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刘莎

郏县实验中学467100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增强思维能力,发挥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落实核心素养要求,能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古诗词教学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古诗词中包含着精彩的故事、深刻的哲理,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也可以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后受到精神熏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丰富文化底蕴。其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学生往往因此感到古诗词晦涩难懂。通过深入分析古诗词语言,学习古诗词中丰富的格律知识、用字艺术和写作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其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言有尽意无穷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对于古诗词寥寥数语之外的内涵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诗歌对比学习,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其四,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古诗词凝聚着高浓度的情感、深层次的哲理,具有丰厚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进入诗词情境、理解作者境遇,逐步感受诗词之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之美。

2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体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缺乏兴趣,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导致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信心受损。

2.3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文本解读,而忽视了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古诗词的时代价值和生活意义,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4缺乏审美教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字词句篇的解释和背诵,而忽视了对古诗词审美价值的挖掘。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无法体会到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进而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3.1创设真实的情境,领会诗词意境之美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或主题,借助语言、实物、图片、音频等创设带有情绪色彩且真实的情境,从而让平面、抽象的课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要知道,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会以当时的环境为基础,而新时代的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古人不一样,认知经验也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其理解诗词意境时存在偏差。为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使其更好地领会古诗词描绘的场景或环境,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意境之美。

3.2从历史背景入手,渗透诗词人文之美

古诗词是文化的结晶,蕴含着历史的痕迹和文人的情感。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描绘的古代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引导他们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在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美妙之处,产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杜甫的诗作《春望》为例,这首诗以国家破败、山河草木葱茏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愤懑之情。诗中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接描绘了一个国家破败的景象。国家动荡,但山河依然存在,城市虽然风景依旧,但却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繁荣。由此,学生能够感受到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接下来,诗人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的感性体验。诗人看到国家的破败,内心充满悲痛,泪水难以抑制地流淌下来。而诗中提到的“鸟”则象征着人们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他们的离去让诗人的心灵为之震动。随后,诗人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战乱中人们经历的痛苦。烽火连绵不断地燃烧了整整三个月,人们生活在战争的恐慌之中,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只有家书能够稍稍缓解他们对家人的思念。最后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国家动乱带来的岁月流转之感。诗人的头发已经白了,他频繁地搔头发,意味着岁月流逝,他仿佛已经无力承担更多的痛苦。

3.3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深刻的情感,真正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化和感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今后的行为倾向。如果古诗词教学仅仅以理论的层面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未付诸实际活动,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古诗词中的情景替换成学生的经历体验。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往往理解不了作者推己及人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教师可以列举社会中体现助人为乐的模范行为,或者以市井之中的平凡英雄为榜样,引导学生体会现实表征,由此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奉献精神。

3.4注重诵读和朗诵,领略诗词音韵之美

古诗词的美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练,更在于其韵律感。每一个字的音节、声母和韵母都蕴含着深厚的意味,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音韵。而古诗词通过合理地运用音韵和韵律,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古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并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地发音和把握韵律。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诗词的音韵之美,提升他们对诗词音韵的敏感度。

3.5教师增强评价内容的灵活度

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学要求更加全面和具体: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诗词并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学生掌握诗词中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能融会贯通,将知识迁移到相似的问题情境中,并能成功地解决相关问题;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按照学生的卷面成绩来判定,而是要增强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包含性。另外,古诗词浓缩了诗人沉甸甸的人生经历,读起来回味无穷。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对同一篇目的理解也就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并且给予学生较大的表达自由和理解空间,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中蕴含着人文美、音韵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领略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精髓,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林鑫.审美视角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构[J].文理导航(上旬),2022(12).

[2]宋琳.例说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25).

[3]林春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教师》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