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内行心肺复苏救治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心的90例病人作为实验对象。治疗时实施心肺复苏。观察医治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开始复苏术<5min的病人比>5min病人的存活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的概率高,比较治疗后病人状况,治疗成功病人的除颤时间比治疗失败病人短,P<0.05。结论在心病人的护理中实施心肺复苏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满意度,其临床效果很好,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效果
  • 作者: 冯丽 张玉侠 张梦霞 童朝阳 秦薇 张育红 叶磊 李凡 胡敏 黄萍 黄燕梅 王飒 顾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22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3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成都 61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730,上海长海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43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科,南京 210008,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08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杭州 310009,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贵阳 550004
  • 简介:摘要通过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德尔菲专家咨询及专家论证会议,制订了《应用心肺复苏机救治院内患者护理专家共识》,最终形成包括机型介绍、应用原则、上机前评估、上机时配合、上机后检测及管理、撤机时配合、质控与培训及故障处理8个部分的应用规范,以期为心肺复苏机在院内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护理 心肺复苏机 院内心搏骤停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每年数以万计的住院儿童发生心脏,仅有一半左右的患儿能存活至出院。及时识别心脏,尽早启动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在复苏过程中,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避免心脏节律恶化成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对改善生存是有益的。对于可电击心律,建议除颤初始剂量为2J/kg。侵入性气道在复苏中可能是有害的。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病例尽早行体外心肺复苏有利于改善预后。复苏后应维持正常氧供和常压通气,采用动脉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等生理监测指导复苏后管理,而亚低温治疗并未在改善预后方面带来益处。脑电图、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评估复苏后的神经预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钙结合蛋白及体感诱发电位等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但缺少足够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心脏骤停 预后 院内 心肺复苏 儿童
  • 简介:摘要每年数以万计的住院儿童发生心脏,仅有一半左右的患儿能存活至出院。及时识别心脏,尽早启动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在复苏过程中,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避免心脏节律恶化成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对改善生存是有益的。对于可电击心律,建议除颤初始剂量为2J/kg。侵入性气道在复苏中可能是有害的。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病例尽早行体外心肺复苏有利于改善预后。复苏后应维持正常氧供和常压通气,采用动脉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等生理监测指导复苏后管理,而亚低温治疗并未在改善预后方面带来益处。脑电图、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评估复苏后的神经预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钙结合蛋白及体感诱发电位等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但缺少足够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心脏骤停 预后 院内 心肺复苏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内(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19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中进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未成年、重复入院及ICU停留小于24 h的患者,随机将人群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7∶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HCA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通过校正曲线、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对模型进行评价。选择急诊重症监护室合作研究数据库的重症人群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 951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29 366)和内部验证集(n=12 585)。多因素分析发现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呼吸频率、葡萄糖、红细胞压积、钠、阴离子间隙、血管活性药物和有创机械通气是IHC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合以上变量构建列线图。在训练集中,列线图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17(95%CI:0.785~0.847),校正曲线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具有一致性,DCA显示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净获益。在内部验证集中,列线图对IHCA具有相似的预测价值(AUC=0.807,95%CI: 0.760~0.862)。在外部验证集(n=87 626)中,列线图预测IHCA的能力同样稳健(AUC=0.804,95%CI: 0.786~0.822)。此外,列线图对院内死亡同样具有预测价值(AUC=0.818,95%CI: 0.802~0.834)。结论本研究基于IHCA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并且在外部验证中预测效能稳健,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院内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脏的风险。

  • 标签: 院内心脏骤停 重症监护室 危重症 列线图 临床预测模型
  • 作者: 周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8-18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8期
  • 机构:心搏骤停指病人原来全身与心脏情况较好,心脏突然意外地停止搏动。如迅速妥善抢救,有可能使已停止搏动的心脏排出血液,从而使呼吸功能也得到恢复,把生命从死亡中抢救过来。心搏骤停多见于心脏急性缺血、缺氧、神经功能紊乱、严重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等因素突然袭击而发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心患者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接诊的1例心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精心护理。结果心患者经医生的及时抢救,患者心肺复苏功能恢复,收入病房住院后经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在心患者抢救过程中,尤其是复苏阶段,护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心肺脑复苏的成败。

  • 标签: 心搏骤停 患者 抢救与护理
  • 简介:摘要心是全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主要原因。心及心肺复苏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可触发易损区域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性损害,可致患者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如果能够及时给予恰当的干预治疗,可能会使受损的脑组织功能恢复。因而,掌握心及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根据病理生理机制找出保护病变周围的脑组织有效方法,是提高心及心肺复苏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现对心及心肺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机制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心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脑缺氧缺血 脑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延髓麻痹是延髓和脑桥脑神经运动核变化疾病,呈进行性吞咽、构音困难及面肌和咀嚼肌无力。此病患者多发生窒息或吸人性肺炎而死亡,本院收治的患者中有2例因心死亡,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延髓麻痹 心搏骤停 吸人性肺炎 多发生窒息
  • 简介:摘要创伤性心(TCA)的病死率极高,且与非创伤性心(NTCA)在复苏策略上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在标准复苏流程的同时快速处理各种可逆病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文通过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挤压综合征、颅脑损伤和脑疝这几个导致TCA的关键因素进行综述,并对其管控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TCA的预防提供可行的策略,为临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降低TCA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参考。

  • 标签: 创伤 心搏骤停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恶化院内(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成人患者的预后,但儿童PH相关IHCA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IHCA患儿PH的发病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四级医疗学院型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因IHCA行心肺复苏≥1 min且在IHCA前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岁以下儿童,除外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284例IHCA患儿中,57例(20%)有可评估的超声心动图,并由未知患儿特点的心脏病医生进行盲法分析。35%(20/57)的患儿患有PH,45%(9/20)之前无PH病史。PH患儿右室收缩功能较差,通过面积变化分数(P=0.005)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P=0.046)来衡量;右室扩张程度更大(P=0.010);左室收缩功能较好(P=0.001)。PH患儿更有可能存在基线功能状态异常,合并慢性肺疾病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但较少可能合并脓毒症或急性肾损伤。PH患儿更有可能出现无脉电活动或心脏之类的初始节律,且在心肺复苏时更常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80%比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H与事件存活率[70%(14/20)比65%(24/37);校正后OR=1.30,95%CI 0.25~6.69,P=0.77]或出院存活率无关[40%(8/20)比27%(10/37);校正后OR=1.17,95%CI 0.22~6.44,P=0.85]。结论儿童IHCA前的PH可能比之前报告的更常见。本队列患儿心肺复苏期间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应用率高,PH与生存预后无关。

  • 标签: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儿科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恶化院内(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成人患者的预后,但儿童PH相关IHCA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IHCA患儿PH的发病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四级医疗学院型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因IHCA行心肺复苏≥1 min且在IHCA前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岁以下儿童,除外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284例IHCA患儿中,57例(20%)有可评估的超声心动图,并由未知患儿特点的心脏病医生进行盲法分析。35%(20/57)的患儿患有PH,45%(9/20)之前无PH病史。PH患儿右室收缩功能较差,通过面积变化分数(P=0.005)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P=0.046)来衡量;右室扩张程度更大(P=0.010);左室收缩功能较好(P=0.001)。PH患儿更有可能存在基线功能状态异常,合并慢性肺疾病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但较少可能合并脓毒症或急性肾损伤。PH患儿更有可能出现无脉电活动或心脏之类的初始节律,且在心肺复苏时更常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80%比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H与事件存活率[70%(14/20)比65%(24/37);校正后OR=1.30,95%CI 0.25~6.69,P=0.77]或出院存活率无关[40%(8/20)比27%(10/37);校正后OR=1.17,95%CI 0.22~6.44,P=0.85]。结论儿童IHCA前的PH可能比之前报告的更常见。本队列患儿心肺复苏期间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应用率高,PH与生存预后无关。

  • 标签: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儿科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 作者: 王立祥 刘中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39,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上海 100005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腰麻是临床麻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腰麻可阻滞交感神经,而导致心率下降、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心。本文通过一例腰麻后心的病例对腰麻可能导致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 标签: 腰麻 心搏骤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心电监护下的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1—2015年入院后出现心呼吸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30例有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电监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设定胸外按压目标值1.胸外按压出现规则接近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波形,最好有血氧饱和度值显示(最好在94%以上);2.有创动脉平均动脉压尽量控制在65mmHg以上。在血氧饱和度波形不显示时,以动脉血压为主,参考心电波形。复苏人员胸外按压时同时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波形及有创动脉血压。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根据监护结果进行调整,尽量达到目标值。结果30例患者有18例心肺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60%,最终成活出院5例,出院成活率16.7%。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相关。30例患者中有18例需120-14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目标值,最终复苏成功13例;9例需150-20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到目标值,最终成功3例;而2例只需90-100次/分按压频率就能达到目标值,最终两例均复苏成功。结论心电监护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的胸外按压能够给复苏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按压效果信息,为复苏者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心肺复苏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及深度有关,如果能以较慢和较浅的胸外按压达到目标值,复苏成功率较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和深度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心电监护 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术病人呼吸、心的应急预案。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手术病人出现呼吸、心可见于多种情况,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严重外伤、中毒、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麻醉或手术意外、低温、休克等。手术病人一旦发生呼吸、心应立即组织抢救,积极挽救病人的生命。

  • 标签: 手术 呼吸 心搏骤停 护理配合
  • 简介:尽管生命支持技术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心(cardiacarrest,CA)仍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通过早期的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一小部分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但由于原发疾病、持续全身性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等因素的影响,患者随后进入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即心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神经功能预后。

  • 标签: 线粒体 心搏骤停 脑损伤 线粒体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