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关于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思考

陈鹏宇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1130

摘 要:目前正值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学工作不再只以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为主,而是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日语作为高校外语科目中常见的学科,学生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日语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关键词:日语教学;中国故事;文化输出

一、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习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从我们每位教师的角度来说,教书更是育人,贯彻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思政类教师的责任,更应该是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职工义不容辞的任务。

日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等在无形之中灌输给学生们,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是很必要的。

二、高校日语课程对于中国文化融入的现状

(一)教学资源的匮乏

在现阶段的日语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更着重于日本文化的导入,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其实是匮乏的。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日语课程又具有课时多、周期长的特点,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接受日语课堂的教育洗礼。但目前,日语教材中的素材内容由于追求体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忽视了思政系列素材,或者说是忽视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资源。这就使得日语教师在导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素材资源,教学受到限制。              (二)授课方式的单一

传统的应试教学是将教师的教作为课堂的主体,外语教学则是通过大量的听力、阅读等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模式虽然说对于学生外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大大提高日语的应用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量枯燥的练习容易让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厌倦,从而出现厌学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外语学习者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考核形式的局限

目前,日语教学中常见的考核形式就是“笔试”、“听力”、“翻译”等类型,对于文化类的考核少之甚少,更不用说中国文化相关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确实是从学习外语的最基本目的出发,以最实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在教学方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方式却略显单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对语言有综合运用能力的优秀国际性人才,所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主观意识的考察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考核内容。

三、日语课堂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建议

(一)充分挖掘教材,选择性开发中国文化类知识渗入

在日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可以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在课本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在语法课上,以一个或多个语法点为题,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神话故事或是成语典故为题,撰写一篇作文。这样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交流,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在听力课、写作课等也可利用此方法,把中国文化渗透到大学课堂,通过每一门课程向学生渗透我们的民族文化、国家精神。

(二)运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现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逐渐兴起,而且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之后,学生就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高校课程思政日语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才能将使正观念落实到日语教学中。

(三)摒弃传统考试形式,开发多样考核方式

以日语口译课程为例,针对课程考试,除在原有口译测试的基础上,可增加对口译内容的评价以及平时课堂发表分享的评分环节。评价内容以日语口头评价为基础,要涵盖自己对所译内容的认识、观点等主观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入课堂发表分享的评价,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模式。学习,特别是文科的学习,注重的并不是最后一张试卷的结果,而是日常的积累和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加入这一内容能够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写作课、阅读课等也可以增加此类考核,使考核不再“应试”,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教师是 大学生完成应试教育后进入社会前,补充非应试人文知识的重要保障,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补给站。因此,如何上好每一门课程,如何通过每一门课程向学生渗透我们的民族文化、国家精神尤为重要。

四、结语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习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培养。现阶段高校的日语教学环节,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精神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鉴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通过政治教学稳固学生精神的手段,教育人员就需要将其渗透到日语教学中。要想肩负起这份时代的重担,我们就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品质、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等,外语专业的学生则需要用我们所学的技能,将我们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信念和中国梦传播给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日语课程中导入中国元素还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高校通过充分发掘教材、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健全评价体系等手段,促进中国文化融入在日语教学中的落实。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我国的智慧结晶,和世界共享我国的文化也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以在落实日语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导入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融入中国文化,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耀宇.“课程思政”在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开展策略[J].教育科学发展科研学术国际论坛论文集,2022(7):132-134.

[2] 肖东娟.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导入路径研究——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107-109.

[3] 姚海峰.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围绕“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展开[J]. 大连大学学报, 2022(4):72-75.

[4] 张雪梅.文化自信下将中国文化导入日语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4:116-117.

作者简介:陈鹏宇(1996年8月),女,河北省唐山市,助教,硕士研究生,日语笔译方向,河北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