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 2

依托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吴保东 朱樱桃

安徽省含山县环峰第二小学,安徽 含山县 238100

摘  要:语文要素的落实在单元导语和阅读提示等助学系统中得到了有效促进,但是在课后习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加强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使学生提高语用

能力,增强核心素养,是课后习题的编排设计,所以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课后习题扮

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双减”,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引  言:课本上的重头戏——课后习题,体现了语文要素。巧用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目标。巧用课后习题,设计教学过程。巧用课后习题,优化阅读策略。课后练习要巧用,写作能力要提高。课后习题巧用,有助于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

一、核心概念

1.“双减”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由教育部最终审定,由专家、教研员等专业人员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系统地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和内容的教学用书。2019年秋季在全国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系统性更强,实用性相对于旧版教材更强。它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借助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明确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其课后习题较为系统,实用性、助学性都较强。

3.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要素的集中体现。课后习题的内容包括课文后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和专题练习题,单元练习题指“语文园地”板块,专题练习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本文所提到的课后习题特指课文后练习题。课后习题的少而精正符合“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4.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陈先云主编认为,语文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从课文中萃取而来,贯穿着方法的学习和应用,通常设计在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素质评价、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核心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巧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1.巧用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风向标,教师一定要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向,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面对一篇课文,我们该怎么解读呢?每个教师的解读可能各不相同,该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除了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的提示,课后习题也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五上第2课《落花生》一文的课文后共有三道习题。

44997a4edb6dccbcdaa953eb559b0e2第一题是对朗读情况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情况的考察,不仅能够读准、读顺,还要分角色读出人物语气,从而读出情感,通过课题“落花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题聚焦文中花生的特点,知道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的道理,体会作者借落花生讲出自己的感悟这种写法的好处,与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一致,是本课教学重点。第三题是小练笔,由事物的特点联想身边人,找到事物与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不空洞说教,初步了解“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以上对本课课后习题的研究,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这样的教学目标紧扣语文要素,能有效落实本课的知识点的和训练点。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研读课后习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

2.巧用课后习题,设计教学过程

明确了“教什么”,那么“怎么教”?教学内容该怎样整合、取舍,突出重难点?课后习题对此也有所体现。

如第18课《慈母情深》一文的课后习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436ccad1a4d99f36370132e96d2c9ee依据这些习题,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我”拿到钱后鼻子发酸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围绕核心问题,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我”找母亲要钱时看到了怎样的场景?(2)你从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中感受到了什么?(3)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联系全文思考,什么让“我”“鼻子一酸”?这样巧妙地抓住了课后习题,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促进了本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

因此,教师备课时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研读,能帮助我们设计教学流程,落实语文要素。

3.巧用课后习题,优化阅读策略

统编教材侧重阅读策略的指导,如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即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结合资料阅读的方法,在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中安排了这样的两道习题:

a2122ca4af7872feae2cbb5b826da6a授课时,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面积及文物的资料,并出示了《圆明园平面图》等相关资料,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三园及周边的小园,区分了“星”“月”,理解“众星拱月”的布置特点。在教学建筑和景观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资料丰富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受圆明园建筑的瑰丽。在讲授历史文物时,让学生结合材料介绍文物并在课后习题第一题中结合“上自”和“下至”深刻体会到文物价值之高,收藏之不易,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但是这都是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二题思考表示时间词语给读者带来的感受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摧毁?结合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激发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从而促进“结合材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最后结合阅读链接给的资料,整合单元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再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感受梁启超的百年强国梦。这样借助习题层层递进,再落实到单元整体,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习借助资料阅读的策略。

因此,教师备课时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研读,能帮助我们优化阅读策略,落实语文要素。

4.巧用课后习题,提升写作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强调语文教学“阅读与表达并重”。因此要借助课后习题,进行表达和练笔训练,促进语文要素落实,才能够提升写作能力 

如第七单元“四季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课后第二题:

3a37aa5bef6942975f1006fd3f1b7dd根据这一习题,教学《山居秋瞑》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中写了哪几种事物?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所描绘的画面,试着写下来。当学生加入想象描绘出景物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整幅图中有景有人、有动有静,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和谐画面。

在此基础上,借助《四季之美》课后第二题:

61d0f91670f443c24067f8af51b5737《鸟的天堂》课后第二题:e39f93101f587b813f6962bc5537a43   

进一步学习“动静结合、以静衬动”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即景》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备课时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研读,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落实语文要素。

三、结语

课后习题与课文互为补充,形成整体,是教材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重要资源。通

过研习课后的练习,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方向已经从平面的字词句段过渡到了立

体阅读的策略上。只有认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性,才能巧用课后习题,语文课堂才能有效组织,语文要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梨梨.巧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时代, 2020(26):13-14.

[2]王雪梅.巧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以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为例[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杨梅.用好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课后习题为例[J].课外语文, 2021, 000(0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