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微创食管根治与常规开胸手术对食管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食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是A组48例和B组48例。接受微创食管根治治疗的为A组,接受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为B组,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各项围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食管患者采用微创食管根治进行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能够减轻对患者的机体损伤,防止出现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食管癌 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 常规开胸手术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期间诊治的3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30例中青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维持时间延长、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DeMeester评分、卧位pH<4时间比率等指标水平。结果食管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除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比较无明显差异以外,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远端收缩积分、蠕动波传导速度、蠕动波持续时间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二十四小时pH监测结果比较亦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明显降低,导致了患者的食管体部蠕动功能更加低下,存在较严重的酸暴露,导致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增高。

  • 标签: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疾病合并神经内分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4月至2021年12月间确诊终末期肺疾病行肺移植手术且经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神经内分泌5例,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受者男女比例为4∶1;平均年龄64岁,范围在56~73岁。其中,3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小细胞(包括1例复合型小细胞),1例为支气管扩张合并类,1例为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纤维化合并类。HE染色结果显示,合并类的支气管扩张受者移植病肺中可观察到从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到类的形态学谱系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小细胞及类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CD56和上皮标记物AE1/AE3和TTF-1均呈阳性表达。2例小细胞和1例复合型小细胞Ki-67指数为80%,2例类Ki-67指数≤1%。截至完稿,5例中,3例存活,余2例分别于移植术后33 d和196 d死于全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纹带棒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并发重症肺炎和气道狭窄。结论移植肺合并神经内分泌多见于老年男性,临床终末期肺疾病以特发性肺纤维化居多;神经内分泌类型以小细胞为主,均表达特异性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和TTF-1,有助于神经内分泌的诊断;术后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肺移植 小细胞癌 类癌 特发性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脓胸病人采用胸膜纤维剥除治疗的疗效及对缩短术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意义。方法:纳入慢性脓胸病人 24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8年 11月至 2019年 11月。 开胸组(12例)实施开胸手术治疗 ,胸膜纤维剥除组(12例)实施胸膜纤维剥除治疗 。观察开胸组和胸膜纤维剥除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胸膜纤维剥除组 术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8.12±1.04) d,平均住院时间( 12.37±1.35) d,均明显短于开胸组的( 11.69±1.34) d、( 16.24±1.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开胸手术治疗而言,慢性脓胸病人采用胸膜纤维剥除治疗的疗效更好。

  • 标签: 慢性脓胸 开胸手术 胸膜纤维剥除术 术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
  • 简介: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aematoma,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多为头外伤后8周以上始出现,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好发于老年人,年发生率1~2人/10万人,以单侧血肿为主,其中双侧血肿占20%-25%,其病情发展缓慢,病史较隐匿,故在临床上往往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钻孔引流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本文回顾研究我科2008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CSDH患者56例,均行单纯钻孔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颅内血肿 年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式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定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开展,在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选取60例配合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30例/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观察组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再狭窄率、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损伤,中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斑块面积、IMT厚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再狭窄率、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损伤发生率6.67%较对照组30.0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中阻断时间(14.32±2.15)min、住院时间(11.05±1.32)d较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面积(22.12±4.31)%较对照组低,IMT(0.92±0.05)mm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高于标准式手术方法,可降低再狭窄情况发生,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其斑块面积变小,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 标签: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 颈动脉狭窄 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斑块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围期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行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行PTA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行PTA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9.72±13.22)岁;试验组男23例、女9例,年龄(58.41±14.16)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更全面的围期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PTA治疗前后的血管内径、血管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及临床检验结果,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狭窄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PTA治疗后的血管内径、血管内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尿素清除率、血磷均较手术前有改善,而且试验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透析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21);术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无内瘘狭窄复发,对照组患者有6例(18.75%)内瘘狭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对接受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围期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动静脉内瘘狭窄 球囊扩张 围术期护理干预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腹直肌(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腹直肌(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