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探究 在体验中提升——略谈数学课堂如何加强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在操作中探究 在体验中提升——略谈数学课堂如何加强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刘彩容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南星小学 514467

摘要: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开展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机会。其中,教师要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掌握,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在动手实践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全过程参与其中,牢牢掌握所学内容。对此,数学教师要明确、发挥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通过合理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策略

引言

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法要做好知识储备,充分制定教学计划。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措施,旨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师占据主导,学生缺乏动手的空间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内容通常是围绕教师进行,通常是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学生在听、看,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数学探究,以致于学生的思维遭到限制,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动手的机会和空间不足,动手能力自然低下[1]

)教师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度不足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传递学生基础知识就算达成教学任务,严重忽略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责任感不足,极少带领学生操作,更多的是借助于黑板进行演示。在课后,教师更多的是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不断练习习题,长期如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课堂游戏,促进学生积极动手

课堂游戏是引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关键,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经常性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乐于思考、勇于动手。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就可以基于“钟表”为学生制定一个基于动手操作的数学游戏。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分发硬纸板、小木棍、塑料片等材料,然后让学生用胶水、安全剪刀、绘图笔等工具制作一个带有时针分针与秒针的简易时钟。随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每天都是在几点钟出门上学呢?”这时学生就可以用手中的简易时钟,表达出自己上学的真实时间。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两两分组,互相提出一些有关于时间的问题,并且让另一方利用手中的时钟说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了解时间的识读方式。

(二)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

为了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数学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借助问题导学带动学生思考、实践,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开展探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要求学生运用个人思维分析抽象问题。同时,在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问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事物中,以此升华学生的理解深度。期间,教师还要在旁指导,启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分析数学问题[2]。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当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后,教师可以准备实物道具,要求学生动手观察不同物体。随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物体的掌握,在直观展示中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如准备纸箱,提问学生纸箱的正面、侧面是怎样的?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物体有什么变化?在提问后,要求学生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三)开展合作,激活实践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小学数学课堂当中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老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合作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在分工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合作的价值,提升合作的意识,增强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例如,教师在教学“购物”时,教师为了积极地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小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翁,凸显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首先合理地划分小组,然后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1分、1角、1元、5角、5元等若干人民币面值,并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通过这一环节,为小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实践动力,同时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强化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发掘数学教材资源,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切实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学素材,为小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让小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斷摸索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致。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每个兴趣小组分发一个七巧板拼图,让小组以最快的形式将所有的图形全部放在正方形的边框当中,由教师计时看看哪个兴趣小组的速度最快。通过实践活动中,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提升学生对图形转化的认知。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课前实践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度,提升其对本节知识的高度学习。

(五)课后作业偏向日常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及时复习

学生阶段的学习分为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课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课堂上的动手操作环节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布置符合学生水平的课后作业。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适宜在课后布置观察作业,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在刚进入小学阶段的时候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强,如果没有家长陪同,在实践中因为操作不当容易在作业中受伤。因此,教师需要布置适合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相关知识。如“分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向学生布置整理自己房间和物品的作业。在“方向与位置”教学中,让学生对东南西北进行观察,这些都符合学生当下水平的课后作业布置。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未来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授课期间,教师要合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要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从感知学习转变为理性认知,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善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谭艳云.动手操作,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运用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2(08):96-98.

[2]吴烨.关于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的几点建议[J].教育视界,2021(3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