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理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高职理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探究

高雪雯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新时代高职理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明显区别也有紧密联系,二者在政治立场、育人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同向性和互补性,因此两者必须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由于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及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顶层设计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原协同推进模式在总体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陷入种种困境。

关键词:高职理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策略

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高职理工学校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要素,突出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建立协同育人教育机制,能够有效提升高职理工学校育人质量,实现立德树人,回应社会对高职理工学校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要求。

1高职理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

1.1在顶层设计的协同中,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高职理工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性、常规性的活动,要求学校各个部门实现长期、常态化的协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到,部分高职理工学校各部门存在“独立工作”的惯性,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分工缺乏明确性,无法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自然地融合。基于此,学校重新思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应将“顶层设计”置于关键位置。比如,明确协同育人工作牵头人,分化部门职责,设置校内专门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单位,制定严格的协同育人考评标准和绩效评价体系。如此,制度严格清晰,各部门职责明确,交流与沟通成本降低,在多向、平等、高效的沟通中,长效育人机制被建立起来,学校各部门关于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协同自然地展开,为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长期性、常规性协同育人创造健康环境。

1.2实施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和体制藩篱,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与综合素养课程相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实施教学内容改革,不是抛弃原有的教材去寻找新的替代品,也不是颠倒主次,占用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回归课本、深耕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专业知识,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同时积极培育特色课程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渠、种好田”。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打造一批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精品课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具体实践中,思政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并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引导学生将在思政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专业课程的实践中,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经历和实践。同时,教师要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惑,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居安思危,将履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落实到专业学习中。

1.3在师资力量的协同中,打造专业育人队伍

可以说,凝聚师资力量,是高职理工学校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协同育人”的核心环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工作中,教师是公认的“实践者”,没有专业、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专业、高质量的教学,也就没有专业、高效率的协同育人。所以,高职理工学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背景下,应积极协同师资力量,打造一支专业的思政育人队伍。比如,适当提高学校招聘门槛,提高对教师的思政要求,促使其积极学习高职理工思政教育内容,打造“跨学科”的高职理工思政协同育人“教师共同体”。此时,由于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定位不同,学校还应注意,为其制定独立的思政学习方案,准确调整其专业成长侧重点。以思政课教师为例,其专业学习重点任务,应为对高职理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标的学习与贯彻,并积极学习能够辅助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工作方法,努力在思政课中挖掘符合高职理工学校协同育人条件的思政要素。而专业课教师,应以学习课程思政理念为核心,调整滞后的专业教学观,建立“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政”的教学意识,学习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方法,挖掘专业课隐性思政教育要素,与思政课教师形成配合。根据学校的协调与指导,教师积极围绕“思政”展开学习,提高思政教育要素的挖掘、整合、设计能力,专业的高职理工学校思政教育队伍建立起来,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下展开。

1.4构建“三堂合一”的育人平台

要构建“三堂合一”的多层级、立体化育人平台。校内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形成良好道德规范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主要指学校社团活动、班级团建等实践项目,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相关技能;第三课堂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的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操守。“三堂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三种课堂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育的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加大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力度,培养其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课堂教育、校内与校外实践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塑造,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有助于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5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当前,一些高职理工学校的评价体系更侧重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因此,教育部门应改革现有评价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标准,除了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社会服务等为标准,还应侧重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等,以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一方面,要优化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管部门应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促使专业课教师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培育一批育人效果明显、思政功能显著的品牌示范课程,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优化有关思政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管部门应将思政课程建设纳入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中,促使其重视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案设计,同时,要积极打造思政课程示范课与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素养。

结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是当前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础要求,它有着独特的政治机制和文化机制,又通过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凝结在了一起。同时,二者的联动也让职业教育在育人主体、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上发生了改变。将这些全局性的改变注入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建设过程,实施者需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在主体力量的集合下,完成思政教育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的建设,最终形成以观念指导平台、以平台落实联动的优质德育模式,进而让培育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投身国家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敖叶湘琼.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99.

此论文用于《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承弘扬印刷文明》

(项目批准号 ZJGB2022055)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