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作者: 冯丽 张玉侠 张梦霞 童朝阳 秦薇 张育红 叶磊 李凡 胡敏 黄萍 黄燕梅 王飒 顾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22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3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成都 61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730,上海长海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43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科,南京 210008,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08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杭州 310009,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贵阳 550004
  • 简介:摘要通过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德尔菲专家咨询及专家论证会议,制订了《应用心肺复苏机救治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护理专家共识》,最终形成包括机型介绍、应用原则、上机前评估、上机时配合、上机后检测及管理、撤机时配合、质控与培训及故障处理8个部分的应用规范,以期为心肺复苏机在院内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护理 心肺复苏机 院内心搏骤停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B230352I09基本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心肌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UCSC网站(http://genome.ucsc.edu)分析lncRNA B230352I09的生物学特征;通过catRAPID预测B230352I09可能结合蛋白;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lncRNA B230352I09在小鼠出生后7 d内不同时间点(0、1、3、7d)的心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lncRNA B230352I09在新生小鼠器官分布表达情况;lncRNA B230352I09在心肌损伤小鼠心脏中的表达规律。培养原代心肌细胞,构建缺氧模型,采用Hoechst染色试剂盒检测lncRNA B230352I09过表达对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CFDA探针法检测lncRNA B230352I09过表达对缺氧心肌细胞ROS含量影响;JC-1荧光探针检测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LncRNA B230352I09在小鼠基因组定位于7号染色体:123031415-123066439 forward strand,全长663 bp。与该lncRNA相邻基因为Rbbp6。通过catRAPID预测lncRNA结合蛋白显示Rbbp6可能为B230352I09的作用靶标。随着心脏发育,lncRNA B230352I09表达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lncRNA B230352I09在新生1 d小鼠心、脑、肾、肝组织中均有表达;进一步取心脏组织提取心肌细胞检测发现lncRNA B230352I09在非心肌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少于心肌细胞[(1.0±0.03) vs. (9.2±3.29),P=0.013]。lncRNA B230352I09在心肌损伤后表达水平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相对正常发育小鼠lncRNA B230352I09表达量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echst染色发现lncRNA B230352I09可抑制缺氧后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心肌细胞ROS的含量显示,和缺氧组比较,lncRNA B230352I09过表达组心肌细胞ROS生成明显减少([(3.8±0.71) vs. (1.65±0.56),P=0.015]);使用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显示lncRNA B230352I09过表达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较缺氧组明显增高。结论LncRNA B230352I09在心脏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在小鼠心肌损伤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少ROS生成、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挥作用。

  • 标签: 心脏组织 心肌损伤 缺氧心肌细胞 LncRNA B230352I09 过表达 细胞凋亡 ROS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 PLA)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肝脓肿运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入院的549例肝脓肿患者资料,描述其临床特点;在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246例患者中,依据是否检测出肺炎克雷伯菌,将患者分为肺克组和非肺克组,比较其临床特征,同时在完善mNGS检测的患者中,分析mNGS技术在肝脓肿的运用价值。结果549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 n = 503, 91.6%),其他临床症状有畏寒寒颤、腹痛等,影像学检测提示多数患者脓肿单发( n = 464 , 84.5%),位于右叶(n = 368, 67.0%),大小在5~10 cm之间( n = 341, 62.1%)。所有患者中有阳性的病原学检测结果的共246例,其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的肝脓肿202例(82.1%),为肝脓肿的主要检出菌株。该类肝脓肿患者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率更高( P < 0.05),但是检出非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的肝脓肿患者更多的合并腹腔内易感因素( P < 0.001);109例传统微生物学结果阳性的患者中共有92例拟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其中14例(15.2%)患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17例患者拟诊为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其中10例(58.8%)为多重耐药菌感染;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克肝脓肿患者( P<0.05)。血mNGS的阳性率为85.2%,传统血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14.8%,脓液mNGS的阳性率为96.2%,传统脓液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4%,mNGS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细菌培养( P <0.05)。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多肝右叶、单发,伴发热,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多见于糖尿病、脂肪肝患者,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相对多见于合并腹腔内易感因素的患者;二代测序阳性检出率高,在病原检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病原学 mNG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对肝脓肿病原学诊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5例肝脓肿患者,采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法和mNGS技术分别检测血液和脓肿引流液样本。并将患者按是否出现休克分为两组,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mNGS技术在血液样本和引流液样本中总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法(血液:67.6% vs. 15.2%,P<0.05;引流液:100% vs. 55.2%,P<0.05)。35例肝脓肿病例中71.4%检出致病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休克组患者脓肿引流液样本中mNGS检测出的致病病原体序列数显著高于非休克组(P<0.05)。结论mNGS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肝脓肿的致病病原体,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病原学依据。

  • 标签: 肝脓肿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 病原学 序列数 脓毒性休克 血培养 引流液培养 肺炎克雷伯菌
  • 简介:摘要目的失控的炎症反应是脓毒症的主要发病机制。近期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174 (GPR174)在免疫反应的调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GPR174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脓毒症易感性的相关性和机制。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7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ICU) 575例脓毒症和579例非脓毒症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利用ABI 7900平台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对GPR174基因的SNP rs3827440进行基因测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NF-α、IL-1β、IL-6和IL-10的浓度。建立CLP脓毒症小鼠模型,观察Gpr174基因敲除后(Gpr174 KO)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GPR174基因rs3827440与汉族人群脓毒症的易感性显著相关。脓毒症患者携带TT/T基因型/等位基因比例明显高于ICU非脓毒症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纠正性别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1.68, 95% CI: 1.19-2.20, P = 0.0004)。进一步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的浓度与基因型有关,携带TT/T基因型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浓度显著高于携带CC/C基因型的患者,去除混杂因素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动物实验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Gpr174 KO小鼠脓毒症的生存率明显升高,血清中炎症介质TNF-α、IL-6、IL-1β的表达明显降低,抗炎因子IL-10明显升高(P < 0.01)。结论GPR174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影响脓毒症的发病和易感性。

  • 标签: 脓毒症 G蛋白偶联受体-174 易感性 免疫反应 炎症介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HEART、TIMI及GRACE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发病后7 d、28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胸痛患者中的心源性胸痛患者566例,排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105例及失访患者15例,最终纳入109例NSTEMI患者及337例非心梗心源性胸痛患者,将NSTE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MACEs分亚组,采用LSD-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分析比较就诊时的基线资料,临床数据,HEART、TIMI及GRACE评分在两亚组之间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后7 d、28 d发生MACEs的独立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比较不同评分对NSTEMI患者7 d MACEs和28 d MACEs的预测价值。结果NSTEMI组和非心梗心源性胸痛患者组相比,性别、冠心病既往史、罹患3个及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心电图、高敏肌钙蛋白T值(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T,hs-cTnT)、肌酐值、心梗既往史、HEART评分、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将NSTE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MACEs进行亚组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卒中既往史、hs-cTnT升高是NSTEMI患者发病后7 d发生MACEs的独立因素。而卒中既往史、TIMI评分是NSTEMI患者发病后28 d发生MACEs的独立因素。ROC曲线比较不同评分对NSTEMI患者发生MACEs预测价值显示,TIMI评分的预测价值(AUC=0.715,95%CI:0.482~0.948)优于HEART评分(AUC=0.659,95%CI:0.414~0.904)及GRACE评分(AUC=0.587,95%CI:0.341~0.833)。结论HEART评分、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可用于NSTEMI患者的评估。TIMI评分对NSTEMI患者发生MACEs预测价值优于HEART及GRACE评分,并且对28 d MACEs的发生有独立预测价值。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HEART评分 GRACE评分 TIMI评分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技术个体化设定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对苏醒期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82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个体化PEEP组(每组41例)。术后在苏醒室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潮气量8 ml/kg,对照组PEEP 5 cmH2O (1 cmH2O=0.098 kPa);个体化PEEP组通过EIT确定PEEP值,取EIT监测图中表示肺过度膨胀和肺塌陷的曲线交叉均衡点作为最佳PEEP值。分析并记录进入苏醒室时(T1)、机械通气0.5 h (T2)、出苏醒室时(T3)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T1、T2时的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 Cdyn)、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 ΔP)。将OI、Cdyn、ΔP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将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peak)、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 Pmean)、MAP、有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pH、PaCO2、低氧血症发生率、拔管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EIT滴定的PEEP值(中位数9 cmH2O)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个体化PEEP组T2时OI、Cdyn升高,ΔP降低(P<0.05)。个体化PEEP组T2时Ppeak、Pmean高于对照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pH、MAP、PaCO2、MAP、术后拔管时间、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使用个体化设定PEEP可以改善苏醒期OI、降低ΔP、改善Cdyn,但对拔管时间、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及苏醒室停留时间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肺切除术 肺保护性通气 呼气末正压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