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脉治疗小组在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全年接诊的患者中择取1100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在2019年全年接诊的患者中择取1100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于2019年初成立静脉治疗小组进行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和小组成立前后输液工具使用率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输液并发症(包括输液外渗、静脉炎以及穿刺点发红)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更低且数据差异显著(P<0.05);小组成立后留置针使用率相较小组成立前更高而头皮针使用率相较小组成立前更低(P<0.05),其他输液工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立静脉治疗小组进行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对降低患者的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医院输液工具使用率作用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静脉治疗小组 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 作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管通路护理小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 2017年 6月 ~2018年 7月我院收治的 64例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发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组患者分别为 32例。干预组给予血管通路护理小组的干预措施,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干预措施,对比干预组和常规组的深静脉置管感染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深静脉置管感染率 1例( 3.13%)显著低于常规组 6例( 18.7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 23例( 71.87%)显著高于常规组 30例( 93.75%), P< 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管通路护理小组的干预措施,减少了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血管通路护理小组 深静脉置管 血液透析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收治的 106例发病 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 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 NIHSS、 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 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联合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将研究小组管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分析小组管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包括加强学生之前凝聚力、创设良好体育课堂氛围、加强学生合作等;其次简要阐述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希望能够通过小组管理方式改善部分问题;最后根据相关资料总结出小组管理应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率。

  • 标签: 小组管理 中学体育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手段,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合作学习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合作学习能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合作的热情,它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最终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 标签: 小组合作学习 大班额 英语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教师加深思考、把握时机,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 标签: 小组合作数学课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瘘(RCAVF)成熟的因素,尤其是术前血管直径和动静脉瘘成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RCAVF手术的患者资料。共有280例患者(女性105例,37.5%)纳入该项研究,年龄为(56.6±14.8)岁。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分别为(2.3±0.5)mm (范围:1.5~4.0 mm)和(2.4±0.6)mm (范围:1.5~4.3 mm)。术前常规行动脉和静脉彩超标记并测量血管直径。根据患者动静脉瘘功能性成熟情况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术前静脉和动脉直径、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38例(238/280, 85.0%)RCAVF达到功能性成熟。成熟组和未成熟组在年龄、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成熟组,未成熟组的桡动脉[(2.1±0.4)mm比(2.4±0.5)mm, t=3.858,P<0.001)]和头静脉直径[(2.0±0.5)mm比(2.4±0.5)mm, t=5.019,P<0.001)]较小。女性患者(34.4%比54.7%,χ2=6.282,P=0.015)、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8.8%比21.4%, χ2=5.929,P=0.026)也是动静脉瘘未能成熟的影响因素。当桡动脉直径大于2.05 mm(92%比74%, P<0.01),头静脉直径大于1.85 mm (93%比53%, P<0.01)时,动静脉瘘成熟率显著增加。结论术前血管直径是影响动静脉瘘成熟的主要因素,适合动静脉造瘘的最小桡动脉和头静脉直径分别为2.05 mm和1.85 mm。女性、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也是影响动静脉瘘成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血管直径 成熟
  • 简介:摘要:新时代,伴随教学改革在小学阶段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实施方式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开始出现,并在实际教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对于科学课程来说,其很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实现。基于此,以下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小学科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策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8例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51岁。均不同程度合并肌腱、骨质等深部组织损伤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5 cm~2.0 cm×4.5 cm。均急诊采用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创面,以足内侧皮下静脉密集区域顺行设计皮瓣,皮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患指功能。结果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质地与厚度与受区基本一致,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6例,良2例。结论在足内侧静脉密集区域顺静脉瓣膜方向设计足内侧静脉皮瓣,结合分流限制技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足内侧静脉皮瓣 修复 指掌侧损伤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肾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侵犯血管是其扩散的重要途径之一,常见肿瘤累及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形成静脉癌栓。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发展迅速,其拥有灵敏精准的操作系统和高清的图像,一方面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技巧、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对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肾癌腔静脉癌栓取出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癌,肾细胞 机器人 癌栓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转向电算化模式,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适应中职教育的需求,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因此,"互联网+"环境下中职财会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 标签: "互联网+" 中职教育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对脊柱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针对100名脊柱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同时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下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深静脉血栓出现率。结果: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肿瘤病人予以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可显著改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引发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节护理 踝泵运动 脊柱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加强该课程建设对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而人工智能视域下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强调在课程教学与实践引导等多个环节中,提升改革优化力度,积极融入智能化资源平台。作为专业教师,也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体现智能化资源平台优势,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水平。

  • 标签: 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工程 建设路径
  • 简介:江苏警官学院于2004年9月成立侦查学专业(反恐怖犯罪方向)以培养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打牢基础知识、优化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拓宽知识面等环节。目前教学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战”“训”分离。从反恐专业警务技战术训练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采行“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提高反恐专业学员防控驾驭能力,能够科学合理地解决反恐专业教学在警务技战术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战训合一 反恐专业 反恐怖犯罪 警务技战术 江苏警官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CT门静脉成像(CTPV)影像表现,探讨其对肝硬化食管及胃底黏膜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抚顺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637例肝硬化患者,最后纳入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年龄(54.69±8.92)岁,女22例、年龄(62.78±11.12)岁,收集患者胃镜及CTPV等资料。根据胃镜结果,将患者分为自发性食管胃底黏膜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采取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侧支循环分流静脉支对食管胃底黏膜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结果出血组16例,未出血组56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类型侧支循环分流血管,CTPV显示侧支循环开放162支,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食管旁及胃周静脉曲张最常见,分别占41.36%(67/162)、26.54%(43/162),其次为脐静脉或附脐静脉及腹壁静脉曲张与胃/脾-肾静脉分流,分别占16.05%(26/162)、12.35%(20/162),最少见的侧支开放类型为腹膜后静脉曲张,仅占3.70%(6/162)。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胃底静脉分流、胃/脾-肾分流与出血呈负相关(均P<0.05),为保护性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管胃底黏膜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论CTPV可多角度、多层面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分流血管的类型、分布及曲张程度,食管旁及胃周静脉支及胃/脾-肾静脉分流支对自发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CT门静脉成像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治疗儿童乳牙龋齿中效果。方法:分析目标为我科儿童乳牙龋齿患儿48例,分析时间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分析方法为随机数法,按照治疗技术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修复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患儿采取不同治疗后的配合度情况及术后随访1年患儿的疗效状况。结果:研究组患儿中出现配合有18例,占比75.00%,对照组患儿中出现配合仅4例,占比16.67%,差异明显(P

  • 标签: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 儿童乳牙 龋齿 效果
  • 作者: 赵笛 秦环龙 李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Z1期
  • 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 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上海 200072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 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同济大学肠道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72
  • 简介:摘要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病变的疾病。目前认为,肠道内稳态的破坏可能是IBD发病和病程迁延的诱因。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屏障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平衡作用。相应的,炎性肠病的治疗策略必须兼顾微生态重建、免疫系统调节及肠屏障功能恢复。由于患者对不同诱因和不同治疗存在反应差异,或处于不同阶段的病程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行为,这种不确定性强调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本中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以微生态治疗、免疫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五联整合"治疗策略,并围绕深度缓解(临床缓解与黏膜愈合)的目标持续监测疗效和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可能地改善预后和改变疾病自然病程,使患者最大受益的目的。

  • 标签: 炎性肠病 微生态治疗 整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药并用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效果。方法选取132例近期于我门诊部治疗脂溢性脱发患者,对其行中药并用针刺治疗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3个月的治疗,本案患者132例,有42例治愈,66例脱发状况有所改善,24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81.82%。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脂溢性脱发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脂溢性脱发 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 简介:摘要菌群移植(FMT)作为一种革新疗法,为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CDI)的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快速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疾病的联系逐渐得到揭示,FMT在其他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肠道内外疾病的应用前景也被给予了厚望。但FMT作为新的疗法还存在诸多的未知领域,包括临床供体的筛选、标准化菌液和胶囊的制备、适应证的把握、供体受体的匹配和并发症的防治等,均还在探索阶段。本中心自2012年探索性地开展FMT的治疗,已经治疗逾3 500余例病例,共移植60 000余次。基于大样本的数据和经验,本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刊报道和讨论,并重点推出中国FMT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对我国FMT治疗的健康发展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菌群移植 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