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刍议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马莹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四中

摘要:随着新高考的到来,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高考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创改教学课堂,让高中语文教育摆脱刻板、枯燥教学的现状。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教师应重视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发展新路径,要聚焦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感知语文知识的魅力,深刻体会学习方法的优化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也应基于学生全面培养的基础对学生展开更具创造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指导,促使其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开拓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传统教育背景下,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练习中,也就是通过所谓的“题海战术”对典型案例进行机械式的反复学习,从而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一旦学生遇到同样的题目,就能不费思考地立马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看似能够使学生吃透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最为费劲的学习方式。首先,这种量化的学习模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其次,传统的量化练习本质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实现不思即答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他们逐渐会变得不爱思考,也不愿思考,这与新高考背景下所提倡的发散教学和自主引导是不相符的,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不利的。

一、营造更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高考的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具有更加敏锐的思维和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因为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自觉的学习观是助力其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学习信念强化和学习思维活跃的有效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学习观念树立的重要性,要结合这一教育方向营造更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于这种充满自由和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的队伍中,像借助课堂提问这一交互性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尤其是他们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一些难点的解读也会更加到位。可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再别康桥》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借此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其在更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效吸收语文知识。首先,在新课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先向同学们展示一首《送别》,让大家初步感受离别的苦楚,在此情境下走进本课的离别诗之旅。接着,让大家进行全诗的节奏划分,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作者执笔时的心音。为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透过课堂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大家的思考——大家能否根据每一节主要描写的事物总结出作者做了哪些事?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中哪一节内容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感伤和失落?利用这些思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也能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开放生动的课堂环境中品味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同诗人一同领略康桥分别之景的感伤。

二、创设更加多元的课堂活动,拓展语文教学资源

透过新高考可以发现,现阶段的高中语文不再仅仅受课堂授课的制约,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课程教学资源的多元化逐渐成为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高低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语文不再只是课堂上的任务,语文教材也不再是获取和拓宽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快速精益迭代的现代教育洪流中,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不断突破取决于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效构建,更取决于学生能否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为自身能力的提升补充给养。所以,教师在语文课程的,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更加多元的课堂活动,并自然地融入趣味元素和信息化元素,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语文知识,掌握更多核心知识点,从而深度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展开阅读教学,并透过信息技术和趣味活动的形式加以开展,引导学生在趣味学习中不断拓展自身的语文知识面。本课时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稿独特的写作视角;二是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本文具有三大独特视角,一为参观者,流露出的是战争的恐怖,让参观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二为记者,这一视角是向人类付出承重的警告,告诉每一个穿梭于时间长河中的人,要铭记历史,勿忘战争的可怕;三是死去的囚徒,这个视角利用生命的教训让读者明白人性的反思和自觉。这则新闻透过文学的手法向大家传递了新闻的信息,让每个读者都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是一则成功的新闻报道。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闻这一文体结构与语言表述,可以透过互联网搜集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范例,让大家在阅读学习中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像开展新闻模拟演练,不同学生针对同一事件展开新闻报告,看看谁的新闻更精准,以此强化大家对新闻文体的掌握。

三、构建更具文化色彩的课堂,落实语文全面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基础,而其中更加深度的教育则是语文多元知识中流露出的文化教育,是凝结于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之举。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可以就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教育铺展开,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其中的内涵,去探究语文世界中的文学奥秘,去感知语文知识海洋中的文化洪流,去学习如何在文字的力量中镌刻生生不息的文化地脉。经此,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化,切实落实对其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例如:在《诗经》两首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接收课程教学的同时获得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的同步深化。首先,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二是德育教育目标,即深入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殷切向往。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同学们听诗歌的录音,同时出示投影,让大家对诗歌中的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有更深刻的印象。像“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接着,让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兴奋和快乐之情。下一步,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深入鉴赏诗歌——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呢?以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两首诗歌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也会更洞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透过诗歌的学习追溯几千年前的文化,让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总体而言,相关教师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务必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更新,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征展开更具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要切实落实新高考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新高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08):25-26.

[2]郭镇.“新方案,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9(23):113.

[3]王长发.新高考下高中选课走班制实践研究——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19(33):107-108.