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杜豪

忠县忠州第三小学校  邮编:404300

摘 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拓展育人路径、丰富沟通方式形成“共同体”成为提高协同育人效率的重要路径。针对当前“双减”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信任危机、沟通障碍、合作难点及组织困难,文章提出建立家校社协同信任机制,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共识;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开展高效沟通;建立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家校社发挥育人合力;建立家校社协同组织机制,促进家校社组织规范运作等措施,以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双减;家校社;协同育人;育人策略

引 言: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以来,各地区为落实“双减”,进行了“课堂教学提质”“作业设计与管理”“课后延时服务”“规范校外培训”等一系列有益尝试。诚然,当前“双减”政策深化推进下,以家校社联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成为破解当前“双减”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关键。为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文章以“双减”政策为指导,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此为广大学者提供参考帮助及建议[1]

一、建立家校社协同信任机制,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共识

立足于双减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信任危机,是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信任机制及形成良好协同育人共识的关键。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应进一步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双减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着力点,双减政策逐渐深入人心,但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来看,“家”“校”“社”三方主体对于双减政策的认知与解读仍存在诸多不足。研究调查发现,双减政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庭中认可度普遍较低,多数外出务工家长对双减政策了解程度不高。对此,应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家庭对于双减政策的认知度,通过定期组织农村家长开展双减培训工作与会议,提高家长对双减工作的认可度,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共识。协同育人要求各方主体具有统一、明晰的育人共识,立足于双减政策指导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引导家校社各方主体认识到双减育人的根本任务与途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协同育人标准,摒弃传统重“智育”忽视“美育”“德育”“劳育”“体育”的教育观念,为双减政策落实到位奠定良好根基。

第三,促进“家”“社”之间的互信关系。学校在保证家长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的基础上,从“知情”“理解”“共识”的角度出发,获取家庭与社会的信任。学校应积极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学校双减政策制定与实施,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优势,拓宽学生视野,并为家庭与社区合作提供良好平台。如鼓励家庭与社区成立联动机制,要求学生课余实践参与社区公益视野,体验社会职业角色[2]

二、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开展高效沟通

基于现有家校社沟通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高家校社沟通频率与沟通质量,有助于破解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沟通困境。基于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从“沟通理论”“沟通目标”“沟通方法”“沟通原则”“沟通反馈”“沟通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家校社沟通频率。一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家校社三者对协同沟通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学校应成立专门职责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规范并解决家校社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促进家校社沟通组织化、高效化及规范化发展。同时,对现有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进行完善,注重家校社沟通的全面性,具体沟通内容应围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教育制度”“家庭教育需求”“社区教育责任”等。在构建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上,学校可采取多元化优势互补的沟通方式,在提高家校社沟通质量与效率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家校社各方沟通需求[2]。另一方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通过畅通协同育人沟通渠道,构建立体化协同育人沟通机制,如通过“学校APP”“学校微信公众号”“网上家长会”“网上社区听证会”“网络云平台”等方式,提高家校社协同沟通质量。

三、建立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家校社发挥育人合力

积极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合力,通过构建健全家校社协同合作育人机制,从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层面,基于立法的视角出发促进家校社合作规范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为促进“社会协同”育人发展,《规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形成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机构的责任与义务。对此,学校应积极围绕《规定》有关协同育人法律法规,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以此促进家校社育人形成合力。家校社应共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通过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制定学校培养方案及计划,围绕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与指导,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学习负担。社区应强化社区文化建设,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增进邻里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积极结合当地特色,打造独特的社区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家庭参与,形成育人合力。

四、建立家校社协同组织机制,促进家校社组织规范运作

促进家校社组织规范运作下,应立足双减政策指导对现有家校社协同组织机制进行优化与调整,确保家校社组织规范运行的同时,以此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面临的困境。学校应围绕双减政策指导,积极优化与创新家校社协同组织机制,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家校社协同组织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良好的组织机制是保障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机制的建设尚未明晰界定,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三张皮”的现象。一方面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机制时,应对家校社三者分工进行明晰界定。学校作为学生第一教育者,在协同育人上应利用自身条件与资源对学生展开基本知识教授;家庭作为学生人格、品格形成的重要环境,家庭在协同育人中应负责德育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区可通过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知识迁移,以此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在家校社组织运行机制上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需要构建开放、沟通、协调的机制,即“共建共享”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将学校、家庭、社区在育人中形成法律、政策、经济、服务设施、社会组织资源等各方面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学生育人体系。通过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机制,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围绕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培养学生成长责任的职责、任务,通过构建条理清晰、逻辑的组织结构,引导家校社三者积极配合,以此实现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结 论

社会功能分化条件下,原有社会子系统自我管理擦出与相互封闭的状态逐渐呈现了稳定的结构耦合,加强社会各系统要素之间的配合,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基于“双减”政策引导下,以教育减负作为系统性工程,应着力破解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困境,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权益,合理调整与博弈,明晰界定“家”“校”“社”三个在“双减”下的社会分工及基本

职能,为协同育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旭.“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115-119.

[2]贾丽红,胡剑.“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3,33(05):64-71.

[3]王艳荣,常玉霞.“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机制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