , P=0.02 ;观察组患者导管放置成功耗时为 ( 21.03±2.98) min,低于对照组( 28.12±10.68)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06 , P< 0.001 ;给观察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 0,给对 照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10( 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5.69 , P< 0.001 。结论 微穿刺技术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缩短导管放置耗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在手臂输液港植入中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手臂输液港 微穿刺技术 静脉 穿刺成功率 心理压力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微穿刺技术在提高手臂输液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01-01—2019-06-30 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巿中心医院乳腺肿瘤外科植入的 121 例手臂输液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018-01-01—2018-09-30 植入的 58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港套件内配备的 18G 穿刺针穿刺,送入的导丝为 0.035 in;将 2018-10-01—2019-06-30 植入的 63 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微穿刺技术,穿刺针为 21G ,送入的导丝为 0.018 in。比较两组患者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的成功率、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放置成功耗时和护士对两组患者穿刺时产生心理压力的例数对比。 结果 观察组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 98.2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 , P=0.48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6.83%,高于对照组( 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57 , P=0.02 ;观察组患者导管放置成功耗时为 ( 21.03±2.98) min,低于对照组( 28.12±10.68)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06 , P< 0.001 ;给观察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 0,给对 照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10( 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5.69 , P< 0.001 。结论 微穿刺技术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缩短导管放置耗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在手臂输液港植入中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手臂输液港 微穿刺技术 静脉 穿刺成功率 心理压力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的效果 。 方法 以 老年住院患者 88 例开展研究,时间为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1 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 44 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 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于护理后 HAMA 评分、 HAMD 评分,研究组明显更低,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静脉治疗不良事件,研究组明显更低,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在静脉治疗过程中采用优质护理,有效预防不良事件,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老年住院患者 优质护理 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疗小组护理对静疗工作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研究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与静疗小组结合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凉反应的概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概率6%低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传统护理结合静疗小组的护理方式的患者,能够减少患者在输液过程当中出现的并发症,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在接受治疗的全过程当中静疗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呼叫护士处理自身的意外情况,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而且患者对于这一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较高,对于临床医患关系的和谐来说,也有促进的作用。

  • 标签: 静脉输液 临床应用 静脉输液小组 医疗风险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前瞻性护理干预对经输液泵所致液体外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20例需要使用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1.实验组输液泵所致液体外渗率低于对照组。2.实验组外渗程度低于对照组。2.实验组留置针保留时间高于对照组。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输液泵所致液体外渗发生率,减少输液外渗患者组织坏死发生效果良好,应积极推广运用。

  • 标签: 输液外渗 输液泵 组织坏死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股静脉紧急穿刺术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穿刺困难的急危重患者按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 20例,单批次为观察组,双批次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定位、行股静脉穿刺输液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定位法穿刺输液急救,比较两组危重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急危重患者穿刺成功率( 95%)明显高于对照组( 7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5%)明显低于对照组( 3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股静脉紧急穿刺术较传统体表定位的盲穿法成功率高,也可以有效降低穿刺风险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静脉紧急穿刺术 急危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血液内科患者开展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使用 PICC 导管术和颈内静脉置管之间是否有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临床治疗应用方法的成效,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和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在本院血液内科所有所收治的患者中抽取 72 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按照其使用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一致,仅有在输液治疗方法方面的差异,对照组患者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 PICC 导管术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之后的一次穿刺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时间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估最终临床有关静脉治疗方法应用之后的效果以及成效。 结果 结果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一次穿刺成率更高( P < 0.05 ),而且其置管时间更长( P < 0.05 ),这说明在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方法的情况下观察组患者的有关方法成功率更高而使用时间更长。 结论 临床血液内科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 PICC 导管要比颈内静脉置管效果相对更好,取得了使用时间更长、并发症更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的结果,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经济能力、治疗需求进行针对性应用,保障最终临床静脉治疗的应用效果。

  • 标签: PICC 导管术 颈静脉置管 血液内科 临床应用 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罹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予以肾上腺静脉取血分型定位及相关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06-2022.06区间本院收治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主体展开对照分析,依据护理方式差异性展开规范分组,记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前组予以常规护理,后组护理干预,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实施肾上腺静脉取血分型定位检查期间配合使用积极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护理干预 肾上腺静脉取血分型定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罹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予以肾上腺静脉取血分型定位及相关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06-2022.06区间本院收治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主体展开对照分析,依据护理方式差异性展开规范分组,记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前组予以常规护理,后组护理干预,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实施肾上腺静脉取血分型定位检查期间配合使用积极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护理干预 肾上腺静脉取血分型定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调查肿瘤放疗学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开课和放疗医师工作信息,探讨此课程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作用及与影像诊断学的关系。收集全国78所高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介绍和湖北省63位肿瘤放化疗科负责人放疗工作反馈信息。发现肿瘤放疗学人才培养及课程受轻视,放疗靶区勾画与影像诊断学关系紧密,肿瘤放疗工作需要肿瘤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专业要重视放疗人才培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 标签: 肿瘤放疗学 医学影像学专业 放疗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新生儿PICC置管 B超定位 X线定位
  • 简介:摘要:为了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从教学和学习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重置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进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从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入手,为具有突出特色和兴趣的学生创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 标签: 心理学专业 个性化 人才培养
  • 简介:摘 要  肠外营养支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肠外营养使用不足与过度并存、肠外营养处方不合理、临床营养专业人才匮乏、医务人员营养知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引起临床相关人员对肠外营养的重视,为肠外营养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

  • 标签: 肠外营养 支持治疗 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应用不同康复治疗时间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我院收治的90例不同节段SCI患者,“就诊时间差异”分采纳组(术后60d接受治疗,45例)、康复组(术后30d接受治疗,45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临床指标无意义,P>0.05;治疗后与采纳组比较,康复组BI值、神经功能更优异;并发症率更低,P

  • 标签: 康复治疗 起始时间 脊髓损伤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带状疱疹并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6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双盲法将其中 33例纳进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剩余 33例纳进实验组(实施超声药物透入治疗), 2组均给予护理干预,分析较 2组应用价值。 结果 2组护理前 N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带状疱疹并给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超声药物透入 带状疱疹 常规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中 药海藻昆布药对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拟海藻昆布汤 (海藻 ,昆布 ,党参 ,获答 , 三棱 ,我术等药 )治疗淋巴瘤 30例。结 果30例中 CR 4例 (13.3%),PR 19例 (63.3%),SD 3例 (10.0%),PD 4例 (13.3%),总缓解率 (CR+ PR)为 73%。长期用药后生存期或 5年生存率 :生存 3年以上 24例,生存 5年以上 12例 ,生存 8年以上 1例。 5年生存率为 40.0%。结论 海藻昆药对治疗淋巴瘤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海藻昆药对 淋巴瘤 软坚散结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在耳鼻喉疾病的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8月到 2017年 8月 43例耳鼻喉患者,其中鼻出血 12例,慢性鼻炎 7例,慢性咽炎 16例,扁桃体炎 5例,其他 3例,均使用微波治疗仪  gw-92c-w 型,并且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43例耳鼻喉患者随访 6个月,临床疗效果显著。结论:运用微波技术治疗耳鼻喉疾病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的特点。

  • 标签: 微波治疗 耳鼻喉科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