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浅析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张金三

山东省济南中学  250001

摘要:“问题学生”分为学习问题型、品行问题型、心理问题型、复合问题性,“问题学生”成因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教师要找准策略,用爱心、耐心引导、改变学生,以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关键词:初中;“问题学生”;转化

“问题学生”是在学习、行为、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一般在班级中占比较少,但负面影响极大,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最不稳定的阶段,同时也是同伴之间影响力最强的阶段。初中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一、“问题学生”类型

根据本人教育教学经验,将“问题学生”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学习问题型: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或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问题,成绩较差。

品行问题型:不能规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的学生。

心理问题型:有心理疾病或在人格、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

复合问题性:兼有以上两种及以上类型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成因

从“问题学生”形成因素上来讲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个人原因为内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为外在因素。

个人原因:部分“问题学生”因自身的智力、人格、身体等先天因素影响,出现自卑心理,自我孤立等现象,这类学生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

家庭原因:家长知识水平、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生活习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经调查,大部分产生 “问题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家庭的影响。

学校原因:不当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在该过程中班主任及教师群体间欠缺有效沟通,则会导致该学生心理出现叛逆情绪,从而导致其成为全面性“问题学生”。[1]同伴之间的“聚向性”,也会使得一些问题出现“传染”。

社会原因:初中生是非感念较差,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价值观、社会现象会严重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信息技术发展下,初中生上网成瘾已十分突出和普遍,对其正常学习和成长已有严重影响,该类型学生主要表现为对上网有难以抑制的冲动,甚至认为网络世界就与真实世界一样。[2]

三、转化策略

(一)用心观察,发现优点

大部分“问题学生”是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认可的,但因自身存在的问题又成了家长、老师、同学训斥、排斥的对象,久而久之会使“问题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进而导致其进取心理有所失衡,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但事实来讲,“问题学生”并非一无是处,需要老师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他们,比如一些“问题学生”号召力较强,善于组织活动;一些“问题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运动场上能为班争光……要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特殊的天赋和素质,多找他们的“优点”,并抓住契机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取得成绩后要给与充分的肯定,提升自信,使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此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实现由点及面的改变。

(二)爱心感化,助力成长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问题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同学们的冷落,内心更需要得到关心关爱。老师可从“问题学生”内心的软弱之处着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促膝长谈,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真实想法,做学生的知心人。此外,老师也要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为学生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学生会将老师的关爱和期待转化为目标和动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存在巨大的潜力,每一名教师要相信教育的力量,不追究过往,改变对“问题学生”的刻板印象,对每一名“问题学生”寄予爱和希望。此外,对于初中生的心理波动、感受和需求也要给予充分考虑,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处理好健康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不良表现的产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三)耐心纠正,期待改变

老师要做好“问题学生”问题反复性或“问题学生”转化失败的心理准备。“问题学生”并非一时一事形成的,加之初中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稳定,转化过程也绝非一次两次就能成功。转化“问题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遇到该问题时切勿立即批评训斥,因为对于问题学生“和风细雨”的教育可能比“疾风骤雨”的教育更加行之有效。教师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在反复抓和抓反复中实现学生的阶梯式成长。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转化效应,这样才有可能成功转化“问题学生”。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问题学生”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积极寻找原因,不断改进策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艳. 一个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0(21):9-10.

[2] 李桂兰. 真心 真情 真意—对“问题学生”有效转化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7):186.

[3]吴桐.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与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