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阈下东北红色旅游文化的翻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功能目的论视阈下东北红色旅游文化的翻译研究

王晶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红色旅游国际化对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我国东北作为抗日抗联的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本文以与红色旅游文化翻译最为契合的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探究以受众读者的动态反应为基准,以平等对话者的姿态,增强中华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的一种翻译范式。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东北地区;红色旅游文化;翻译

一、东北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研究的意义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旅游。“红

色旅游“作为载体输出“红色文化”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特点是将自然景观中的“绿色”和人文景观中的“红色”融合,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因此红色旅游走向国际势必对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真实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红色旅游”这个概念是我国独创的,因此在红色旅游文化的翻译上要掌握平衡,尽量减轻目标语受众对译文产生的困惑和不解,但同时又要保持文化自信,不要为了传播红色文化过多地受制于西方文化,而把红色文化传播的不伦不类,最终弄丢了自己,失去了传播的意义,丢掉了传播的初心 。

我国的红色旅游文化在地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基于不同区域展开才有意义。那么东北红色旅游文化的差异性又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红色历史的资源优势。东北作为抗联抗日的革命根据地,有很多相关的纪念地和革命遗址。其次是地理位置的优势。东北三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有着相邻的地缘属性,而且这些外国友人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层级较高。因此,传播东北红色旅游文化,研究东北红色旅旅游文化的翻译有助于向国际方向正确输出东北红色文化尤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精神内核。

二、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翻译所涉及的理论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翻译研究大多聚焦在功能主义、生态翻译学、顺应论架构下。

而功能学派中的目的论与红色旅游文化文本的外译最为契合。由于这类理论研究属于主观内省式的,会导致任意性偏差,那么后来新兴的语料库语言学因其实证性质更具客观性。近些年,很多研究者着眼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它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得到更多关注的。因为让中国走出去,我们既要传输以单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精神内核,也要融合多模态——文字、图像、语音——进行跨模态翻译,输出“软信息”。

三、功能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原则

(一)功能目的论的起源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发源于德国,理论原型是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的采用取决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功能。在莱斯后,汉斯.维米尔依据文本类型理论提出了目的论。该理论对当时的主流翻译观念造成了很大冲击,因为与传统的翻译研究的范畴不同,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不同文本的翻译目的而定,翻译不再停留在单单对语言对等的追求上。原文只是一种“信息来源”,不是译文评价的唯一标准,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对信息进行取舍,使译文最大化满足实际交际需求,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诺德在之前各派目的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忠诚”的翻译理论,旨在最大化地协调好译者、原文作者和译语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功能目的论的杰出贡献在于它的提出使得我们定位翻译不再是语码和语言文化之间的单一转化,摒弃了刻板的结构主义模式,转而追求协调各方的功能主义范式。

(二)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

在目的论的三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服从的原则,其次是连贯原则,最后才是忠实原则。也就是说,如果译文仅仅忠实于原文,但译文语篇不一致,语内不连贯而不被目标语受众接受,那么译文不符合目的论的翻译准则;如果译文语篇的一致和语内的连贯被目标语受众接受,但不符合目的原则,那么译文也不符合目的论的翻译准则。

四、功能目的论在红色旅游文化的文本翻译上的应用

目前发现,我国红色旅游文化文本译文中存在与功能目的论原则相违背的情况。

有的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丧失交际意义,违背目的原则,遗漏或错误解读了关键的精神内核,未能向目标受众传达我国的红色文化的核心精髓,或者目标读者产生误解,曲解了中国的形象;有的译文在语言表达风格和句式结构安排上不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思维表达习惯,超出了他们固有的语言认知的接受能力。

因此,基于功能目的论,我们在翻译红色旅游文化的文本时,我们要首先坚持目的原则。那么翻译红色旅游文本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向中国红色旅游地的外国游客或者浏览中国红色旅游网站的外国读者传达中国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基于这一目的原则,译者就要讲好中国故事,突显核心内容,至于次要无关的抽象或者笼统的信息可以删除或者弱化处理,毕竟多数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语言思维了解甚少。其次,目的原则基础上我们还要坚持连贯原则。红色旅游中文文本往往符合中文行文审美,辞藻优美华丽,讲究对称和排比。翻译成英文就要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力,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表达上要简单易懂不要晦涩高深,行文要简洁明了而非繁杂华美,同时兼顾语内连贯和语篇一致。最后,在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基础上我们要坚持忠实原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地将鲜明的红色文化色彩展现出来。除了以上目的论的三原则,翻译红色旅游文化文本时我们还要坚持第四个原则,即可接受原则,这也是译者最难掌握的一个原则。由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因此,译者需要进行判断,判断哪些内容适合传达给外国受众,哪些需要调整或降低色彩,哪些需要删除或重新改写,哪些需要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作为桥梁,翻译通过能动性的干预介入有效推介本国文化走出国门。但文化身份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译者总是徘徊在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有时会经历两个混合身份的认同,不要不断调整,在变化中重塑文化身份。因此,选择一种动态化的翻译理论才能真正助力于红色文化走出去。基于功能目的论,中国的译者会重新解读原文的地位,原文不再是模板,而是信息来源,我们需要根据翻译目的进行取舍,在翻译红色文化时既不“自卑”,过度“归化”,也不“自负”,过度“异化”,而是以受众读者的动态反应为基准,以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为中华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谋一席之位。

五、结语

中国译者应将翻译视为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准确定位国际受众文化认同的立足点,以目标语读者的动态反应为标尺,而不是拿西方的“强势文化”作为量尺,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的优先顺序,尽可能地还原红色文化的内涵色彩从而传播红色文化精神之根本。同时结合东北红色旅游资源文本的特点,凸显地域特征,使东北红色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当然,重新构建我国自己的翻译话语权一方面需要借鉴和筛选传统翻译理论,但另一方面也要着眼创新翻译理论的研究,结合输出红色文化的取向决定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黄海英,邓华.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2):35-38
  4. 王晶.文旅融合视阈下黑龙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外宣翻译研究,2022(3):353-354
  5. 王燕.跨文化视角下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2,26(4):60-63

作者简介:王晶(1980-2),女,汉族,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教师,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功能目的论视阈下东北红色旅游文化外译及外宣研究” 编号:2022B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