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李婷

哈尔滨市松江学校

摘要:现代社会对新时代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传统文化的渗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它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作为美术教师,我结合课堂内容不断学习、摸索,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发展,让传统文化之花得以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弘扬历史 ;丰富精神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古代人民为生存,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和记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及其来源,充分体现了古代文明和先辈们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素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这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就像是过滤器,融传统文化于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究,旨在引领学生在对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取舍上提供有益的帮助,保持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引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同时,探索适用于美术教学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实施策略与方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个性化美术风格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怎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美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融合与实践?教学中我筛选出《节气之美》、《节日之美》、《历史之美》、《非遗之美》、《文化之美》等五大板块,通过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促进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助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信息技术助力文化传承

美术教学不仅教学课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更加重视文化精神的学习。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筛选主题,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美术教学中,使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的美。以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对应的饮食文化、节气诗词等多角度为切入点,设计丰富的节气主题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修养内涵。充分利用美术的多元性,达到以学促发展的目的。

在《春分——纸鸢》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助学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收集与整理有关春分的由来、习俗活动、风筝的种类、基本骨架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预习保证学习效果。教学由古诗导入:“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引出春分节气;在了解节气特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感受古诗词的美。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使学生知道有关春分节气的相关知识,感受自然变化,增加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气。四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能够运用传统风筝制作工艺制作菱形风筝骨架,在菱形骨架的基础上设计风筝面的造型和装饰图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感受体验节气之美的同时掌体验传统工艺风筝的扎制方法。将课堂延伸至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与家人感悟春分的风俗——竖蛋,将制作的风筝课后与家人一起放飞等,感悟古人眼中的春分,了解春分背后的传统文化。

如: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对一切实物都非常好奇,搜集信息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在低学段的课前预习中我都是将预习内容摘要等资料,运用问卷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节气之美——立夏冰箱贴》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立夏的物候现象,再运用泥塑的方式设计表现立夏主题的冰箱贴,作品就会生动丰富许多。大大的避免了临摹教师作品和“千人一面”现象。

美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实践中同一主题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素养,选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创作作品。通过问卷星、助学单、视频、图片、课堂活动等信息技术手段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悟节气文化的内涵。

二、挖掘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古老的传统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凝结、升华,深深扎根人们的心理。它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激发爱国情怀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门上艺术——铺首衔环》是三学年《历史之美》单元中的一课,课前调查引导学生了解在我国历史中什么铺首衔环和它的来源,以及不同时期造型上的发展变化。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铺首衔环的这一形象在历史中的兴衰,不同时期的造型、用途上的演变等。学生知道了古代铺首也逐渐发生变化,有些门环下会钉制一个铁制半球,客人来访时,以门环叩响当作门铃用。主人听到响声后,便会开门待客。运用粘土表现浮雕铺首衔环作品,感受其造型之美与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铺首衔环的印象与认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铺首衔环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感受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感悟民族精神,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可。铺首这一老物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拓宽视野的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课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表现铺首造型,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三、大单元教学助推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1年年底《雄狮少年》这部国产动画异常火爆,借着这一契机,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素养,我设计了《非遗文化——醒狮》大单元教学内容。在六个课时的实践中先探究醒狮的由来、历史、醒狮狮头造型的灵感来源、不同狮头颜色代表的寓意、狮头的彩绘花纹等内容,展开观察、讨论、实践等深度学习。在第二至第四课时中分别运用绘画、浮雕、立体泥塑、综合材料制作等多元的表现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和文化基础。第五、六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先集体讨论作品展示的方案;然后分成6组,1、2组设计展示海报的设计,3、4、5、6组按讨论后任务单分别对“狮王争霸赛”作品展布展需求进行布展。最后在校园艺术节中展示,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整个大单元的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潜能得到了激发。通过大单元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形成了国家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大大地助推核心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美术教学实践中,我采用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古为今用、以古为鉴的目的。展开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渗透,突出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丰富人文底蕴。让孩子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成长。提高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绘画史》李学勤吉林美术出版社

3.《中国美术史》——薛永年,赵力,尚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