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为例

陈渐升

惠州市惠阳区新圩中学

摘要: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为主题,利用定量法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形成证据推理的能力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证据推理、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解性学习方法,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利用自己的认知和主观能动性,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课题,全身心积极参与,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为例,谈谈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与设计创新

促进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内化材料信息,结合研究主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方向,促进学生将认知基础迁移到问题中;丰富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引导学生从技术中学习转向运用技术学习[2]。贯彻上述策略,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创新有以下几点:

(1)给予充分的阅读资料。阅读资料包括空气中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但不涉及对应的含量;氮气、氧气的性质;气体体积远远大于固体体积,能够认为气体反应后生成固体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2)将课本的实验2-1改成设计实验。提供实验装置,利用定量法的思想,引导学生要在密闭环境中进行研究,自行设计实验;提供水银与氧气反应、红磷与氧气反应、木炭和氧气反应、镁条和氧气氮气的原理和优缺点,此时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药品的选择。

(3)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变式问题,可引导进行深入探讨。例如:氧气被消耗完后,剩下的氮气用镁条反应,最终会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全部反应完吗?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问题,提升学生对定量法的认知和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宏观辨识。本节课需要学生阅读材料,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空气组成,还需要根据提供的各种反应,辨识其优缺点,才能选择出最合适的实验原理。

(2)证据推理。根据选择的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推理实验结论。若实验失败或有误差还需分析原因。尤其是理解“为什么进入水的体积就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需要学生从气体和固体的体积角度进行推理认知。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生分享实验设计方案,分析其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可保留其创新性设计,到具体的实验中再进行验证。

3.教学片段实录

3.1明确定量法的思想。

【学生】阅读定量法相关材料和分析实验装置图(图一)

(图一)

【教师】实验装置为什么能够体现定量法呢?从什么细节可以分析出来呢?

【学生】定量法研究的前提是在确定的总量中进行的,所以要在一个密闭的环境才能满足这个前提,所以集气瓶和右边的烧杯液封就形成了封闭体系。而且集气瓶旁边的等量刻度也体现可定量法的思想。

3.2装置原理的分析。

【学生】阅读材料“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气体的体积是远远大于固体体积的”

【教师】为什么要告诉大家这样一个材料?实验的目的是消耗掉氧气,让烧杯中的水去填上气体原来所在的体积。

【学生】在化学反应中,只有当氧气反应后生成固体,体积大大减小至忽略不计,才会出现大气压强差,打开止水夹才会使得进入水的体积等于原来氧气所占的体积。相反,若氧气反应后生成气体产物,体积没有发生改变,就不存在压强差。

【教师】根据分析材料中的四种原理,汞与氧气反应、红磷与氧气反应、木炭与氧气反应、镁条和氧气氮气反应,哪个不符合上述分析。

【学生】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体积不变,不会产生压强差。

3.3实验原理的选择

【学生】阅读材料:①汞与氧气反应需要加热,反应时间较长,且汞有剧毒;②红磷与氧气反应需要点燃,反应时间较快,但产物五氧化二磷有微毒,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③镁条与氧气反应需要点燃,反应时间较快,但镁条同时也会和氮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氮

【教师】每个原理都有其优缺点,现在请大家分析三种原理,对优缺点进行取舍,选择最合适的实验原理。

【学生】从反应时间和资源消耗角度,可以将方案①舍去,反应时间较慢不利于定量分析的进行,且需要一直加热,能源消耗较大;从研究的目的看,本次研究的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应选择只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反应的物质,因此舍去方案③,故选择了有微毒的方案②。

3.4实验的进阶设计

【学生】阅读材料:红磷与氧气反应并不会将氧气完全反应完,当氧气含量消耗至小于7%时,燃烧就会停止,因此会产生大量误差。铁生锈的反应则不会出现这样情况,已知活性炭和氯化钠会加速铁粉的生锈。

【教师】先分析一下用红磷会产生什么样的误差?如何利用铁粉改进实验?

【学生】因为红磷不会消耗剩余的氧气,所以导致氧气的含量偏小。可以将红磷换成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深入集气瓶中充分反应即可。

4.教学效果与反思

4.1定量法的思想有利于形成科学精神

学生能结合自己原有知识基础,很好地了解定量法。明确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最终结果是支持或者反对假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其中“科学精神”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需要学会自主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化学问题,大胆尝试、探究问题并解决。让学生参与定量实验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一剂良药。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从做中学”,强调的就是让学生亲自去“做”。定量实验的设计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自去“做”,去“思考”,去“研究”,在“做” “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3]

4.2证据推理的能力的形成与锻炼

“证据推理”是合成词,“证据”修饰或限制“推理”,推理是思维过程,证据是前提条件,可理解为“以证据为依据的推理”[4]。证据推理的具体表现,并非做实验和参与活动这么简单,重点是在与实验过程中实验原理与学生现有知识的内化,建立认知模型,再将认知模型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尤其是在实验改进环节,将红磷替换成铁粉,就是利用原有的认知模型去内化新的知识(铁粉生锈吸氧),得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胡久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

[2]卢天宇.以实验和论证为杠杆撬动化学概念深度学习——以“分子与原子”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01):36-41.

[3]徐光伟.谈“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9(08):64-65.

[4]杨玉琴,倪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内涵解析及实践策略[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2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